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常克永鏡頭下,一棵白菜登上世界頂級學術期刊封面!
美國《自然遺傳學》雜志2016年第10期

來源:米拍
常克永的朋友圈炸了,他拍的白菜上了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的封面!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自然遺傳學》這本雜志,科學性太強了!在世界遺傳學同類期刊中排名第2!
常克永:我國著名科學家王曉武教授,他研究的關于包菜結構基因的論文作為封面論文發表在第十期《自然遺傳學》上。我受王曉武教授的邀請為他的論文拍攝一張封面作品。
讓專業性這么高的雜志選定做封面,攝影師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你得有很多白菜!拍攝當天我們一大早來到菜市場批發最新鮮的白菜和圓白菜。
王教授的論文中主要論述的是關于白菜和甘藍類蔬菜葉球形成和根(莖)膨大相關基因。為了體現包菜結構的特點我們進行了初步的嘗試,把白菜和圓白菜切開,拍攝他們的橫切面。
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拍攝效果,內心是崩潰的。我的天!↑↑↑這樣的照片怎么上封面!
經過不斷的頭腦風暴,我們嘗試把包菜切成薄片,以透射光的形式對它的包菜結構進行表達。
但是結果好像還是不夠理想,經過不斷地實踐和拍攝,我們決定保留包菜結構的基礎上使用最薄的切片尺寸,以便光線能夠透射。之后又嘗試使用藍色光源,更強化了視覺的沖擊力。
誒,有點像那么回事兒了...
既然是科學雜志的封面,那么僅僅是畫面好看還是不夠的。為了體現大白菜與其他包菜同組基因理念的不同,我們嘗試著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拍攝。
確定了拍攝的方案后,最初我們選擇俯拍的方式,由于鏡頭畸變所帶來畫面的不平衡感,所以我們最終選擇前期分別拍攝后期合成的方式達成包菜之間的完美組合效果。
為了把包菜形態呈現的更加完美,攝影師總共切了100多顆大白菜、30多顆圓白菜和10多顆紫甘藍。最后終于拍出了滿意的畫面,這拍攝成本也夠大的!
努力工作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大困擾:誰知盤中餐,頓頓吃白菜!
不過,再看看下面這些成品照片,滿足了~
拍攝這組照片的攝影師常克永,1965年出生于北京,現擔任北京同視凱達攝影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攝影師。
拍攝使用:佳能1Ds-Mark III相機、徠卡100mm專業微距鏡頭、英國保榮專業燈光系統
常克永90年代初便開始關注人類文化遺產和當代藝術影像的實驗創作。1995年開始拍攝以鄉土中國為主題的長城系列攝影作品,足跡遍及北京、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多個省份。
《長城殘血》
《日出東方》
《烏云壓城》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