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創意水準更高?呵呵……(上)
”近幾十年的華語廣告,真正撞破了天花板的頂尖高手,只有2個半。“
再見 ,4A ? 再見,大北窯 ?
“4A創意水準更高,4A專業性更強,4A能學到東西”。
二十幾年前,你這么說,無人質疑。二十幾年后,你這么說,我腦海里會浮現一張黑人問號臉。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廣大廣告青年的眼中:“4A國際廣告公司”這幾個字的光環比五環還要大。嗯,對!那時候的大北京還只有“北四環”。
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4A”,就相當于“C”位出道了。你就是生在龍門地區的錦鯉。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虛榮心和學習心雙重驅使下,中二青年小豐也泥鰍打挺縱身一躍,混進了4A。
進4A的過程并不順利,當時的4A是個有著高門檻的“圈子”。非進4A不可~抱著這個執念,我采取了“仙女”戰術,往各個4A公司漫撒個人簡歷,結果都石沉大海。為了堅定自己的信念,我干脆辭去了工作,在家專門寫簡歷等應聘。還是沒有回應。等了三四個月,快彈盡糧絕時,終于有兩家公司打來電話。記得當時我身上只剩50多塊錢,但為了有個好的狀態,豪擲30塊,打了個夏利車前去面試。
“圈子”是什么?就是內部優先,萬不得已,才會對圈子外開道縫兒。
但當你擠進了縫兒里,也就同樣擁有了“優先權”。從本土到4A是男追女,隔車隔房還隔她媽;從JWT到Ogilvy是女追男,只隔層紙:寫著你4A履歷的A4紙。
我在大北窯一帶(那時候還沒有CBD這個詞)狗血淋頭的混了幾年。呆過兩家4A公司,還在另一家4A做了一年多Freelancer。就在“蒼老師”剛出道那年,我決定從國貿的寫字樓叢林中撤退,并且不再回來。
再見了,格子間里通宵加班后,突然聞到的那股濃郁咖啡香。
再見了,那個愛學習愛撒嬌的女同事,祝你從胖總監的懷里早點畢業。
為什么劇情反轉了呢?為什么從“非進不可”到“非走不行”?
《辭典》,反性別歧視 ?
對我來說,當時的4A有三大“不能忍”。
首先是沒有完整的培訓體系,至少我去過的三家沒有。還是師傅帶徒弟式的傳授,這還得看師傅的心情。某個香港CD偏愛帶漂亮女文案,對男文案總是心情不好。沒辦法,我只能自我學習和總結。于是,有了那本《小豐現代漢語廣告語法辭典》。這本書是職場反性別歧視的偉大成果,沒想到吧?
其次是語言生態混濁。人對語言文字的天賦有兩種:一種是感覺;一種是自覺。我自認為是有高度“自覺性”的,這也讓我對這點非常在意。4A剛進中國的初期階段,語言生態一團混亂。一句再精彩的slogan,經過英語、粵語、臺普、閩南語、漢語幾種語言的討論,基本就廢掉了。最不可忍的是,不尊重漢語。你在講漢語的市場討飯,卻覺得漢語太“土”,這其實是不尊重市場、不尊重消費者。我在《辭典》里一再對此進行批判。二十幾年過去,語言生態問題才得到明顯改善。現在4A出品的廣告,終于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了。
再就是創意環境問題。一是客戶部導向太強,壓迫了創意空間。很多年后,天與空創始人楊燁炘曾說:“4A”變成了以客戶部為導向的公司。二是創意的“內循環”問題。剛進4A時,最讓我欣喜的是:有很多廣告類的書和資料。記得有《廣告檔案》、《龍吟榜》、《動腦》之類的,還有很多獲獎廣告的錄像帶。但沒想到的是,我眼中的學習資料,竟然是生產資料。每次開創意會,就會把書搬來,邊翻書邊討論。創意不順時,看案例書來開拓下思路,也算正常操作。但不是這樣。總監經常會下指令,讓你直接照著書,改來改去。我剛剛從編劇行業來到了創意行業,但沒想到又要做“改編”的活。總之,內循環現象非常嚴重:從4A到4A,從案例到案例、從飛機稿到飛機獎。
當時大中華區廣告公司的重心在港、臺、新加坡,創意資源也當然集中在這些地方。在“勞雙恩”奔赴上海JWT之前,在內地很難碰到能打的“港臺創意總監”。我曾經把4A的創意水準想象成高高在上的椎間盤,結果并沒有那么突出。這也與服務的客戶有關,大品牌并不需要太多創意,更重視整個品牌系統的保養和維護。
忍耐總要有個原則。我當時的原則很簡單:能學到東西就“是可忍”;學不到東西了就“不可忍”。
忍尿傷腎,忍氣殺精。別想歪了,我說的是精神的“精”。
創意的最高標準是什么?
今天來看,4A的創意水準怎么樣呢?如果廣告公司被劃成4A和非4A兩類,當然還是4A的平均水準要高些。但和同規模的非4A公司相比,相差已經無幾。
4A的創意方法是什么呢?詹姆斯.韋伯.揚總結過:舊元素,新組合。其實,所有創意人都在這個筐里。當下幾個很火的創意熱店依舊沒有“出筐”,只不過多了新的應用場景。
衡量創意水準有兩個指標:一是公司平均水準。二是個人最高水準。
我們來看看第二個指標:近幾十年的華語廣告,只有兩個半人在創作上打破穹頂,破頂而出。他們的從業經驗,都和4A關系不大。創作的革命一定屬于離經叛道者,很難出自規矩眾多的“豪門”或“學院”。
不要和我說這獎那獎。每年獲獎廣告多如過江之鯽,最后全變成清蒸魚。撒點香菜末,吃下肚去變成了屁。“戛納廣告節和創意無關”,這是尼爾.法蘭奇說的。
我曾說過,廣告是個速朽的行業,活過一年就是奇跡。來,讓我們一起去尋找不朽的傳奇。
那么,最高水準的“行標”是什么呢?一、有自己獨特的洞見;二、有自己的創意方法;三、有自己的廣告美學。只有三者皆備,才算脫了窠臼,才稱得起是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
不用“洞察“,而用“洞見”。一是因為“洞察”一詞的營銷專屬性太強,用來說創意太窄;二是這個詞被用濫了,廣告圈人人都是“洞察“家。
按照這三個標準來嚴選,只有2個半人達標。
兩個女人和一代廣告男青年
第一位,應該沒什么爭議。
很多人疑惑:那么多金句作者早已身與名俱滅,卻唯獨沒幾個金句的許舜英的大名江河萬古流。
金句只是單點出彩,許舜英則是整體上的降維打擊。
關于許舜英的裝B式探討有很多,越看越“裝”。我是“簡易派”,專門傳播“好懂深知識”。下面,是我的“人話版”解讀:
創意方法:所有的創意方法都是為了“形象化”,許舜英卻直接把“抽象化”作為創意方法。她自己表述的很清楚:“意識形態”。她的說話方式,其實是廣告人共鄙之的“自說自話”。文案上,自說自話:我宣布 ,你來遵守:我制定,你來游戲:我引領,你來跟隨;視覺上,自說自畫:場景+人物+商品展示、硬拗、擺拍、冷漠、抽離、做作。沒什么創意點,一水兒的撲克臉。廣告不就是和消費者拉近關系的嗎?許舜英卻刻意在制造距離感。
廣告美學:后現代主義+消費主義+高知感+冷淡輕奢風,形成許氏獨有的文字視覺美學。許舜英之前,大部分廣告頂多是做得“美”,但談不上“美學”二字。
獨特洞見:“創意”首先是“洞見”。
許舜英對目標消費者的心理和欲望有深刻的洞見。表面上“自說自話”,實際上是說了消費者想說說不出,想喊又不敢喊的話。“女權”、“戀物”、“虛榮”,潛伏在每個高知女的潛意識里。她只是用自己的話,喚醒了這群時尚焦慮癥患者。在許舜英畫出來之前,沒有誰見過這幅消費者肖像,
洞見是前兩者的基石。沒有洞見,再驚世駭俗的創意,都只是出街的“飛機稿”。
有人說許舜英為形式而形式,是的!如果沒有對消費者深入骨髓的洞見的話;有人說許舜英為創意而創意,是的!如果中興銷售額沒有暴增28倍的話。許舜英出現之前,創意是討好、感動、說服、利益;許舜英出現之后,創意是布道、煽動、征服、誘惑。
許舜英不是奧美的嗎?她在離開意識形態后,去了奧美的時尚部門,和廣告創意關系不大。據和她有聯系的朋友說,仍舊癡迷于時尚,閉口不談廣告。
“用科學解釋廣告是最無知的。”她雖在奧美,卻是4A不肖女,這句話直接打臉大衛奧格威。
許舜英登峰造極后,遠在東瀛的蒼老師也迅速出道、并開始蒸蒸日上。為什么非要扯上蒼老師?因為這是一代廣告男青年的青春真相。
那一代廣告男青年的精神和肉體,被這兩個女人牢牢霸占著。
女朋友?那是第四者。
(許舜英的案例大家很熟悉,就不一一展示。在我的星球號《小豐廣告研習社》里,有社員問該讀她哪本書?我推薦了《大量流出》。)
第二位,可能有些爭議。
這位爭議人物究竟是誰?
如果說許舜英講的是女人的瘋話。
他說的就是男人的鬼話。
如果說許舜英催發了多巴胺。
他就是荷爾蒙本蒙。
他和4A沒有一分錢關系。
請關注公眾號“小豐品道”:
下期更新《4A創意水準更高?呵呵……(中)》。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