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點評容不下點評
在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柴妹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當你準備在網上買一件東西時,你會先看什么信息?#
商品的詳情頁?
還是直接跟客服溝通?
柴妹的習慣,是直接點開評論,看差評。
畢竟跟詳情頁里的精修圖片和賣家的花言巧語比起來,顯然還是消費者們的買家秀更靠譜點。
而在這些真假存疑的買家秀里,柴妹更相信差評區里的評價。
(像小柴看到的這種憨批,咱自動略過)↓
好評或差評對賣家店鋪和商品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商家往往為了一個五星好評不遺余力,這點之前小柴也講過,沒看過的戳《為什么現在的電商賣家,好像都不怕差評了?》
柴妹就遇到過很多。
為了讓消費者打五星好評,用紅包或小物件誘惑...
或者刪掉那些對自家商品帶來不好影響的差評。
說到這里,你們肯定不屑一笑,呵,誰不知道賣家自己是不能刪差評的?柴妹你是不是out了?
等等,賣家的確不能控制評價,不能隱藏、不能修改、更不能刪除。
可這只是表面上“看起來不能”。
事實上,如今有很多平臺都會暗戳戳的幫助商家刪除差評,因為這個騷操作,背后還衍生出一條巨大的灰色產業鏈...
此處是前后文分界線
還記得上個月上海一家店活蟹換死蟹的新聞嗎?
這家餐廳服務員在操作臺將一只大活蟹稱重。
隨后用托盤端給點餐的顧客過目。
但是展示完以后,蟹并沒有送往后廚,而是直接放進了暫存魚缸。
為此,拍攝者懷疑服務員用死蟹調包活蟹,商家以此欺騙消費者。
視頻一經曝光,便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激烈討論。
很多在這家店消費過的人都跑去大眾點評上寫評論質問餐廳。
畢竟既然有這種活蟹換死蟹的事發生,那就說明這不是第一次。
怎么著都得讓這家餐廳給大眾一個說法吧?
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第二天再去看,大家的評論竟然全都沒了。
嗯,在餐廳的評論區里找不到了......
不僅差評不見了,餐廳的評價頁面一時間只剩下了好評,甚至連三年前的好評都被頂到了前面。
眾所周知,無論是什么APP,賣家都沒有權利刪除買家的評價,可大眾點評上的這家餐廳,卻莫名其妙沒了差評...
這就有意思了。
于是網友們順理成章的開始懷疑,大眾點評幫助這家餐廳刪除了差評。
后來餐廳出了道歉聲明,但網友們懷疑的大眾點評刪評卻始終沒有后續。
如今再去搜索,就連相關信息都少得可憐。
要知道,網友們之所以這么懷疑,是因為大眾點評“有前科”。
早在2013年,時代周報就曾報道過大眾點評刪評事件。
有位商家“被差評”后,去咨詢了大眾點評的客服,客服告訴過他,可以與平臺進行合作。
每月支付3000元合作費用,就能幫他的店鋪刪除差評、增加好評。
2015年,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一網友去鎮江的某家店鋪消費后,跑去大眾點評寫了一篇小作文,并配有實拍圖。
可沒多久這條評價就變成了僅自己可見。
同一時間消失的還有該店鋪下的其他差評。
當時有記者詢問大眾點評,被告知平臺存在一種算法和人工審核,會將他們認為不合適的評論隱藏。
但大眾點評并沒有說清楚這個“不合適”的判定標準是什么。
這次上海餐廳活蟹換死蟹的差評不見,也有人說是平臺的判定系統。
只是早不刪晚不刪,偏偏在出了這檔子事后被刪了,就...挺離譜。
而大眾點評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2013年被曝出來之后,說是要改正。
結果2015年又曝出來了。
繼續說要改正,但是現象直到今天還存在...
2018年,《法治周末》記者去暗訪時,對方甚至直接說只要商家支付平臺相應的“營銷”費用,就可以用“大數據推薦”等技術讓差評隱藏。
也就是給點錢就可以隱藏差評。
果然,之前說好的改正都是說來玩玩的...
或許是央視的指名道姓讓大眾點評很是安分了一段時間。
可即便明面上沒有被曝光,私底下網友們的投訴卻仍舊一抓一大把。
從2019年;
到2020年...
大批網友的差評莫名其妙不見。
對于差評這個東西,用戶肯定不會自己主動刪,而商家沒有資格刪,那么消失的差評去了哪兒?
不止用戶對大眾點評苦不堪言,就連很多商家也經常投訴平臺。
當柴妹得知一個用戶沒在店里消費卻能寫差評影響店鋪名譽度時,我是真的驚呆了。
大眾點評這是什么審核算法???
真正的差評想刪就刪,惡意點評反而不管不顧,就挺疑惑的。
大眾點評網,看這個名字就知道,其核心便在于大眾點評,它的所有業務都圍繞于此。
若是點評的真實性受到動搖,那它生存的根基便不再穩固。
其實說到底,無論大眾點評有沒有參與刪評,并不重要。
反正結果都一樣。
大眾點評的信譽早已崩塌。
看不見的差評,分不清的好評,真真假假的消費評論,讓大眾點評早就失去了它的公信力。
而最終受害的是買賣雙方。
前幾天,美團點評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擬將公司名稱簡化為“美團”。
這意味著大眾點評與美團合并5年后,大眾點評這個名字將不復存在。
評論曾經是消費者和商家平等溝通的窗口。
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反映對商品、服務的感受,有效維護自己的權益;
另一方面,無論評論是好是壞,其實都能幫助商家更好地了解消費者,進一步優化自己。
曾經的大眾點評便是憑借這一點在互聯網占據了一席之地。
可如今因為刪評、隱藏評價以及刷單控評等原因,大眾不敢再隨意相信評價。
屬于“大眾點評”的時代宣告結束。
而大眾點評的權利其實早就名存實亡。
這是前后文分界線
既然已經說到大眾點評,柴妹就再談談刷單控評。
這種騷操作不僅存在于大眾點評,還存在于每個購物APP。
這些年來,本來應該作為重要監督機制的買家點評,幾乎已經淪為了擺設。
只要商家愿意出錢,就可以輕松快捷的實現0差評。
早在2016年,央視3.15晚會就曾曝光過一個網絡刷點產業鏈。
只要給錢,沒有什么刷不到。
通過刷單迅速提升網店的好評量和信譽度已經成了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央視記者暗訪時,在淘寶注冊了一個沒有任何真實商品的店鋪,并將賬號和密碼交給了刷單組織。
不到兩個小時,記者就發現網店已經賣出了275件并不真實存在的商品,還獲得了系統默認的好評。
三天后,這家網店的店鋪信譽從零躍升為一顆藍鉆。
現在去某寶搜索“口碑維護”,就可以看到排在前幾的全是刷單服務。
他們提供的服務之廣,我們普通消費者壓根兒就無法想象。
刷成交量、刷好評、隱藏差評,甚至涵蓋所有你知道的APP,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不能刷的。
他們甚至還掌握著一些“高級賬號資源”,在大眾點評這樣的網站,等級越高的用戶,給出的評價權重就越高。
評價的說服力也越高,當然,價格也比普通的貴。
由此而展開的詐騙活動也屢禁不止。
比如著名的“刷單陷阱”。
普通消費者不堪其擾,卻無力反抗。
這個行業只要能夠產生利益,就不會被完全禁止,咱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費點功夫去考量商品,不要隨意交付自己的信任。
畢竟被評論給坑了或者退換貨也挺麻煩的。
主筆 | 小陸
編輯 | 四少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公眾號:柴狗夫斯基(chaigou-fsj)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