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媒體不是媒體
今天來說一說企業公眾號。
雖然很多公司把企業公眾號等同于新媒體,但是我想說, 企業公眾號不是媒體 。對自媒體來說,公眾號是媒體,但對企業來說,不是。如果你把它當做資訊媒體平臺去做,那就完了。
01
我很贊同的一個說法是, 企業公公眾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官網 ,它承擔了大部分PC時代官網的功能。
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你現在需要一個企業的服務,買東西或者咨詢客服,第一時間是不是會去搜它的公眾號?一個連微信公眾號都沒有的企業是無法讓人信任的,你會不由自主懷疑它的真實性和正規性。
有些企業甚至只需要一個公眾號就夠了,APP都不需要。因為品牌形象展示、宣傳推廣、產品銷售、客戶服務、客戶管理等需求,靠公眾號通通都能實現,還需要APP做什么呢?
所以公眾號其實是企業的品牌官網,是企業營銷的主陣地,是企業對外形象展示的門戶。
02
很多公司將公眾號做成了一個發稿媒體平臺,這首先體現在內容上,還在用做報紙的那一套思維。
你打開某些企業公眾號,就感覺是在看他們公司的企業內刊,老板講話、行業動態、公司新聞、員工故事等等,死氣沉沉。
試問,你是消費者,你會對這樣的內容感興趣嗎?我來這里是來買東西的,老板說了什么,行業發生了什么,公司開了年會之類的,跟我有什么關系,我為什么要關心這些?
經常發這樣的東西,閱讀量高、不掉粉才見了鬼了!
這是典型的用企業思維做事,而不是消費者思維,用戶關心的是公眾號所能提供的價值。
什么東西對他們有價值?
第一是知識 。比如杜蕾斯是做情趣用品的,它就分享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識;HFP是做護膚品的,它就經常分享護膚相關的知識—怎么防曬,怎么抗皺,怎么美白—這些消費者實實在在關心的問題。
第二是實惠。 很多公眾號,內容平平,但篇篇10萬+。沒別的竅門,靠的就是運營活動。比如瑞幸咖啡的公眾號(雖說瑞幸財務作假可恥,可人家的營銷的確做得好),它的推文就是在花式發券。
每篇文章都是活動:優惠券、紅包、免減換著來,真正讓利給消費者。消費者打開推文就是在搶實惠,會不喜歡嗎?
第三是見識 。如果一個公眾號能提供很多新鮮的見聞,活躍度也不會差。比如kindle是賣電子書的,它的公眾號就分享比較好玩、有趣的書籍。
攜程是賣旅游產品的,它的公眾號就分享大多數人沒去過的景點。消費者每次打開它們的公眾號都能長見識,也很好。
如果企業公眾號要推文,一定是圍繞這三個方向去進行,三者交叉 。基本上做好了這3點,公眾號就不會差。
我再強調一遍,企業公眾號不是自媒體,不是追熱點的新聞媒體,推送的內容一定是跟自己的產品息息相關的。
比如你一個做金融的,老發一些時事新聞是怎么回事?
我就看過很多互金公眾號天天發雞湯、新聞資訊,有用嗎?能促進用戶轉化嗎?能提升品牌價值嗎?不能的話就是在制造垃圾!
03
企業公眾號是官網,也是 客戶服務平臺 ,這依托于它的功能開發。
微信公眾號本身能實現的功能非常強大,如果能夠配備相應的開發資源,將很有想象空間。但是可惜,很多公司沒有充分利用這一點。
企業公眾號提供優質的服務和功能,是比對客戶提供內容更具有重大意義的事。 如果對自己提供的功能足夠自信,大可不必一定要推送內容。
誰說公眾號運營就是寫稿發稿的?不信你看看招行的公眾號。
最近的一篇推送還是2015年,近5年沒有發過文,但不妨礙他們成為銀行公眾號的標桿。
因為他們是真正將公眾號做成了服務平臺,而不是媒體平臺。
第一,其功能非常完善 ,公眾號菜單欄一共15個子菜單全部利用上了,上面基本涵蓋了用戶所有最常用的功能:查賬、辦卡、提額、借錢、還款、積分、分期,參與熱門活動等等。
我只要還是它的客戶就不會取關。
第二,他們的活動豐富 ,基本每隔幾天就會換一個新的玩法。比如有一段時間,公眾號每周7天的活動不重樣,周一抽紅包,周二抽視頻VIP會員,周三抽滴滴打車券...
而且交叉營銷做得很好,每次消費提醒都會附帶最新的活動廣告。
大家可以審視下自己的企業公眾號,是否充分進行了功能開發。
我舉一些小例子,比如公眾號是可以定位渠道來源的,每個渠道可以展示不同的歡迎語、模板消息、配備不同的活動。
運營人員可以精準地觀測每個渠道的漲粉效果,進行后續的渠道投入策略調整。
再比如公眾號可以實現用戶標簽化。如果將自有后臺和公眾號后臺打通,可以有針對性地做定向推送。
有的用戶對價格敏感,就對其推送打折信息;有的用戶對商品豐富度敏感,就對其推送新品信息。新用戶,就引導它體驗功能;沉默用戶,就推送VIP體驗券。
不同的用戶可以采用不同的運營策略,投其所好 。天天嚷著要做用戶精細化運營,這個功能你用上了嗎?
如果你是做女性用品的,你可以給用戶做經期提醒功能;如果你是做剪發的,你可以給用戶做剪發提醒功能;如果你是做電商的,你可以將公眾號后臺和天貓、京東后臺打通。
比如小仙燉的公眾號,用戶在天貓下單,在公眾號上就可以查看自己的物流信息,發貨、到貨都有提醒。
給內容做減法,給功能做加法。 這就是我給當下企業公眾號的建議,很多都做反了。在這里,我引用楊不壞老師的原話: 品牌微信的價值在于服務,做成線上服務平臺,承擔消費者服務與CRM管理工具。
只要牢記公眾號不是媒體,而是客戶服務平臺這一點,很多事情都會豁然開朗。
04
今天跟朋友聊天,我們的共識是,雖然短視頻現在是風口,但 企業自有營銷平臺的第一陣地還是公眾號。
第一是因為用戶習慣已經養成。公眾號誕生了8年之久,用戶早已習慣了通過公眾號去尋求企業服務,短期內這個習慣不會改變;
第二是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客戶服務還跟不上。短視頻適合kol種草帶貨,但不適合客戶管理。
用戶和企業的聯系絕不僅僅只是購買商品這一層關系,還包含客戶咨詢、客戶服務、客戶管理等整一套系統,這方面,短視頻平臺還有所欠缺。
第三,公眾號是基于微信的應用,目前微信仍是最大的流量池,只要微信不倒,公眾號的地位就不會動搖。
05
最后說一下公眾號的人員配置。
幾乎每家公司都會設置公眾號運營的職位,但是其本身并不受待見,在一些公司甚至屬于邊緣崗位。
這是因為一則它看似門檻低(實則不低),好像誰都能上手。二則很多公司只是趕時髦,并沒有真正重視,不重視也就沒有資源投入,導致它本身的威力發揮不出來。
有很多企業只招一個運營,卻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他,美其名曰能者多勞,從撰文到排版,從設計到渠道、到漲粉都是一個人。
有的公司甚至還會把多個媒體平臺都交給同一個人,從訂閱號到服務號,從小紅書到知乎,從抖音到百家號。遇到這種公司,我只有一個建議:趕緊離開。
因為他們多半還妄想著零投入,高產出呢;又要10萬+,又要高轉化,還要做成大號。他們也不想想,如果一個人能把這些都做起來,那還在他這里做什么,干嘛不自己做。
只有當你真正把企業公眾號當成官網和服務平臺來看待,你才會發現這是一項系統工程 ,要想真正發揮它的威力, 必須搭建專門的運營團隊 。
從策劃、設計、文案、開發、渠道,都必須配備專人。我知道的做得好的企業公眾號都有一個十幾人的部門。
你別看人家做得好,也得看到人家背后的投入不是,奉勸各位老板,白日夢還是少做為好。
以上。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