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云:實體經濟的新推手
當年很多線下實體企業沒能意識到,互聯網對實體經濟其實不是“毒藥”,而是“補藥”,所以這些企業的日子現在普遍都不太好過。
近十年來,國內形成了龐大的互聯網市場。而在龐大的互聯網市場中,孕育出了繁榮的互聯網經濟。2015年到2017年,很多線下實體企業開始抱怨,互聯網行業吸收了各專業的優秀人才,大量的資本注入,卻沒有產出實質性的東西。互聯網無用,互聯網沖擊實體經濟等相關言論甚囂塵上。
然而互聯網經濟并不是一種空泛的經濟模式,從深層來看,對先進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才是互聯網經濟的真正本質。
2017年4月1日,中國IT領袖峰會上,馬云對“互聯網沖擊實體經濟”的言論大加批駁。同時他明確提出,未來不屬于互聯網公司,而是屬于那些用好了互聯網技術的公司。并且展望制造業未來十年的變革,預言制造業未來不是標準化和規模化,而是定制化和智能化。
其實馬云當時的言論并無多少新意。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都是早在2015年乃至更早之前就提出的發展戰略。而這些戰略的核心內涵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傳統行業尤其是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時至今日,中國整體社會數字化轉型已經頗見成效,而工業和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也在不斷加深。
圖片來自Canva
工業加速“云化”
近年來,在互聯網技術和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設備管控、能效管理等需求的不斷碰撞和交融中,工業云逐漸成為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的橋梁紐帶,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重心向工業云的方向不斷偏轉。
早在2015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就發布了全世界第一個工業云平臺Predix,負責將各種工業設備和供應商相互連接并接入云端。緊接著在2016年,德國西門子(Siemens)基于“工業4.0”的理念建立了MindSphere。
2017年起,國內工業系廠商如海爾、云服務廠商如阿里云、軟件系廠商如用友、自動化廠商如中控等一齊涌入工業云市場,瞬間讓工業云賽道變得擁擠起來。同時不斷刺激工業云行業高速成長,讓我國工業行業的“云化”程度不斷加深。
工業云行業高速成長的同時,政府也不斷推出相關政策為行業發展保駕護航。自2017年國家發布工業互聯網指導意見以來,主管部委相繼出臺多項引導政策及培育工程。尤其2019年5月,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公開招標啟動,顯示出政府繼續加碼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廣的決心。
完整的工業云市場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基礎設施,以及面向工業行業的云平臺解決方案(PaaS)、云應用解決方案(SaaS)。數字化轉型不斷提速,利好政策保駕護航之下,工業云市場持續升溫,各大廠商在每個細分領域之中都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阿里云們順勢而為
在工業云市場中,阿里云下場頗早,已經成長為不容忽視的重要玩家。
其實早在2017年馬云在IT領袖峰會“舌戰群儒”之前,2016年年末,阿里云就提出要給機器裝上“ET大腦”的目標。2017年3月底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正式宣布推出ET工業大腦,給機器裝上“ET大腦”目標開始向現實轉化,阿里云在工業云市場中的征程正式開啟。
近幾年阿里云聚焦工業云平臺解決方案技術中臺,在大數據和AI技術優勢加持下,在區域平臺建設方面搶占大量市場。此前,阿里云“飛龍”等多個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已落地,影響3.63萬家工廠,接入百萬臺工業設備,助力各地區產業群“智造”轉型。
具體到工業云細分領域,IDC數據顯示,2019年在我國工業公有云基礎設施市場中,阿里云所占份額高達37.3%,遙遙領先;在平臺解決方案(PaaS)市場中,阿里云同樣以24.7%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綜合考察中國工業云整體市場(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阿里云已經在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位列第一。
當年馬云對那些不適應互聯網技術潮流,反而指責互聯網沖擊實體經濟的一眾企業大加嘲諷。并且大膽預言制造業的未來在于定制化和智能化。如今阿里云在努力把馬云當年“畫出的大餅”變為現實,從結果來看,阿里云現在已經做得頗為成功。
工業云不一樣的競爭格局
阿里云已經成長為工業云市場中非常重要的玩家,甚至連續兩年整體市場份額第一,但是工業云市場競爭態勢頗為復雜,整體市場競爭格局尚未徹底穩定。這就意味著阿里云工業云市場龍頭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穩固。
具體而言,雖然阿里在公有云基礎設施市場中份額遙遙領先,但是私有云基礎設施仍然是當前大型工業企業的主要選擇。
另外,阿里云在工業云平臺解決方案(PaaS)市場中位列第一,但是云應用解決方案(SaaS)市場中軟件系和工業系廠商仍居主導地位,這就導致阿里云在整體工業云解決方案市場中尚且并不具備絕對領先優勢。IDC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工業云解決方案市場中,用友占據12.4%的份額,位居第一,高于阿里云。
不同于其他云服務細分領域,工業云行業自有其特殊性。阿里云這樣的云服務廠商固然在平臺建設和大數據分析方面,乃至在AI技術方面都更具優勢。但是論及對工業設備的熟悉和對工控系統的理解,阿里云這樣的云服務廠商遠不及海爾這樣的工業系廠商和用友這樣的軟件系廠商。
所以在最基礎的數據收集環節,阿里云不僅難以建立起足夠的優勢,還不得不在這個階段依賴于工業系和軟件系廠商的合作。
總之,在工業云市場中阿里云雖強,卻也不得不與其他領域的廠商展開錯位競爭,甚至合作要大于競爭。
誰將成為工業“云化”最強推手?
工業云市場從2017年至今,經過短短兩三年的高速成長已經頗具規模。并且作為工業互聯網的焦點領域,在新基建的熱潮中,可以預見未來依然會高速增長。IDC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工業云市場規模達到28.7億美元,同比增長59.8%。2019-2024年復合增長率預計達到35.5%。
高速增長的工業云市場中,不單是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百度云、海爾、美的、用友等不同領域的巨頭廠商們都依然還有機會問鼎工業云霸主之位。
而在競爭格局充滿不確定性工業云市場里,一些競爭要點已經開始逐漸明晰,比如說設備連接、合作生態、品牌價值等方面。而在這些方面,相同領域的廠商,比如說同為云服務廠商的阿里云和騰訊云已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這樣的競爭注定會曠日持久,誰能成為最終的贏家并不好斷言。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