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記者節發溫暖文案,送外賣的寫得一手好社論!
來源: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微信號:zqb_caolin)
原標題:曹林|記者節,問一聲“你還好么”太沉重
數英網對原文稍有改動
11 月 8 日記者節,餓了么作為一家與媒體無關的企業,卻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了一篇社論。一家企業通過單位自媒體發記者節社論,創造了新聞史的一個記錄。充滿情懷的文字,讓很多媒體同行眼睛濕潤了——
【餓了么社論】記者節:但愿你心有所持,溫和堅定
新聞乃公器
記者節亦應成為公共的節日
恭賀記者節
以社會公眾之名
以餓了么以及美好生活之名11月8日,記者節。歲暮天寒,但愿你心有所持,溫和堅定。
白衣飄飄的年代,那些仗劍獨行、倚馬可待的往事,已經是顯得愈發不真實的懷想。離亂歲月,狼奔豕突,我們或許已經出走得更遠,就像南轅北轍,仿佛四海無人。
這樣的一個節日,如果說是祝福,誰堪領受?如果說是榮光,又歸于何人?而我們到底因為什么而獻上頌詞?
當一切定義都早已被定義,一切驕傲正日益遭到蠶食,記者節最大的意義,仍在于向我們指出可以致敬的方向,可以溯及追遠的情懷與道統。
至少在今天,我們渴望純粹。就像可以坦然說出那些正被蒙塵的美好,就像得見頭頂的星空。
當情懷遭到嘲弄,精致的利己主義開始橫行,我們依然致敬理想與擔當。
當技術與資本裹脅一切,世界深陷于“覺昨是而今非”的恐惶與痛徹,我們依然致敬堅守與使命。
當人們紛紛走上他們曾經反對的方向,大多數人的內心變得兵荒馬亂,我們依然致敬專業與操守。
勿需諱言,這樣一些美好的,我們曾經信以為真的字眼,在今天已經多少有些讓人羞于啟齒。而我們也仿佛再也無法為它們尋求現世的安放。
同樣勿需諱言,這個年代,許多曾經一紙風行的故事正日漸暗淡,許多媒體在斷崖式下滑以及腹背受敵中,難以為繼。
我們以為這是我們所見到的。但是這個世界,當真如你所見?
總有為了理想的順應,也總有為了堅守的轉型。報紙或會死去,媒體終將存在。當新聞在那里,記者就不會走遠。
沉舟側畔,病樹前頭,我們已經看到,更多的媒體勢力正得以滋長。傳統媒體在突圍,自媒體在擴張,新媒體的手段也日益翻新。
更為重要的是,在今天,哪怕所有的媒體都偃旗息鼓,也并不意味媒體的使命已達。哪怕滿盤皆輸,離亂涼薄,也并不意味你曾致力追求的公平與正義已經得償所愿。
對你而言,這仍是一個空前的時代。
你的無奈我們會懂,你的隱衷自有公論。你背書一個時代的真實與隱蔽。但即使如此,你日拱一卒的努力不會全無是處,你日復一日的堅守終會云開日出。
無論到了何時,我們仍然渴望你的光榮與尊嚴,渴望一個被你的名字溫暖、影響并改變的世界。
蜉游于喧囂,轉捩于名利,正是因為見過了太多蠅營狗茍,所以我們才更愿意深信,對于記者這個職業而言,選擇即為皈依,行使即為信奉。
一個社會的無力,以記者的無力為標志;一個社會的墮落,以記者的墮落為底線。既為記者,必然意味著對于共同價值的堅定,對于公共利益的守護,對于職業操守的踐行。
這個世道,這么深刻,并不容易。這個世道,難免還會有更多的世故與庸俗,動蕩與局限,但因為你的存在,我們才可以擁有一種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擁有和煦與正義。
“我在時代的背后,突然敲起大鼓。”一個空前的時代,你不會沉寂得太久。
幸好有你。
據了解,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楊耕身。
有人問,一個訂餐企業發什么社論啊,社在哪里?我告訴你,社在心里!曾經為新聞灑下汗水和熱淚,曾經用文字寫下歷史的底稿,用手中的筆擔當過道義的人,無論今后走到哪里,從事什么職業,所從事的工作與新聞有多遠,他們心中總是有一個報社的。媒體人,記者,新聞,那是他們職業的故鄉,會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打下深深的印記。
媒體在記者節到來之際發一篇社論慶祝自己的節日,最平常不過了。近幾年媒體不景氣,發社論的都少了――沒想到,在很多為了生存而疲于轉型的媒體無暇寫一篇記者節評論時,一家與媒體沒有關系的“網上訂餐”企業卻專門發了一篇社論為記者鼓勁。記者節:但愿心有所持,溫和堅定。
充滿情懷的文字,讓很多同行眼睛濕潤了:無論到了何時,我們仍然渴望你的光榮與尊嚴,渴望一個被你的名字溫暖、影響并改變的世界。一個社會的無力,以記者的無力為標志,一個社會的墮落,以記者的墮落為底線。既為記者,必然意味著對于共同價值的堅定,對于公共利益的守護,對于職業操守的踐行。
看到題目時,我就知道是老楊寫的,太熟悉了,以往每到記者節、元旦、春節這樣的節日,老楊總會應媒體之約寫一篇情懷美文作社論。在媒體江湖,老楊以善寫這類“情懷社論”而聞名。
很多年輕人不清楚這篇社論的作者背景,于是各種猜測。有的說,記者已經墮落到需要外行人操心的地步了。有的說,“餓了么”發社論了,接下來是不是要坐等淘寶、美團和大眾點評了?他們不知道,這是一群曾在媒體打拼過、對媒體有著深厚情感、內心仍保持著理想主義激情的前媒體人,以這種方式向昔日的同行致敬,為仍堅守在新聞崗位上的朋友鼓勁:因為你的存在,我們才可以擁有一種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擁有和煦與正義。
有人問,一個訂餐企業發什么社論啊,社在哪里?我告訴你,社在心里!曾經為新聞灑下汗水和熱淚,曾經用文字寫下歷史的底稿,用手中的筆擔當過道義的人,無論今后走到哪里,從事什么職業,所從事的工作與新聞有多遠,他們心中總是有一個報社的。媒體人,記者,新聞,那是他們職業的故鄉,會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打下深深的印記。
隱藏在他們心中那些關于記者的回憶,在某個深夜的時候,會翻涌而出。正如記者節前的這個深夜。
我知道,老楊心里是有一個報社的,雖然職業離新聞已經很遠,但仍保持著一個媒體人的初心――因著這種初心,心系媒體,心系同行命運,筆下才能流淌出那番讓同行眼眶濕潤的文字:總有為了理想的順應,也總有為了堅守的轉型。報紙或將死去,媒體終將存在,當新聞在那里,記者就不會走遠。你日拱一卒的努力不會全無是處,你日復一日的堅守終會云開日出。在媒體待了數十年的老楊,終歸放不開他熱愛的事業。正因為這份熱愛,他才選擇了離開待了十多年的地方到陌生的城市嘗試做新媒體,也因為這份熱愛,他在到企業做公關之后感慨:我做公關跟媒體打交道才知道,有些媒體同行是多么的無恥。
老楊在“餓了么”發的這個社論,不是問記者“餓了么”,而是問“你還好嗎”。――這一聲“你還好嗎”很沉重,在這個常常傳來壞消息的傳統媒體的冬天,格外讓人覺得心疼。我不覺得這是一家企業借熱點營銷,而是一群曾經的媒體人為昔日的同行真誠地鼓勵,也是借機緬懷自己當初的理想,并以理想的名義一起抱團取暖。千言萬語,一切都在社論里:在今天,哪怕所有的媒體都偃旗息鼓,也并不意味媒體的使命已達。哪怕滿盤皆輸,離亂涼薄,也并不意味你曾致力追求的公平與正義已經得償所愿。
一家企業通過單位自媒體發記者節社論,創造了新聞史的一個記錄。這個“記錄”的時代背景是,在這場媒體變革大潮中,很多優秀的傳統媒體人離開了自己所熱愛的新聞,或者奔向了新媒體,或者云創業,或者走向了與媒體打交道的企業公關。有人說,記者當公關是對初心的背叛,可我覺得,當過記者、愛過新聞的人,無論到什么崗位上,心底總會保存著那份理想和熱忱的,就像老楊這樣。媒體人四處飄零,新聞從業在他們身上刻下的理想印記也許能散作滿天繁星。
一個剛工作沒幾年、可能面臨著失業的記者給我發來短信說:冬天來了,如果有招聘的信息記得推薦給我,沒有招聘信息幫我介紹對象也可以。我跟她說,會好起來的――然后把老楊寫的這篇社論轉給了她,離開媒體的人仍能保持著那份初心和熱情,我們這些仍在崗位上的,更沒有理由悲觀和放棄。
親愛的同行,晚安,好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