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沒背景沒資源,如何從0開始打造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最近被提得很多,但如果要定義卻是一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概念,要探討如何打造個人品牌不如先來判斷哪些人是我們眼中真正擁有個人品牌的,來聊聊到底何為個人品牌?
在紅毯上艷壓群芳的范爺和早期網紅如今嫁入京東的奶茶在背后營銷團隊的運作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曝光率極高但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都是華而不實、投機取巧、徒有其表的,大多數人都厭惡、輕看、鄙視沒有實打實的作品,靠炒作而紅的人。
品牌是靠作品堆起來的。所謂的作品,可以是照片、文字、音樂、視頻、程序、茶具餐具木藝布藝之類的小玩意。只要這作品是完整、獨立的呈現,就是個人品牌最好的證明和背書。
李笑來曾經說,挑選創業合伙人的標準就是看是否有完整作品——無論看起來多簡單的作品,只要是完整的,其表面之下的復雜程度是那些沒做出過東西的人全然無法想象的,很多人終此一生都沒有創作出像樣的作品。
可是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已經開始創作,卻沒有因此產生個人品牌?
原因很簡單,這些作品的質量太差了。
用《從0到1》中的創業思維來說,“只有當你的產品比同類好10倍以上,你才能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比如說我們一般下館子吃飯只要不出食品安全問題都是吃完走人,只有在吃到極品美食的時候,才會想見一見做出這美食的廚師是誰。比如說公眾號紅利期,我們看10篇大同小異的文章,也不會有一次對賬號本身感興趣而關注。只有你的作品好到讓受眾迫不及待想要認識你,才對你的個人品牌有幫助。
如果你還沒有因為自己的作品而被人記住,那么你該問問自己,你所創作的作品足夠優秀了嗎?
但是要創作如此高質量的產品很難,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廢話,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個人品牌)。
不過,一味在別人擅長的領域去硬碰硬是不理智的,還有一條曲線救國的方法論:尋找真空地帶,聚焦差異化。
你畫漫畫未必是最好的,你也未必是最懂星座的,但是兩者組合在一起,就是最牛逼的同道大叔。你未必是最懂電影的,你也未必是最會做視頻的,但是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最搞笑的谷阿莫。
找到屬于你最擅長的領域,創造出新的玩法和規則,這就是降維打擊。
如果始終找不到自己擅長的一畝三分地,那么還有一招笨功夫:質量不夠,數量來湊。
時間管理界的大神戰隼,因為堅持370多天每天看一本書而聞名,憑良心說他的300多篇讀書質量有多高嗎,也未必┑( ̄Д  ̄)┍但是奈不住他用數量來碾壓,就跟羅振宇似的,把看書寫書評做成了行為藝術,刷新了一個閱讀界的新維度。舉個反例,曾在奧運會上因為1段小視頻而火遍神州大地的傅園慧,自從奧運會之后就不再產生現象級的作品了,她的個人品牌也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所以,我們總結出來,打造個人品牌的第一步是要有完整的作品,同時做到質量超越平均水平,有差異化,持續性的創作。
如果能夠持續的創造出高質量、差異化的完整作品,受眾自然而然會對你產生依賴感,認同感,根本不需要去各個平臺上開賬號,刷存在感,好的內容是會自傳播的。不夠好的作品,用力硬推反而顯得吃相難看,又何必給互聯網添堵呢?
在所有這些因素之中,完整的作品是“1”,其他的都是“0”,沒有完整的作品,你再有意思、再有想法、再特別都是空。沒有作品,你說你心靈美,你說你腹有詩書氣自華,你說你胸中有丘壑。抱歉,我感受不到。
這跟公司品牌是一致的,如果連一個拳頭產品都不具備的企業,也談不上品牌。創始人再能說會道、再英俊瀟灑、商業模式再前沿、再跨界,都是浮云,甚至可能成為笑話。知乎營銷大神波旬,曾經在值乎上說過3個“99%原理”,首當其沖的就是,花99%的精力做產品,花1%的精力做營銷。
現在我們可以從結論推導到原因,給個人品牌下一個定義:個人品牌其實是個人對社會產生價值后,所獲得的回報。所以當我們在強調個人品牌的時候,其實是在捫心自問——我們到底給這個社會創造了什么?
如果我就想混口飯吃,沒什么兼濟天下的宏圖大志,還需要苦心孤詣地去打造個人品牌嗎?
如果你只想老老實實做個打工仔,個人品牌至少可以幫助我們在勞動力市場中脫穎而出。
但你若不安于只做一個雇員,想做個活得滋潤的自由職業者那必須要有品牌傍身,不然誰會相信你的能力?想創業,出任CEO,君不見多少創業者為自己代言,有個人品牌省一半推廣費。想做投資者,如果沒有個人品牌,一旦遇到搶手的項目,你的議價能力會非常的低。
當你終于鼓起勇氣打造你的個人品牌,這條路卻并不好走,一開始就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
1、不完美、不滿意、不喜歡:創作很難,一開始不要被自己的完美主義所絆住手腳,完整重于完美。只要開始,就已經打敗了99%的用戶。
2、拖延癥:給自己制定Deadline,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3、無積累:當你真正開始創作的時候,才會知道自己的積累有多貧瘠: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創意,沒有干貨,沒有想法,那就用輸出倒逼自己輸入吧。
4、差評:辛辛苦苦創作的作品無人問津就已經很慘了,更可怕的是有人給差評。這個時候一定要臉皮厚一點,不要被一些人的隨意點評破壞了自己的創作積極性。在迪斯尼動畫《料理鼠王》中一段關于評論家和創作者的討論很到位——“相比于不負責任的食評家,隨便什么平淡無奇的菜都有可能比批評它的評論更有意義”。更何況,很多鍵盤俠根本就算不得評論家,面對他們的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你若瞎比比,我就無視你。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