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中國乳業的背后是流量渴求還是產業黑手?
自從當了父親之后,關注牛奶行業確實更多了起來,前段時間人大代表一段應嚴查海淘奶粉的建議被曲解登上熱搜,其實最后發現也是莫名其妙地被帶節奏。
而最近一篇攻擊乳制品行業六大罪狀的自媒體揭秘文再次引發軒然大波,甚至乳制品工業協會都出來發布嚴正辟謠聲明,不由不讓人開始產生疑慮,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中國乳業一直被各種妖魔化?這背后是自媒體對流量的渴求?還是一些產業黑手在發揮作用?我覺得這還是需要探討的一個問題。
中國牛奶行業處于最好的時候
事實上,早些年中國乳業遭到一些危機,這其中很多問題的原因其實還是相對復雜的,并不是簡單就可以解釋清楚的。在2010年國家多個部門出臺的生乳標準成為很多攻擊的眾矢之的,因為這個標準在蛋白質含量要求上最低為2.8%,而在生乳細菌的規定上則是不得超過每毫升200萬CFU。
這個標準確實較國際標準為低,但出臺的背景也不能不考慮,因為那時候以散戶養牛的散奶為主,在養殖水平和產奶質量上,確實相對較低。
而當年問題產生的核心原因,就是為了達到收奶標準而進行的添加,這件事情乳制品企業本身是沒有利益可言的,但是卻牽涉了整個牛奶生產的鏈條。這種國標的誕生,事實上也是降低當時的收奶門檻,杜絕造假的可能。
但這里要強調的一點是,國標只是底線,行業標準一般會高于國標,而企業標準又往往高于行業標準,我們要看產品究竟如何,還是要看最終成品奶的參數。
從伊利和蒙牛普通牛奶的參數上看,事實上的蛋白質含量都是超過3.2G/100ML的,完全是優于國標的,而且符合國際奶業的普遍標準。更為精品化的金典、特侖蘇之類高端產品,蛋白質含量更在3.8克左右。
在細菌指標方面,歐盟和新西蘭規定生鮮乳中體細胞數≤40萬個/ML,美國規定體細胞數≤75萬個/ML,雖然這個數據低于國標,但在2018年,農業農村部對3299批次生鮮乳樣品進行監測,體細胞數平均值為33.04萬個/ML,低于歐盟、新西蘭和美國標準,規模牧場生鮮乳樣品的體細胞數平均值22.1萬個/ML,這一數據更是碾壓歐美。
這是因為在最近這十年里,整個乳制品行業可以說是迎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方面是養殖水平大幅提升,像伊利自建了很多高科技養牛場,在整個生產環節都有智能的監控和檢測,保證品質的萬無一失。
另一方面,產品工藝也在不斷進步,包括從檢測到生產各個環節的智能化程度都越來越高,也保證了各項標準能夠達到全球一線的水準??梢哉f經歷了這十多年的痛定思痛之后,中國乳業確實是有了非常大的進步,而且也開始逐漸殺入海外市場。
從標準的角度講,中國乳業尤其是奶粉領域可以說正在執行一套全球范圍內都最為嚴苛的標準,不管中外乳企想要在中國經營都必須要遵循這個標準,2019年全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達到99.9%,遠超國家標準,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而之前的海淘風波的根源則在于,海淘奶粉是繞開這套標準的審核進入中國的,已經成為了整個行業的高風險領域。
誰在持續污名化中國乳業?
因為之前的教訓過于慘痛,大家對于孩子的健康又格外關注,這使得凡是涉及到中國乳業的相關負面新聞,都更容易獲得轉發和擴散,大家都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來關注這件事,反而助長了自媒體追求流量的心態,越來越多的跑偏內容也就這樣被一篇篇炮制了出來。
以我之前去參觀學習的多家乳制品企業來說,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表達,就是現在確實是中國乳制品行業最好的時候,各方面都非常好,真的是需要消費者的了解和支持,需要消費者看到整個行業的努力,而不是聽一些小道消息的流言蜚語。
有時候看到那些智能化的養殖場,還是讓人非常感慨的,這個行業的人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要拿回屬于自己的榮譽,但很多時候,再多的努力也比不過一則謠言,這也讓人非常感慨。比如文章攻擊的蛋白質含量問題,國標問題,事實上都不是問題,卻被人為放大了。
而另一方面,地區乳業是否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還未可知,在那篇文章中,一個很重頭的部分是指責伊利和蒙牛聯手搞死了地區性的巴氏奶。
這個指責其實是非常沒有來由的,巴氏奶也就是巴氏消毒的鮮牛奶,保質期非常短,只有幾天時間,而且要基于冷鏈運輸,對于配送要求非常高,對于銷售端的要求也非常高,如果不能及時賣出,就會成為損失,所以巴氏奶還是以訂戶為主,且服務半徑比較窄,稍微偏一點的地方,人口稀疏一點的地方,就沒有辦法實現覆蓋和配送。因為送奶員也只有一次性配送多戶才能有利可圖。
我們家既定了巴氏奶,也購買常溫奶,原因也很簡單,巴氏奶的預定多了是喝不了,更多是給媽媽或者孩子喝,而常溫奶則是想什么時候喝就什么時候喝,偶爾還能做個飯,做個蛋糕什么的,所以常溫奶確實更適合廣大的中國市場,而巴氏奶則更多滿足區域需求。二者其實并沒有太大沖突,談不上什么你死我活。蓄意挑起雙方PK,顯然有些引戰的意味,而且一些乳制品企業既有巴氏奶,也有常溫奶產品,二者并非是對立的存在。
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背后有產業黑手在從中作梗,要打擊中國的乳制品行業,讓大家互相猜忌,自相殘殺,讓消費者對國產奶再度產生懷疑,確實其心可誅。
消費者如何選擇?
相信國產乳制品,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當然,大家也有選擇的自由,可以選擇自己覺得合適的產品,但完全沒有必要去懷疑國產乳制品的品質問題。
之前我曾提到過,在海關查獲的海外奶粉大案中,是有一些海外品牌利用中國人信任洋奶粉的心理,專門做一些專賣中國海淘市場的產品的,這些產品的品質存在很大的風險隱患,再通過海淘來繞過監管,事實上,反而讓大家而不自知的陷入乳制品消費危險之中。盲目相信海外品牌,其實現階段是不可取的,還是要選擇更為正規的途徑來進行購買。
伊利蒙牛作為國內乳制品的巨頭企業,在品質方面其實要求還是非常高的,單純的針對他們進行攻擊,實際上也是一個掐龍頭的做法,只要把龍頭干掉,其他企業自然就是一盤散沙。
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區域性奶企的產品已經成為消費習慣,選擇這些產品一樣是很好的選擇,品質也是一樣的有保障的。而我的孩子也將通過選擇國產奶粉來表達我對國產乳業的支持和信心。希望能夠給大家做出一個表率。
而對于這些針對性的抹黑的自媒體文章,我覺得有關部門還是要深入調查一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是為什么總是推波助瀾,且不能姑息放縱,免得更多人為了流量來進行碰瓷,最終更大的影響到中國乳制品行業的發展安危。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