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汽車耽誤的隱形代工巨頭比亞迪?
配圖來自Canva
今年以來科技能源股普遍大漲,比亞迪作為業內為數不多的優質標的,也坐上了市值飆升的快車道。近日比亞迪代工蘋果的消息一經公布,就立即引起各方關注,消息公布首日比亞迪市值立即飆升300億,可見外界對比亞迪代工蘋果的看好。
實際上,今年以來比亞迪面臨的局面,可謂一邊是霜寒一邊艷陽。一方面疫情沖擊之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進一步疲軟,比亞迪汽車也面臨增長乏力的問題;另一方面,比亞迪電子代工、醫療等業務則迎來機遇,比亞迪還以疫情為契機,全面介入醫療設備以及防護物資生產,進一步壯大其相關業務。
新能源汽車與代工電子此消彼長,讓比亞迪重點發力代工有了現實依托。而比亞迪發力代工,客觀上也能部分彌補新能源汽車下滑帶來的營收縮水。但結合汽車業務在比亞迪集團中的比重來看,通過代工來幫助比亞迪脫困只是一時之計,比亞迪的長遠布局,還需要汽車業務的振作。
代工界的隱形巨頭
當比亞迪代工蘋果的消息傳開,資本市場立刻沸騰。實際上,截止目前比亞迪已經成為國內僅次于富士康的第二大代工廠商,這在其營收上也有所體現。
根據2019年比亞迪財報顯示,其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的營收占比達到了41.79%。在比亞迪超過1000億的營收中,其代工業務直接貢獻就超過了525億元,其代工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實際上,比亞迪從事技術代工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2003年。當時在國內做手機代工的廠商僅有富士康,風行一時的摩托羅拉、諾基亞等手機品牌都由其代工,比亞迪敏銳地覺察到了手機代工領域的行業機遇,隨即決心投身其中。
在發展早期,比亞迪通過挖人、復制產線、低價競爭等一套流程,迅速從富士康那里“虎口奪食”撈到了第一桶金。雖然比亞迪崛起的過程并不順利,但比亞迪的代工技術還是得到了業界認可,這為其后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了2006年,比亞迪手機代工業務營收已經增長到了51.35億元;到了2019年這個數據較2006年翻了十倍,達到了500多億,其發展速度由此可見一斑。
對于起步就開始代工手機的比亞迪而言,如今代工手機業務早已是駕輕就熟了。實際上早在功能機時代,比亞迪就曾幫助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電子等國際大廠做過代工生產。不過在代工界比亞迪的名頭,始終沒有富士康響亮,所以一直以來公眾對比亞迪代工鮮少聽聞。近年來,由于美國禁令的影響,富士康開始減少給大陸手機廠商代工,由此比亞迪被推到了臺前。
2019年小米董事長雷軍在微博上表示,小米9的訂單除了交給富士康之外,還會有一部分交給比亞迪生產;與此同時,由于外資代工企業偉創力受美國禁令影響,停止為華為生產手機之后,比亞迪則“雪中送炭”,不僅接了華為的訂單,還順勢收了偉創力在長沙的代工廠順勢做大。由此,比亞迪的代工業務也進一步被外界所熟知。
而在富士康、偉創力等外部代工廠紛紛退出之后,比亞迪電子則獲得了更多優勢。憑借著不弱的代工實力,比亞迪代工業務獲得了更多廠商的青睞。蘋果選中比亞迪,除了信任比亞迪的代工能力之外,說到底還是由于比亞迪在代工成本方面更具優勢。當然,對接到新代工訂單的比亞迪而言,其在代工背后也有苦衷。
電動車基本盤不穩,代工尋突破
近年來,隨著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以及特斯拉等外資品牌的入駐,比亞迪傳統的新能源巨頭光環正在消散。
實際上,從產品競爭力來講,作為國內最早做電動車的車企,比亞迪在做電動車方面擁有先發優勢。但多年來比亞迪靠著先發優勢“吃老本”,讓它在新一輪的新能源汽車革命大潮中陷于被動。
在2017年之后,隨著老牌車企如上汽、北汽、奇瑞等國產汽車入局新能源汽車,比亞迪的先發優勢明顯被稀釋。比如,2017年北汽新能源的汽車銷量已經達到了10.45萬輛,而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當年銷量也不過11.37萬輛,兩者之間已經相差無幾了;2019年北汽新能源EU系列車型單車總銷量超過了比亞迪。
近年來,被特斯拉搶走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比亞迪,經歷了補貼退坡以及新冠疫情等多重壓力。截止今年8月其新能源汽車銷量依然未能止跌,盡管比亞迪發布了號稱智能車的新品比亞迪漢以及新能源電池刀片電池,但總體上對其拉動作用目前還有限。
因此,盡管由于全球新能源股票大漲,比亞迪的市值受此利好出現了一波飆升。但比亞迪汽車的總體表現并不亮眼,暴漲的市值能否長期經受住市場的檢驗,就成了懸在比亞迪頭上的一把利劍。為了應對這種挑戰,目前比亞迪除了持續開拓新的產品和技術之外,也開始在其老本行手機代工業務領域持續發力,代工蘋果則算是其在代工方面的最新動作。
代工蘋果能助比亞迪突圍?
從總量上來說,2019年比亞迪代工的相關收入已經占到了40%以上。此次代工蘋果之后,其相關的代工收入有望進一步上升。蘋果這個大客戶給比亞迪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除了同時帶動比亞迪以及其上市子公司比亞迪電子的市值飆升,還能給其帶來白花花的銀子。
據了解,比亞迪將作為蘋果 iPad 2020 的供應方,提供全方位的代工操作。根據目前iPad平均3000元左右的售價,以及投研機構給出的50%左右毛利率,可以推算出每臺iPad蘋果平均凈賺1500元。
按照中信證券給出的今年iPad預測銷量5000萬部,以及代工廠與品牌商二八利潤分成的規則來計算,預計今年比亞迪將因為給蘋果代工,而為其帶來的直接收入將達到150億。按照這個數額來計算,它將達到去年全年代工收入的28%,其給比亞迪帶來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蘋果向來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但即使這筆收入縮減一半,也還有75億的收入規模,其影響依舊不能忽視。那么,比亞迪依靠代工彌補汽車下滑帶來的影響靠譜嗎?從最新的財報數據或許可以得出更清晰的結論。
根據最新發布的比亞迪上半年財報資料顯示,比亞迪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總營收605億,其中汽車及相關產品營收占到了總營收的53%,手機部件及組裝收入(代工)占到了38%,二次充電電池及其他業務占據剩余的9%。
從整個營收的構成來看,汽車及相關產品仍然占據其營收的半壁江山,手機代工收入大概占到其營收的4成左右,兩者之間相差僅有15%,考慮到蘋果代工帶來的收益,其代工收入今年底有望與汽車業務營收持平。
不過,從汽車業務占到總營收的50%以上的角度來看,其基本盤在比亞迪的地位不會有太大變化。考慮到其代工收入與汽車業務收益,在為公司創造營收、利潤方面的巨大差異,未來汽車業務的困局,只能依靠發展汽車業務本身來解決。長期來看,代工業務對比亞迪在新能源方面的長遠并沒有太大幫助。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比亞迪要實現成功突圍,代工只能是輔助,振興汽車業務才是其發展的重中之重。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