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終于復工了,可是我卻已經看到了國產小成本電影的衰亡
今天是全國影院復工的首日,各地的電影人幾乎是盼星星盼月亮一般終于盼來了這一天的到來。
從網上流傳的一些訂票截圖來看,觀眾對于這次時隔大半年之后終于再次開張的影院復工還是比較買賬的。
以小柴周邊一家上海的電影院為例,雖然因為疫情防控的規定上座率被控制在了30%,每位觀眾之間都要留有1米以上的距離,但這些有限的位置幾乎可以說是座無虛席。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地區的影院似乎還考慮到了某些小情侶的需求,特地在不影響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安排了部分兩人連座的“情侶座”。
就是讓我們這些原本滿心以為從此以后在影院里再不用被虐狗的單身人士,忍不住有些牙癢癢(在這種地方這么善解人意干什么啊喂ヽ(●-`Д′-)ノ)。
不過雖然眼下影院已經開始正式復工了,可電影行業整體的復蘇卻還有著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有許多的挑戰在未來等待著他們。
而對于我們這些普通消費者來說的話,最大的改變并不是未來電影院里不再售賣食物導致要自帶爆米花這種瑣事,而是可能在未來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再也沒有機會在影院里看到一些低成本的獨立電影了。
先來問大家伙一個問題,你們覺得除掉那些進口的歐美日韓大片以外,國內每年有多少部國產電影能夠在院線上上映?
100部?200部?還是300部?
如果是根據疫情前最近的2019年數據來看,國內每年光是能夠過審拿到版號,再把一切其他手續全部跑通成功在院線上映的國產電影,就有422部之多。(小時候一直以為所有電影都是這個龍標廠商拍的)
這也就意味著即便你能夠一年365天每天都去電影院看一部電影,那你也沒法做到雨露均沾,至少會有57部國產電影等不來你的“臨幸”(這還沒算上那些因為各種因素未能過審只能胎死腹中的國產電影)。
觀眾的閱片能力是有限的,影院方面的排片能力同樣也是有限的。
別看一家正常影院每天不可能只放一部電影,但與此同時你也還要考慮到那些動不動就霸榜刷屏,占掉大半排片的好萊塢大片啊。
因此綜合下來,即便是在往年的正常情況下,相當一部分國產電影都注定要面臨著票房慘淡的結局。(某電影團隊甚至曾經以下跪磕頭的方式懇求院線增加排片)
這甚至與電影質量本身都沒太大關系,只是單純由于制作團隊名氣較小,缺乏大腕加盟導致院線方面不樂意給予排片,觀眾們也就壓根不知道有這么一部電影上線的事情。
當然,過去也曾經發生過個別因為少量院線上映后觀眾口碑爆棚,網友們在各大論壇上瘋狂“自來水”(指自備干糧也就是不收錢的水軍),最終反作用于院線令他們增加排片從而實現咸魚翻身的案例。(此處手動@重塑了國漫自信的《大圣歸來》)
但這樣的“天選之子”畢竟只是少數,絕大多數質量中上的小成本電影只會在無人知曉的角落里默默地銷聲匿跡。
不管怎么說,哪怕前面只有萬分之一走紅的幾率,也依然激勵著無數“用愛發電”的中小電影團隊努力在這個行業里繼續堅持著,時不時也能涌現出幾部技驚四座的一夜成名佳片,令觀眾與制作方各自得償所愿。
可是現在問題來了,由于如今這已經進入常態化的疫情防控趨勢,電影院方面的排片緊張在一夜之間來到了一個無比白熱化的階段。
上座率不得超過30%,日排片減少一半,每部電影放映時長不得超過2小時……這些都是隨著本次影院復工而來的有關部門明文規定。(國家電影局通知原文)
先不討論這些限制措施對于疫情防控本身的作用,起碼它們對于影院排片量的限制是任何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的。
更別提那條“影院內部不得售賣吃喝食品”的規定了,這相當于直接將各大線下影院收入的一個重要環節徹底砍掉了。
如果說過去的影院在為那些大制作大成本的熱門電影提供排片之余,也許還能多少剩點位置留給那些無甚名氣的小成本國產電影。
那么未來隨著疫情導致的排片資源急劇縮減,這些普通電影能夠得到的排片資源,恐怕已經不再是一個多還是少的問題了,而是有和沒有的問題。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不能賴在影院身上,畢竟他們如今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全指望那點電影票銷量來吊命。
而在排片數量嚴重不足的前提下,是把寶押在那些云集了各路大腕巨頭大概率能讓影院多少賺點的大片身上,還是那些連主演名字都沒人聽說過,天知道會不會排一場虧一場的小成本電影上,這答案自然是一目了然。
不過這種穩健的排片邏輯對于觀眾來說卻絕非好事。
眾所周知,一部電影是好片還是爛片,其實和成本關系不大。
作為半個電影愛好者,小柴見過無數部小成本卻能打動人心的經典之作,卻也見過更多成本動輒上億,最終出來的成本卻令人一言難盡的大成本爛片。(比方說歷時5年成本3億的某堡壘)
而在如今疫情帶來的全新排片邏輯下,反倒是后者這種有大牌明星、大量宣傳的電影對于影院方面來說更加值得青睞,而那些小而美的佳作反倒有一定幾率讓影院賠本替別人賺吆喝。
電影院的經理不是傻蛋,疫情期間電影行業整體的蛋糕縮水,最終代價還是會以各種形式被轉嫁到那些不掌握話語權的中小電影團隊身上。
人都是要吃飯的,一兩年的寒冬看起來不長,可就在這一兩年里就能迫使無數從業人員為稻粱謀而去轉行,這無論是對于中國的電影行業還是觀眾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其實電影業的改變只不過是后疫情時代的一個縮影,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新冠疫情甚至還沒有抵達到高峰期,而即便是在基本控制住局面的國內,由疫情帶來的陰影也仍籠罩在無數行業的頭頂。
在不遠的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被這場疫情所帶來的深刻改變,在各行各業的領域里逐漸浮出水面。
主筆 | 阿虛
編輯 | 四少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公眾號:柴狗夫斯基(chaigou-fsj)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