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或許被誤解了
嗨,我是柴妹。
今天在逛知乎時,無意中看到一個很久之前的話題——怎么評價中國90后這一代人?
雖然問題是在2018年初創(chuàng)建,但幾乎每年都會有人在下面回答。
應該不會有人忘記,2020除了那些悲催的大事件之外,還是中國第一批90后步入而立的一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可這些逐漸長大的90后們,卻一直在被人質疑。
喪、利己、佛系、焦慮、頹廢、不抗壓,甚至被人說是垮掉的一代...
那么今天,柴妹就來說一說,真正的90后,是什么樣子的。
1
前段時間,剛好是今年的器官捐獻服務月。
截至2020年7月16日,有效志愿登記人數(shù)已達2189530人;
其中截至2020年6月30日時,已經實現(xiàn)捐獻29650例,捐獻器官86086個,讓更多人的生命得以延續(xù)。
可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其中,自愿捐獻的90后,占了一大半。
去年有個數(shù)據(jù)曾小火一把,那就是90后成為器官捐獻的主力軍,占比53.5%。
相比思想頑固的70后和80后、亦或是還未能自己做主的00后,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成果且經歷了完整教育的90后,更能明白生命的可貴。
在這里,我先簡略介紹一下我國器官捐獻的概況。
在中國,每年至少有3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來獲得新生,但這其中只有1萬人可以獲得移植機會。
2005年,我國出現(xiàn)第一例器官捐獻;
2008年,這個數(shù)字增長到100例;
2015年,我國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器官捐獻成為唯一的合法來源,其他人的大愛成為他們活下去的唯一機會。
而這一年,我國有2766人在走到生命盡頭時選擇捐獻自己的器官。
想必大家都看出來了,需要器官的人數(shù)與捐獻器官的人數(shù)比例相差非常大,很多人在醫(yī)院里根本等不來器官,只能無奈面對死亡。
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說法,也正因為如此,在器官捐獻剛合法時,并沒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器官捐獻給別人。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長大的90后有了全新的思想。
在網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大家會捐獻器官、捐獻遺體嗎?”
幾百個回答中無一例外全部都是想捐。
只是有的人義無反顧捐了;
有的人卻礙于父母想法,只能再等等。
器官捐獻,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死亡與新生,也連接著絕望與希望。
而越來越多的90后,給別人帶去了希望,讓終點的意義多了另一種闡述。
這是90后的大愛。
2
還記得,今年抗疫之后,總書記給90后的那封手寫信嗎?
“過去有人說,他們是嬌滴滴的一代,但現(xiàn)在看,他們成了抗疫一線的主力軍,不怕苦、不怕犧牲。”
其實,面對病毒的肆虐,怎么可能不怕?
這個90后姑娘,叫李晨,是軍醫(yī)大學援鄂醫(yī)療隊中的一員。
在出發(fā)之前,她只把消息告訴了弟弟,而不敢告訴母親。
因為害怕出意外,她把各種賬號的密碼全部寫在紙上留給弟弟。
當記者問她怕不怕的時候,她笑了笑,說“怕肯定是有的,但不后悔”。
除此之外還有這個不讓記者播名字的女孩。
在最危險的重癥感染區(qū)工作,夜班五小時,臉上被壓出了血印,甚至起了水泡。
當面對鏡頭采訪時,她第一反應就是說:“別播名字,媽媽知道會擔心”。
......
“雖然我們年輕,但我們可以讓祖國放心。”
在抗疫路上,一起喊出這個宣言的90后還有很多很多...差不多是整個援鄂醫(yī)護的三分之一。
盡管他們自己都還只是孩子,可當祖國和人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也能勇敢的站出來,用行動證明自己,抹去人們對90后的錯誤認知。
這是90后的擔當。
3
2018年,網上有一篇文章很流行,叫《“垮掉”的90后,可能是中國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
在此之前,因為我國生育率逐年降低,有人抨擊90后沒有“家國情懷”;
結婚率逐年降低,又被抨擊“自私不孝”;
95后平均在職7個月的新聞出來后,再次被抨擊“自尊心強,吃不了苦”...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所有的90后都已成年,并且有著全新、獨特的世界觀與思想。
比如前面說過的器官捐獻,他們不在意生死,只要能夠幫助到別人自己就是有意義的;
再比如這次抗疫,“嬌滴滴”的90后并沒有躲在前輩的身后,而是勇敢的站出來擔起重任。
90后是獨特的一個群體,成長于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時代。
互聯(lián)網將我們的認知視野無限擴大,而這也讓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不再聽命于上一代人的強加思想。
多年前,互聯(lián)網剛剛興起,電子游戲是父母眼中的“玩物喪志”。
從市井游戲廳里的大型街機,到以超級瑪麗和魂斗羅為代表的八位插卡游戲機,再到如今,游戲都一直貼著“電子海洛因”、“精神鴉片”的標簽,被我們的父母一代深惡痛絕。
可那又如何?90后憑借自己的堅持,讓電子競技成了國際性比賽。
之前IG奪冠,火爆了整個網絡,不正是因為,曾經不被理解的我們,終于在那一刻得到了正名。
這是90后的自我堅持。
在90后的21世紀,人類科技迎來高速發(fā)展。
西方面對高科技一直持有悲觀態(tài)度,認為人工智能會威脅到人類,成為新的“物種”。
可中國的90后少年們,卻并不害怕。
2016年,韓國棋手在挑戰(zhàn)人工智能的圍棋博弈中,以1:4的戰(zhàn)績慘敗,鏡頭放在他身上時,是他恐懼又凝重的表情。
當人類在AI面前不堪一擊時,是否說明AI可以代替人類?
在一片蕭條氛圍里,19歲的中國少年棋手柯潔站了出來,高傲放話稱AI打敗不了自己。
這是一個曾獲得“四冠王”稱號的天才棋手,親自終結了一個個的傳奇。
那一次,柯潔在全網人的唱衰聲中踏上賽場,三場比賽過后,他輸了。
可比賽過后,柯潔雖敗猶榮。
大家都對他施以鼓勵與贊賞的掌聲,因為他明知自己會敗但卻一定要去搏一搏的勇氣,才是人類最珍貴的東西。
就像網上很火的一段話所說的那樣:“你年輕人不要太氣盛”
“不氣盛,那還叫年輕人嗎?”
這是90后的勇氣。
4
在90后的身上,你能看到很多矛盾點。
驕縱又懂事,成熟又幼稚,功利又淡泊,有才又無用,叛逆又順從。
而這全是因為他們處于一個特殊的時代。
“苦沒有真正苦過,每天受著信息大潮的沖擊,三觀未定又備受曲折,過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可熱血透不過鍵盤和屏幕...”
最初的最初,90后都在按照上一代人的思想,按部就班的活著。
但他們與上一代人最不同的一點在于,他們是劃時代的一群人。
他們清楚自己內心,并愿意為夢想而奮不顧身;也清楚自己的使命,并愿意為國家和民族而燃燒生命;更懂得生命的價值,并愿意向未來而砥礪前行。
這,才是真正的90后。
借用《獵場》里的一句話來說,“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認為,下一代的年輕人不如自己,可社會的發(fā)展證明,一代確比一代強”。
主筆 | 小陸
編輯 | 四少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公眾號:柴狗夫斯基(chaigou-fsj)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