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改名一萬次!餓了么不只“餓了么”
不久前,方太玩了一波改名創意,沒想到餓了么最近也來了一場非常任性的改名行動,除了在上海地鐵9號線徐家匯站的換乘通道上帶來全新海報,還將騎手的工裝改了名字配合傳播。
熟悉的餓了么藍色加上簡單的改名文案,讓人不由產生一種“就這”的疑惑,但是“客戶讓你上火了么”“落地成盒了么”“脫單了么”等等名字的落腳點,在于傳遞“餓了么外賣,不止送餐,還送萬物”的主題。
能夠有效的溝通與傳遞信息才是創意的本質,所以餓了么這次用看似簡單直接的創意,高效傳遞了品牌“什么都能送”的信息。
一
餓了么改名 打破送餐固定標簽
餓了么這次聲勢浩大的改名傳播,創意很簡單,從“餓了么”變成渴了么、困了么、喂貓了么、遛狗了么、想通了么等等,這些改名文案,幾乎覆蓋了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所有的生活場景。
同時也覆蓋了不同性別、職業、年齡等群體,“_____了么”的句式,也成了品牌玩梗的一種方式,給予用戶想象空間進行二次創作,便于形成“萬物皆可餓了么”的清晰認知。
一般來說,品牌改名是打破用戶心理層面的固定標簽,對于餓了么來說,隨著外賣涵蓋的品類越發豐富,“餓了么”這個建立在送餐場景上的名稱,限制了品牌的其他場景聯想。
餓了么真正改名的風險較大,所以品牌選擇以改名文案的方式擴展餓了么外賣的定義,即外賣平臺不只是送餐,而是從送餐到送“萬物”。
察覺到大家對“萬物”的具體認知不算清晰,餓了么就用一萬個名字進行更具象化的表達,通過各種各樣的具體單一場景,讓消費者意識到能送的“萬物”有哪些。
餓了么為此推出一支視頻,滿屏的新名字代替了“餓了么”,藍騎士帶著消費者需要的外賣抵達各種場景,“飽了么”能送消食片、“渴了么”能送水、“買菜了么”能送蔬菜……
這其實是在向當代年輕人傳遞,外賣能有更豐富的意義,餓了么聚焦“身邊經濟”有更多樣的功能。
在傳播層面上,品牌線上發起#餓了么改了一萬個名字#話題,配合線下地鐵站的改名海報,給消費者提供社交談資,并通過具體的場景與物品的重復傳遞,餓了么不只送餐,還可以送萬物。
二
從用戶視角出發 連接真實生活
餓了么的改名文案之所以讓人覺得感同身受,是因為從用戶視角出發,每個樸實無華的改名文案背后都是真實生活,外賣則是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
這一點能從餓了么廣告為不同名字構建的具體場景體現出來,送花對應“求婚了么”、送搓衣板對應“他知道錯了么”、送啞鈴對應“擼鐵了么”等等,針對消費者不同場景的需求送外賣,徹底融入他們的生活。
餓了么用一萬個名字拓展了大家對外賣的認知范圍,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方方面面的場景都是外賣能覆蓋的,每一個改名文案都連接著用戶的真實生活。
為了加深用戶感知,餓了么還將騎手的工裝改了名字,讓他們成為移動的社交媒體,深入消費者生活。
此時外賣與人的關系或許是人與人關系的延伸,不管是給自己訂外賣還是給別人訂外賣,都收獲了一種超越購買的體驗,外賣也不再是簡單的點餐工具,而是連接人與人、人與城市的暖心橋梁。
當用戶意識到餓了么可以送很多東西時,就會形成一個習慣,個人有商品需求時,會先打開餓了么,沒有搜到再考慮其他電商渠道,外賣能送的商品就不需要快遞,這也是餓了么轉型的方向。
三
簡單的信息傳播 有效的品牌溝通
創意沒有高級與低級之分,重要的是如何在合適的時間點傳遞合適的信息,將一個核心信息完整傳遞給受眾,遠比鋪天蓋地的信息轟炸效果更好,畢竟信息一多就容易讓受眾混淆。
于是,餓了么用簡單直接的創意幫助受眾快速準確地理解品牌傳播的信息,即“萬物皆可送”,改名這個創意雖然簡單,延伸的場景卻十分具體,餓了么通過每個可感知的場景,讓大眾迅速理解品牌不只是送餐。
不讓品牌認知被“餓了么”三個字局限,這次傳播就成功了一大半,改名的創意雖然簡單,卻具備鮮明的場景感,構建合適的場景比說再多廣告詞更有用。
大眾能很好接受到品牌傳遞的核心信息就是有效的品牌溝通,而且餓了么官方玩品牌名稱梗的方式,拉近了品牌和受眾的溝通距離,這種改名句式隨著網絡傳播,或許會沉淀為餓了么在社交媒體上的品牌資產。
只要提到它,消費者就會想到“萬物皆可餓了么”,也就是餓了么什么都能送,所有的改名文案也都指向這一句話,經過反復傳遞后,餓了么在消費者心智中植入了更立體的品牌認知。
所以,餓了么這次的改名創意看似簡單,實則飽含深意,簡單未必無用,信息傳播講究效率,越簡單直接的創意或許能促成更有效的品牌溝通。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