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營銷變難了,是你忘了營銷的本質
今年和很多同行討論,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整個營銷圈子變得枯燥了。這種「枯燥」似乎存在已久,今年感覺尤其明顯。
回看2020年,一半以上的品牌市場部都在直播,另一半在請代言人,拍TVC……這幾乎成了品牌追求「品」和「效」的極端魔幻場面。
但真正可怕的是什么呢?
拼命追求效果的品牌,摳著僅剩的預算,孤注一擲砸向了直播帶貨,但大部分都在低價促銷的路上越走越遠,以至于長期演變成了品牌的消耗。
另一半預算還算得上富裕的品牌,選擇穩妥的將預算投向代言人,再配上一條「不明覺厲」的TVC,但就連代言人也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同質化」,你一定也發現了,今年已官宣的品牌代言人,高度集中在某幾個藝人身上,真的讓人不得不感慨這年頭明星都不夠用了。
有人說是環境變差了,有人說是營銷變難了。
但很奇怪的是,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有太多人忘記了營銷的本質。營銷的本質是什么?是理解消費者,洞察消費需求,然后滿足它。
也許你還沒有共鳴,我舉個最近看到的例子。
前兩天,愛奇藝的自制綜藝《做家務的男人》第二季開播,小米的智能家居在節目中有做植入,我發覺用這個來舉例很直觀也很恰當。
消費者沒有義務了解自己的需求
《喬布斯傳》中說:汽車沒發明出來之前,人們只想要一輛更快的馬車。
喬布斯之所以堅定的不做用戶調研,因為他認為,消費者沒有義務去了解自己的需求,他們只知道自己想要更好的商品和服務,而企業則有義務理解消費者需求,并提供將需求具象化、清晰化、顯性化的解決方案。
大部分用戶其實根本說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舉個例子,人們不是要買電鉆,而是要買墻上的「洞眼」;人們不是要買汽車,而是要買速度、地位、身份;人們不是要買化妝品,而是要買美、回頭率、愛情;人們不是要買咖啡,而是要買提神、空間、朋友圈素材。
在智能家居出現之前,人們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智能家居,而當節目里出現小米智能家居全方位展示的時候,其實是在告訴人們,你需要這樣一套「懂你」的家居體系,它可以在你回家的時候自動開燈,提前打開空調、自動安排掃地吸塵。你需要一套先進、聰明、便利、方便的智能家居組合。
用戶要的是生活方式,不是logo
小紅書CEO毛文超在前不久舉辦的首屆Will未來品牌大會上說,未來的品牌,都是生活方式品牌。
不管你從什么數據維度去觀察,你都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他們不再迷信logo,他們對生活和消費的理解不再是只買貴的或奢侈的,而是想要更好的生活方式。無印良品和極簡設計的流行某種程度上已經證明了。
越來越多品牌,開始說不清楚自己賣的是什么。Muji、寶格麗、宜家都開始開酒店了,集住宿、音樂、社交、展覽于一體;誠品書店更像是咖啡館或生活館;盒馬是菜市場還是水族館還是餐廳;星巴克賣的是咖啡還是生活方式?
而小米智能家居在表達什么?絕對不只是小米這個品牌,甚至不是某一款或某幾款產品,而是智能家居背后的生活方式。通過綜藝植入,小米展現的是以小米小愛音箱、小米電視為終端入口,與全場景智能產品聯動帶來的的未來生活可能性。
當這種「凡事動口不動手」的智能生活方式被活靈靈攤開在面前的時候,你已經很難拒絕了,它已經在你心里種下了草。
營銷需要設計,消費需要勾引
營銷和銷售的本質區別,是營銷可以被場景化,可以被設計。正如廣告大師奧格威的話,“我們賣的不是牛排,而是牛排的滋滋聲”。
芒果青春研究院發布的《95后&00后視頻用戶行為研究》顯示,視頻內容偏好前三位中,綜藝影視以76.35的比例居第一。因為綜藝代表的都是具體的場景。
再說說直播,為什么到了今年,我們發現直播成了最能帶貨的形式?因為主播們在介紹產品的時候,給你描述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使用場景,當商品出現在具體的場景中,就有了購買的理由。同理,綜藝植入也是,這都是被設計過的營銷場景。
如果小米的智能家居光是通過廣告去宣講,或是通過代言人拍支視頻,消費者很難被真正勾引,但你每周看綜藝時,發現范臣臣和郭麒麟住的房子就是小米智能全屋聯動,再通過細節設計讓你發現這些「隱藏功能」,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總結一下
當我們覺得營銷變難了,更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忽略了營銷的本質。
營銷的本質就是洞察需求。很多時候,人們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除非你將這個東西展示給他們。
與其想盡手段展示品牌和商品,更應該向用戶展現一種生活方式,因為這才和消費者息息相關。
只有當營銷出現在具體的場景里時,才具備被設計的可能性。這是它和銷售的最本質區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