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界女王,用“霧霾色”成就了最純粹的建筑!
來源:AssBook設計食堂(AssBookGroup)
一位偏愛“霧霾色”的建筑師
這是一個看不清的世界
因為媒體的反復提醒,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意霧霾。
不僅城市變得渾濁不堪,
就連人的心情也蒙上一層陰影。
但有一位日本女建筑師:
她不僅靠“霧霾色”的建筑作品,
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最終還拿下了建筑界“奧斯卡”。
她就是妹島和世,
2010年普利茲克獎得主。
95年離開伊東豐雄事務所后,
她跟西澤立衛成立了SANAA事務所。
在她的建筑王國里,
似乎有一片迷離的城市風景。
她偏愛灰白色,
擅長利用不同材料制造朦朧感。
比如之前完成的盧浮宮新館。
她曾經給Dior設計過旗艦店,
這家店位于日本名街表參道上。
遠遠看過去,
這個建筑就像游離的方盒子。
外表雖然都是落地大玻璃,
但其實玻璃背后還有一層材料。
遮遮掩掩的效果增加了趣味。
玻璃內側裝上裙褶一樣的丙烯板。
妹島解釋說,
“Dior的資料中有漂亮的帶褶女裝照片,
所以想到了像布一樣柔軟的設計”。
為了兼顧透明感和褶皺紋理,
要在玻璃和丙烯板之間裝上光纖照明打光。
當夜晚降臨的時候,
特殊的光澤才可以從建筑中透出。
與像密斯設計的全透明建筑不同,
妹島一開始就模糊了室內外界限。
畢竟東方人才更理解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吧?
妹島有名的作品很多,
但不得不提紐約新當代藝術館。
它像是隨意搭起的積木,
尤其在復雜的城市背景顯得更加清晰。
因為用地十分緊張,
妹島不得已從豎向上解決空間問題。
根據不同功能對層高的要求,
最終形成了大小堆疊的造型。
越往上走盒子面積越小,
利用這種錯位,
可以做成觀景露臺或天窗采光。
建筑外面被蜂巢狀的鋁質網包裹,
從立面上幾乎很難看到窗戶,
但室內是明亮的。
建筑的空間也很豐富:
包括了展廳、劇院、教室、
商店、咖啡館等。
建筑形成似透非透的質感,
有種朦朧水彩畫的味道。
建筑在陽光下閃耀著淺淺的光芒,
也讓平淡的街區活躍起來。
美術館開業后就成為了地標,
被評為“07年十大建筑奇跡”。
十年快過去了,
這個建筑仍然顯得新潮。
2010年的時候,
妹島跟西澤完成了勞力士學習中心。
整個建筑匍匐在草地上,
但內部挖了大小不一的天井,
讓人有了更多機會看到自然的陽光。
局部隆起形成院子的入口,
似乎就像輕輕掀起的地毯一角。
沒有明顯的柱子作為支撐,
樓板就好像輕盈地漂浮起來……
地板連綿起伏,
墻、地板、天花不作區分,
猶如一片彌漫著薄霧的沙丘。
妹島說,當人們在建筑中自由移動,
就有更多機會遇到新的朋友。
雖然建筑帶有女性細膩溫柔地一面,
但對于自己的設計理念她卻很固執:
她覺得太多設計只關注內部空間,
比如面積、戶型,
卻忽視了建筑跟外部的互動關系。
這種理念也影響到了她做別的。
妹島去年還為西武鐵路設計了列車,
但她仍然在尋找設計與環境的關系。
列車不但是種交通方式,
也是一個融入自然的公共空間。
拒絕一絲不掛的裸露。
妹島說自己的設計就像半透明的禮服,
既避免了隱私被暴露的危險,
又將光、空氣引入建筑中來。
這或許就是妹島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吧?
-EN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