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行業激變:傳統廠商們被迫進入大逃殺模式
配圖來自Canva
電視智能化潮流贏得了更多年輕人的青睞,伴隨著智能家居的加速普及,近年來電視“重回家庭娛樂中心”的趨勢也愈加明顯。
這些為當前電視行業發掘新增量提供了有力支撐,讓整個行業生機勃發。因而電視行業雖然歷史悠久并且總體規模持續萎縮,卻絕不能被視為夕陽行業。
但電視智能化并不是一種惠及全行業的普通變量,而是一場由互聯網電視廠商向傳統電視廠商發動的革命,并且是一場符合技術發展趨勢和用戶需求的成功革命。
作為被革命的對象,傳統電視廠商享受不到太多新增量的紅利,同時又飽嘗市場萎縮的苦果。迫不得已之下,為了尋求出路,傳統電視廠商們紛紛開始了各具特色的轉型探索。
轉型一步步走向激進
傳統電視廠商的智能化轉型其實是分階段的,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電視盒子階段(2010-2013年)、互聯網電視階段(2014-2017年)、智能家居階段(2018年至今),分別對應傳統廠商轉型的萌芽期、過渡期、激進期。
在萌芽期,傳統電視廠商們已經意識到電視行業或許將會出現劇烈變革,但卻沒有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
2010年,引領時代潮流的iPhone4發布,與此同時蘋果還發布了Apple TV2這款搭載A4處理器的電視機頂盒,這款經過全新設計的智能電視盒子,也把電視行業帶入了智能時代。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就像手機行業傳統巨頭并非對智能手機的崛起毫無察覺,傳統電視廠商對對智能化潮流的認識同樣深刻,只是積重難返之下,他們適應新變化的動作總是會比較遲鈍。
在過渡期,互聯網電視廠商的崛起刺激傳統電視廠商紛紛開始著手互聯網轉型,只是習慣靠賣電視硬件賺錢的傳統電視廠商,依然沒能徹底適應“互聯網”玩法。
2013年,樂視和小米相繼推出了自己的互聯網電視產品,這些“新物種”很快就在市場上掀起了軒然大波。為了應對挑戰,傳統電視廠商紛紛作出應變,比如TCL在2014年發布了“雙+”互聯網戰略布局(“智能+互聯網”和“產品+服務”),欲借此在5年內創造一個“新的TCL”;而創維則在2014年宣布將其互聯網子品牌“酷開”獨立運營。
但傳統電視廠商做互聯網電視面臨“左右為難”的困境。一方面,營收結構要想猝然擺脫對硬件收入的依賴并不現實;另一方面,傳統廠商如果執著于互聯網賽道的比拼,難免又會陷入以己之短,比人之長的窘境。所以在向互聯網轉型的過渡期,一些傳統電視廠商不僅轉型成果寥寥,而且固有優勢被抵消,最終在市場競爭中被逐個擊敗,徹底淪為邊緣角色。
在激進期,傳統電視廠商在日益加劇的競爭壓力下,各據優勢走上了差異化的轉型道路,而且因為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大和試錯機會的不斷減少,傳統廠商們也越來越顯得孤注一擲。
2018年至今,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落地,在智能家居市場得到了充分展現,AIOT大潮之下,傳統電視廠商紛紛主動或被動掙脫單一電視行業的桎梏,把關注力投放到更多其他領域。
其中,創維和TCL這兩大巨頭,在差異化轉型道路上的表現尤其激進。
創維智能生態尚未打開局面
在樂視和小米推出互聯網電視的2013年,創維和阿里巴巴聯合發布了互聯網電視品牌酷開,2014年酷開開始獨立運作。
獨立運作的酷開,除了阿里之外,同時還和騰訊和百度,乃至愛奇藝這些互聯網大小巨頭都建立起了牢固的合作關系,先后接受來自愛奇藝(1.5億元)、騰訊(3億元)、百度(10.55億元)的投資。
在資本上,酷開同時受到來自BAT等互聯網巨頭的資金扶持,在內容、用戶、技術、渠道上更是將BAT的優勢融為一爐。酷開本身從互聯網電視終端廠商向運營技術服務平臺的轉型,從一開始就被互聯網巨頭集體看好。
這就導致創維從硬件廠商到內容、技術服務商的轉型相對激進,幾乎每年都有發布一個相關的新戰略。
但這些動作缺乏實質性作用,沒能扭轉創維的尷尬處境。自2017財年以來,創維集團營收顯著下滑,尤其最主要的電視終端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連年下滑??衢_系統深度綁定百度DuerOS之后,其在智能家居市場的前景被很多人看好,可惜華為2019年切入智能電視市場帶起的智慧電視(去廣告化)潮流,卻對酷開高度依賴的廣告模式造成了巨大沖擊。
現在創維的處境已經變得更加窘迫,電視在國內賣不動,寄予厚望的酷開智能生態系統也并沒能打開局面。當前創維依然在不斷推出新戰略、新產品,但是它的轉型之路好像已經越走越窄。
TCL押寶半導體已現隱憂
雖然TCL和創維的轉型同樣都很激進,但他們轉型的方向卻截然不同,如果說創維的轉型偏“軟”,那么TCL的轉型就是偏“硬”,偏硬件,也很硬核。
2019年小米電視的出貨量和銷量穩居年度中國第一,國內出貨量總計1046萬臺。但2019年小米電視在全球市場的出貨量為1330萬臺,只能排到第六名。國產電視廠商全球排名最高的不是小米而是TCL,僅次于三星排名第二,全球出貨量達到3120萬臺,是小米的兩倍還多。
為什么TCL在國內不是小米的對手,在全球市場卻比小米強那么多?因為小米在國內打價格戰的同時擁有生態鏈優勢,而TCL卻敢在全球打價格戰。TCL的底氣,來自它的成本優勢,更確切地說,是因為TCL旗下有TCL華星這個全球頂級顯示面板生產公司。
華星光電(TCL華星前身)成立于2009年,成立之后顯示面板產能持續爬坡,很快就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顯示面板廠商之一。在小米這些互聯網電視廠商崛起之后,掌握顯示面板廠商的TCL成為最不怕價格戰的傳統電視巨頭。
但價格戰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尤其是伴隨著一眾國產顯示面板廠商的崛起,顯示面板行業同樣也打起了慘烈的價格戰。隨著TCL主營業務向著顯示面板偏轉,營收在多重價格戰泥潭中同樣免不了持續下滑。
顯然,單就電視業務的發展而言,TCL這種在底層硬件上一條路走到黑的思路,同樣也是不可取的。
傳統電視廠商轉型變成淘汰賽?
國產六大傳統電視廠商海信、創維、TCL、海爾、康佳、長虹,其中海爾、康佳、長虹三家本來就比較偏重白家電,如今在電視市場中的存在感持續降低。而海信、創維、TCL對電視業務的依賴性相對較高,直接放棄電視業務是不現實的,只能加速轉型以適應市場變化。
其中創維、TCL的轉型更激進,也更具特色,但在劇烈變化的國內電視行業中,他們的努力似乎顯得有些徒勞?;ヂ摼W電視廠商前赴后繼地殺入這個存量市場,樂視倒下,小米依然在沖鋒,直到2019年奪取國內銷冠。同時華為已經正式入場,搭載鴻蒙OS的智慧屏看起來勢頭更猛。
日新月異的電視行業內,讓人時常察覺到一絲錯亂感,先發變成落后,后發代表先進,新入場的互聯網電視廠商們引領潮流,入行幾十年的傳統電視廠商們追趕潮流。
而傳統廠商們對新潮流的追趕,總是存在一些滯后性,總是讓人心憂他們何時會主動放棄,或是慘遭淘汰。畢竟存量競爭下,電視行業的集中度也在不斷提高,聯想到手機市場贏家通吃的局面,長期看電視行業未來很難說還會不會有海信、創維、TCL這些傳統廠商的立足之地。
不過,樂觀地想,像創維和TCL這樣積極求變的企業,哪怕不再做電視,也很容易在科技產業鏈的其他環節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