中西結合?“涼茶添加西藥”引輿論熱議
6月29日23時,據@羊城晚報 報道,部分不法商戶為了牟利,在涼茶里非法添加不明成份的西藥。廣東番禺警方獲悉后,立即成立專案組展開偵查。辦案民警在番禺區范圍內的涼茶鋪隨機取樣40份,送相關部門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送檢40份樣品中,有15份樣品不同程度含有西藥“對乙酰氨基酚”“氯苯那敏”“布洛芬”“馬來酸氯苯那敏”“甲硝唑”等成分,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法規定。目前,已抓獲涉案人員15名,繳獲有毒有害涼茶原材料一批。涉案11家涼茶店鋪已被依法查封,案件仍在進一步偵辦中。
事件信息迅速擴散 網友“怒”“笑”交加
根據新浪輿情通統計,在6月29日至7月2日期間,相關事件的全網信息量達到2.07萬條。從信息走勢圖上可見,@羊城晚報 報道相關消息后迅速引起輿論關注,6月30日到達峰值,為1.52萬條。
分析參與該事件微博傳播的轉發層級可以看出,一次轉發占比達57.13%,四次及四次以上轉發占比為18.40%,可見網民的轉發擴散相關消息的意愿較強。
分析信息屬性,敏感信息占比為78.85%,網民對于涉事商家非法添加藥物有較多負面情緒。分析微博表情可以看出,“費解”“怒”等表情被頻繁使用,網民對涉事商家在涼茶中添加藥物負面情緒較多,同時,部分輿論對有人相信涼茶“療效”表示難以理解。“笑cry”“允悲”“吃瓜”等表情,表達了部分輿論對相關消息的戲謔情緒,如@新周刊 稱“布洛芬涼茶,甲硝銼涼茶等,你想治什么,涼茶里面都有”。
涼茶監管存漏洞 嚴懲成期待
廣東涼茶是中國傳統涼茶文化的代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茶作為一種含中草藥成分的飲料,國家將其列為食品來管理,按照規定,食品里禁止添加藥物成分。
部分輿論呼吁嚴懲涉事商家。齊魯晚報客戶端稱“這種在涼茶中添加西藥成分的行為,既‘謀財’又‘害命’,是挑戰食品安全,拿消費者健康權開玩笑的惡行。值得注意的是,在作為食品的涼茶中添加西藥成分,已涉嫌犯罪”;時評界評論稱“這些不法商戶在涼茶里加西藥、將涼茶當藥賣的違法行為,已然有非法行醫、謀財害命之嫌,不能簡單以食品安全問題處置,需要依法予以重罰重判,以達到警示效應”。
根據報道,在隨機取樣的40份樣品中,含有西藥成分的有15樣品,占總數的37.5%,所涉商家數達11家。部分輿論認為此數據足以說明,商家在涼茶中添加西藥的行為已形成一定規模,暴露了涼茶的監管漏洞。光明網評論“在法律利劍高懸且處罰日益嚴厲的情況下,在食品中加藥物,除了不法商人趨利因素的使然,還與涼茶行業標準缺失導致的監管漏洞,有著直接關系”。同時部分輿論認為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工人日報發文稱“監管層面更應站在保護傳統文化、民族品牌的高度,嚴查嚴管某些領域非法添加泛濫的現象,將其扼殺在搖籃中”。
涼茶“加料”年年上演 輿論:消費者要保持理性
關于涼茶里添加西藥的事件,以前也曾發生。例如,據廣州日報2018年1月2日報道,廣州越秀區中山六路一家涼茶鋪,為增加涼茶功效,在涼茶中添加了咳特靈膠囊、氨咖黃敏膠囊,咳特靈膠囊、氨咖黃敏膠囊等多種治療咳嗽、感冒的西藥。2019年2月,廣東省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也曾審理一起涼茶中添加消炎藥來提高“下火王”涼茶效果的案例。
分析近一個月涼茶相關信息美譽度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涼茶中添加西藥的相關新聞被報道后,公眾對于涼茶的美譽度明顯下降,負面消息占比增多,側面可見涼茶中加西藥相關消息的出現,損害了這一傳統食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部分輿論呼吁消費者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涼茶具有所謂的療效。紅網表示“消費者要保持理性,有病要上醫院去及時醫治,千萬不要盲目相信商家打著‘一碗涼茶,藥到病除’的噱頭”;廣州日報稱“消費者更要加強食品安全意識,不輕信‘特效’涼茶的‘治療’作用,真生病了,還應到正規醫院就醫,遵照醫囑進行治療”。
(文章來源:新浪輿情通;免責申明:部分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