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丟書包,不如丟錢包
原標題:地鐵丟書包,不如丟錢包
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四郎說(silang1999)
本文為數英網作者四郎原創,轉載請聯系授權
聽說,在北上廣的匆忙地鐵上,將有文藝的潮水涌入。
文藝潮水新世相又玩新花招了,這次跟的風是前幾天網絡熱傳的赫敏倫敦丟書活動,他們將在北上廣的地鐵、航班和順風車里,發起解乏的全民丟書曬票圈活動。而在此前,山城重慶某家傳媒公司已在地鐵(重慶叫輕軌)開始傳書,而天府成都更早在數月前就在地鐵玩過“流動書包”的游戲。
除開成都的官方公益性質,重慶的活動營銷噱頭大過行動執行,新世相幾家聯合主辦方赤裸裸的logo加上一票明星大腕出境走秀,目前還說不清這波品牌營銷能不能公益做到實處。但從一大早朋友圈分享的熱度來看,我想這又將算是新世相營銷案例的一個里程碑了。
我為什么不看好地鐵傳書(除開我想搞個大新聞以外):
首先,地鐵公交的閱讀空間基本沒有。拋開我小人吃醋的心態,單說在地鐵傳書這件事,但凡有地鐵的這些大城市,哪個不是高峰擠成狗,各個表情呆滯喪尸圍城,就算你老弱病殘占得一空位,此時拿出一本書來(紙質書),吸睛度不亞于你當眾露陰。不論在地鐵公交還是更為廣泛的洶涌人流中, 人人都托舉一塊4.7—5.7寸的康寧大猩猩第三代的時候,你真能托舉幾百克重的《路過你的全世界》,然后抬頭四十五°憂傷仰望天空。
其二,社會閱讀氛圍不足。移動互聯網的迅猛進擊,自媒體流媒體的突圍占領,大多數人更熟稔熱衷于低頭聚焦在碎片化的閱讀之中,這也是高速發展中的經濟社會必然呈現出的社會顯態。公共環境的書籍閱讀現象,被更多人唏噓為反時代的文青、文藝病癥(媽的,我曾經就病的不輕)。
其三,長文本閱讀日漸式微。 更多人急于為生存奔波,電視劇、短視頻是為了消解壓力舒緩精神,長文本閱讀費時費力,收益相較于即時資訊,也很不明顯。而且長文本形式的單行本書籍,在閱讀過程中是需要精神情緒相契合,交通工具隨時的中斷,極具不穩定性,導致深度閱讀也很不可靠。
如果,有人非要爭辯一句,這只是傳書活動啊,可以借閱回家啦。嗯,當然,案牘暖光佐清茗,但是愛讀書的人不會去地鐵上隨便撿本書來讀的,會閱讀學習的人更懂得有的放失,精挑細選。靠明星的閱讀品位來左右推動全民閱讀的風潮,我想檔次應該也就只能浮動在粉絲擁躉層面而已。
講真,幾個有錢的主啊,在地鐵丟書包還不如丟錢包,至少為生存奔波無余錢買書的占人民的大多數,充個視頻VIP會員,刷刷幾部進口劇。而且假若是換做地鐵尋寶(真金實銀那種)的游戲,可能在大媽大叔層面也能掀起一股不小的風波。
當然,這是現實的殘酷,新世相的宗旨是“改變潮水的方向”。在品牌營銷的正面導向和傳播社會道義上來說,文藝潮水的做法,雖然是隔靴搔癢,但總是聊勝于無的。(自己打臉)
北上廣的朋友們,期待你們的票圈曬書秀哦。
微信公眾號:四郎說 (silang1999)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