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治理權限再放開,平安能做什么
【深幾度·社會數字治理系列】撰稿|王琨珸
編輯|吳俊宇 「摘要:建數據中心支持和承載智慧城市并不難,無非是買服務器,買存儲,建數據中心機房。但智慧城市的關鍵在于應用,共同來解決對軟件價值的尊重,解決軟件商業模式,才能促進智慧城市各個應用軟件的長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真正解決城市的智慧化問題。」
一句“敢為天下先”,凝聚了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高光與夢想。從海邊漁村蝶變成為一座擁有千萬人口、充滿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都市,深圳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奇跡:1000多項“全國第一”,GDP從1979年的1.9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69萬億元,增長超過1.3萬倍。創新服務型、包容型的城市文化和精神讓市民、企業,都在深圳向陽而生,在時代窗口中找尋機遇。中國平安、華為、騰訊、招商銀行等一批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在這片沃土中破土、生長、揚名。深圳的“一夜之城”、“深圳速度”也定義了中國現代城市建設的歷史,改變、重塑著城市的格局。在特區40年當口,“粵港澳大灣區”、“新基建”等一系列政策因素讓深圳智慧城市建設以及社會經濟治理迎來新的階段。尤其是在決策層《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的落地下,深圳獲得了一份政策“禮包”:具備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這為未來探索完善商業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圳智慧城市建設在這種放開的大環境下,正在進入新的階段。
01落地民生的社會治理
要知道,智慧城市概念的演變是由技術、社會和經濟因素、治理安排以及政策和業務驅動因素的復雜組合形成的。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落地民生的社會治理解決方案。在2014年歐盟曾發布的一篇名為《歐盟智能城市地圖》的報告中描繪了歐盟當時智慧城市的全景。其中著重提到了智能治理的價值:智能治理指的是在城市內部和整個城市治理中的聯合,包括服務和互動,這些服務和互動將公共、私人、民間和歐洲社區組織聯系起來,并在相關情況下整合,使城市能夠作為一個有機體高效有效地運作。以德國為例,其智慧城市建設在政府、經濟、環境、交通、市民、生活等六個維度展開了更精細化的社會治理。
在這種智能治理中,真正的核心在于:運營、應用、軟件、服務。今年以來的智慧城市建設浪潮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也在今年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被華為輪值主席徐直軍著重提出了:
新基建一哄而上,而不從長計議、統籌考量;
重建設而輕運營,重技術而輕應用;
重硬件而輕軟件,重短期而輕長期等;
在華為內部甚至在不斷提到這樣的觀點。
建數據中心支持和承載智慧城市并不難,無非是買服務器,買存儲,建數據中心機房。但智慧城市的關鍵在于應用,共同來解決對軟件價值的尊重,解決軟件商業模式,才能促進智慧城市各個應用軟件的長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真正解決城市的智慧化問題。要知道,軟件和應用才是真正和民生切實相關的,這恰恰也是中國平安這類企業目前最大的優勢所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期間,中國平安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景點展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包括醫療、健康、養老、社區等等。其實從這種品牌市場思路去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平安智慧城市其實在乎的是“系統+服務+運營”的訴求。這種思路和華為、新華三等以往追求ICT基礎設施、硬件層面的智能建設不同,平安這類服務好智慧城市的“利益相關者”的思路,似乎有點“軟”的味道了。這恰恰是徐直軍所說的應用、軟件、長期、運營等目前智慧城市建設中相對缺乏的部分。要知道,未來的城市將不只是若干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各子系統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促進,彼此協同,如同一個智能的生命體。各個企業都形成了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在基礎層、平臺層、應用層層層疊疊耦合在一起,構成了密切聯系。華為在基礎層平臺層有著較好的落地,平安這樣的企業則是在平臺層、應用層有著極愛好的支撐——在應用層和平臺層上的落地,恰恰才是推動居民在社區維度上不斷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動力。可以說,深圳建設智慧城市的“天時地利人和”,擁有了實現的土壤,也有了實現的實力。當然,這離不開所有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平安在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為行業打造了一個“樣板”,它是真正從落地民生的社會治理出發,去尋找完整系統的解決方案。
02落地場景的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極為龐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通過完善的信息系統將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有效串聯起來。這需要一系列“智慧城市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在軟硬聯動層面加入。近兩年來,以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廠商也開始重點投入,利用云計算、AI、5G等各家所長,意在智慧城市的蛋糕中分一杯羹。從金融科技切入進來的第一家巨頭,則是平安。平安自保險業務起家,平安近十年向“金融+科技”、“金融+生態”轉型。眼下的平安,“科技”已成為這家老牌金融巨頭的新招牌。平安在2018年度過了三十而立的節點,下一個10年,把重心放在了金融、醫療、房產、汽車和智慧城市5大生態圈上。其對于智慧城市的關注和布局,是平安的一個新探索。平安利用積累的科技優勢和經驗為智慧城市建設賦能,成立了專注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科技公司平安智慧城市,作為平安集團智慧城市生態圈的主要建設載體。對于誕生于深圳30余年的平安來說,助力深圳政府推進城市治理,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成分,更是借力深圳打磨其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重大機會。以深圳開局、深入,取得經驗、成果,再向其他城市平移、演進。作為建設的服務商,最終取得成功要從兩方面落地:
要充分根據自身的優勢,提升業務能力,提升前沿技術的布局以及適配能力、落地能力、整合能力;
明確管理層面的戰略和需求,拆解目標,達成政府的思路與企業優勢兩者的契合,切實把一個城市做智慧城市的思路落下來,不斷完善。
平安在這兩點做的可圈可點。目前,平安智慧城市已在深圳對接35個市級委辦局,落地了90余個子項目。智慧城市是從頂層設計、系統建設到落地追蹤的一整套系統性工程。那么平安切入系統性工程的路徑有何不同?第一塊是數據平臺及上層應用的積淀。平安智慧城市側重對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為城市各委辦局核心系統做頂層設計和應用。因此,平安與跟硬件廠商是合作關系,而非競爭對手。此外,平安做頂層設計,考慮到了整個城市級的平臺如何設計。平臺每一層的功能模塊具備一定的通用性,各個城市可以做持續建設,不存在數據孤島、煙囪林立的問題。其次,在平安的智慧城市建設理念中,提出從“優政、興業、惠民”三大目標著手。同時,強調“智慧”的頂層設計以及“城市智腦”的存在。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則是“政府是主體,平安做支持”,在這個邏輯下,平安智慧城市打造“1+N”一體化平臺,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利用 1 套「城市智腦」以及底層支撐的「智慧城市云」,支持 N 個智慧城市板塊。
第二塊是底層數據平臺的的數據治理和數據流轉。大家知道,企業拿到的數據比較割裂,加上各委辦局的無效數據也占很大比例,數據的治理就很重要,一套統一規劃的底層數據平臺非常關鍵,沒有它,數據就跑不通。數據跑通也才是走出了第一步。理論上,數據交換平臺就可以把數據打通,但實際上打通之后發現,調用的數據很多是有問題的:不同的數據來源會導致數據的不一致性,需要數據清洗、標簽重構、血緣關系梳理、污染源發現等。在追溯數據源頭、查找污染環節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平安在金融領域有著非常成熟的區塊鏈技術,具備支持國密算法的優勢。第三塊是,在“優政、興業、惠民”理念下,平安為深圳打造的一系列軟件產品是從城市市民角度出發去提高便捷性和易用度。惠民方面,城市的居住者最有發言權。“i 深圳”APP成為目前深圳市政府統一的集行政審批與便民服務為一體的窗口。上線2000余項政務和公共便民服務,對接30余家政府機構入駐。其中純線上“秒報、秒批、秒查、全流程網辦(零跑動)”實現超500項,為深圳市民辦事效率提升近60%,人均辦事時間節省2小時。這打破了之前各委辦局都有各自的移動應用的局面,讓市民辦事像網購一樣便捷。便企方面,2019年3月,全國首張個體工商戶“秒批”營業執照在深圳市龍崗區行政服務大廳發放,隨著“秒批”向全市范圍內推廣。智慧市場監管方面,深圳市智慧財政一體化平臺由平安打造,在疫情期間,平臺順利高效得完成深圳市防疫各項支出,截至到7月上旬,平臺共完成深圳市本級約18億防疫資金安排,防疫支出約10.9億,保障著深圳市防疫工作。還有智慧生活、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等方面,平安在不少領域扎實推進。決策層其實也不希望看到新基建和智慧城市建設項目過于冒進,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深圳特區40年大會上類似觀點正在被提出:
全周期管理意識,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
強化依法治理,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癥難題,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
注重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發揮深圳信息產業發展優勢,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
對于平安和深圳,也是同樣如此,相互成就。智慧城市建設中,企業 “搭臺”,主角則是各城市委辦局,最終服務和受益的是政府和廣大市民。從行業來看,騰訊云發布了“WeCity未來城市”的方案,即基于騰訊云大數據、AI能力構建的”應用中臺”、”數據中臺”、”AI中臺”,對城市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阿里云則在杭州發布了城市大腦,以交通領域為突破口,開啟了利用大數據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致力于全城市要素數據的智能化深度融合;華為提出“城市智能生命體”,以“智能體”作為技術總體架構,面向不同應用場景,聚合能力。同時,其ICT、5G的能力建設也正為它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開辟新局面。與競品的路徑不盡相同,平安瞄準了上層的“服務”層面發力,在連接、打通、體驗感方面的功底深厚。其金融、科技的技術能力在當下可以支撐其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構想。
03城市演進的“服務變量”
在深圳不斷打開政策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的情況下,未來軟件服務、應用產品在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一定會起到更大的作用。這恰恰是平安面對其他傳統軟件服務商以及硬件服務商時最大的優勢所在。這些軟件服務、應用產品乃至后期運營的服務,才是智慧城市建設未來和人真正最接近的地方。不管是華為這樣的ICT基礎設施、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或平安這類的金融科技集團,多數企業都正以創新者的形象參與城市建設。這些企業推動的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中的數字化轉型,讓城市更具活力。智慧城市的建設資本密布、暗流涌動,有機會也有不小的挑戰。軟件應用和運營服務因素正成為城市演進中的極大變量,決定了一個城市的活力、溫度,市民的體驗。
當下,有PATH(平安、阿里、騰訊、華為)等巨頭企業的較量,即便是具備模式上的差別,但是由于各自能力相對完善,又極力打造生態,行業玩家在很多領域都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但目標是一致的:希望建設真正服務市民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仍有很長的路走。技術的迭代,需求的層出,痛點的暴露,居民的幸福感,都是智慧城市的發展演進中重頭戲。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