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高高在上,美團平庸至極
作者| 顏宇
編輯| 楊真心
01
龍巖市和平路40號,大理石雕成了長方形巨門坐落于此,兩只墨玉色的石獅拱衛在兩旁,從一百年前開始,這里就被視為閩西現代教育的燈塔。
1995年,高中生王興踏進龍巖一中大門,心情頗為復雜,因為父親、母親、姐姐全是他的校友。毫不夸張地說,少年此后一舉一動都將全校矚目。
建在武夷山脈南端的小城龍巖鮮有秘密。四層別墅、藏書千萬、父親億萬富豪、姐姐清華學霸、16歲上雅虎看NBA新聞,這些讓王興從小在別人眼里就是高高在上的。
那時的互聯網神秘又奢侈。打工仔馬化騰買了8臺電腦,成為深圳BBS的站長;大四的劉強東靠寫代碼買了個大哥大;天才程序員雷軍花2000萬搞的“盤古”,差點把金山弄破產。
王興則在大別墅里對著電腦喃喃自語,透過網線與各位傳奇首次有了交集。
被保送進清華大學那年,王興18歲,身材瘦小,貌不驚人。他站在五道口商場外面書攤上,一撂一撂的武俠小說堆得到處都是,金庸的最多。
小說里,正派主角往往飛檐走壁,頭頂不敗光環,在時代的刀尖上舔血拼殺,默默奉行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即便開學那天,王興說了同樣的話。但在聚天下英才的清華,保送生當不了主角,他只好躲在宿舍里玩游戲和研究計算機。
睡在下鋪的兄弟王慧文也是個妙人,學習散漫、熱衷熬夜,和王興一時瑜亮,兩人成績都是全班倒數。但由于家世的原因,王興英語極好。
當彩屏電視機里傳出:“來吧,來吧,相約九八。”王興的大學時光已然過半,在沉默的冬天,他依舊渾渾噩噩,除了日思夜想的創業,就是給社團刷小廣告和泡妞。
按常理,富二代追女孩大都是香車玫瑰,金元攻勢。到了王興這里則是參加舞蹈團,光著膀子、別起腰鼓跳西北民舞《黃土黃》。聲勢浩大,平凡且高級。
千禧年后,毫無創業頭緒的王興追隨姐姐的腳步赴美留學。這里好似北京,又有些不同,大家雖然都有改變時代的互聯網,可美國兩個字已經成了整個世界的“陰影”。
在燈塔下的影子里生活,王興從前普通人的感覺蕩然無存,他意識到歷史書里所講的大趨勢已然到來,這依然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時代,也由無數平庸組成。
2003年,遠在美國的王興給五個讓他認可的同學、朋友發了郵件,整篇郵件用八個字足以概括:創業、互聯網、SNS(社交服務網站)。
只有兩個人搭上了這輛披荊斬棘的“高鐵”:大學同學王慧文、中學同學賴斌強。
大學時的某個深夜,王慧文認真打著網游,賴斌強從遠方趕來睡在他的床榻,王興側躺于上鋪,恍惚間太陽照常升起,驅散了26號樓619室里的迷茫。
回北京前,王興放棄了讀博的機會,把一件考上清華時買的藍白格子襯衫疊了又疊,因為吊牌上有一句話:Don't let them steal your dream(捍衛你的夢想)。
那一年,王興25歲,是個自己買推子理發的富二代。
02
2005年冬天,紅杉資本攢了個局,王興端坐一群大學生中央滔滔不絕講著自己的校內網,以期說服投資人。周鴻祎進門后,朝眾人打了個招呼,王興毫無反應。
一氣之下,剛拿到紅杉投資的周鴻祎當場就建議熟人:不要投。表面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不接地氣,實際卻上是對王興“有眼不識周鴻祎”的憤慨。
之后,王興一連見了十幾個投資人,都以失敗告終,校內網也即將因為沒有資金導致夭折。這也許就是年輕的代價,VC認可出道十幾年的周鴻祎,不敢在年輕的大學生身上賭一把。
回到五道口的華清嘉園,王興為做推廣已經彈盡糧絕,四處欠賬。
雖然早前做的幾個項目全部失敗,但復刻Facebook的校內網已經吸引到了一百萬用戶。這讓他們都覺得做出了市面上最好的產品,心高氣傲的認為SNS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現實卻很捉弄人。王興四處融資無果,只有湖北大佬陳一舟找上門來,多次提出收購意愿,價碼一次比一次開得高。關于要未來還是要金錢,王慧文和賴斌強大吵了兩周。
而花著父親錢養公司的王興,心亂了。
2006年9月,王興把創始團隊叫到一家蒼蠅館子吃飯,當場給陳一舟打了電話:我們賣。眾人面面相覷,沉默不語。后來校內網改名人人網,赴美上市那天,市值超70億美金。
晚上,王慧文請賴斌強等四人去吃宵夜,喝至嚎啕大哭。那一夜,王興沒有出現,想了很多。此后,他反復咀嚼著一句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理解這句話花了王興很多年,他耗盡氣力去思考。
「平天下」,要先有足夠規模的目標市場,接著去解決大問題,才能創造高價值,最后要迅速干掉對手、壟斷市場。
「治國」,國在他的理解里是自己的企業,治就是管理。合在一起,要設計好、治理好整個企業以及相關的生態體系。
「齊家」,配齊不同領域的人才,用規則束縛他們,用各種方法促使大家想法盡可能一致,不區別對待員工,讓員工崇拜、相信自己,才能使大家愿意付出。
「修身」,不斷學習,要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想辦法提升。心力、腦力、體力上都要提升。
這些思考是倒敘,布滿了他一路走來的步步荊棘,主宰自己的行動時,王興遵循的還是先修身再齊家,接著治國,最后才平天下。
很多評論家總是惱羞成怒,批評王興是抄襲者,校內網復刻Facebook,飯否網模擬Twitter,美團拷貝Groupon, 每一步都透露著野蠻人的暴力和不會創新的空洞。
實際上這群人除了有紅眼病外,市場認知和自我認知,還同時有缺失。王興所走的每一步都顯現出理工直男的真誠,外界看不到他把海外的東西做到原滋原味,是多么不易。
為了校內網的融資,王興去拜訪過一個知名投資人。他問:這事跟百度、QQ是一個量級的事,還是小一個量級?王興認真地講到,“SNS做好了,是再大一個量級的事”。
這句話力度太猛了,投資人明顯愣了一下,他和王興的故事沒有了然后。但在2007年,中文互聯網無不在贊美Facebook有著150億美元的估值,比百度多了20億美元。
當然,這些已經和賣掉校內網的王興等人無關。
多年之后,有人再和他們聊起出售校內網的遺憾,這群衣冠楚楚的中年人,有的眉飛色舞,有的激情四溢。但歸根結底還是,往事只留余味,今夕縱情向前。
也有網友回憶道,校內網的時代,我們走路都帶著風,眼睛里有著光,從不缺乏真誠和真實。這和王興的想法出奇一致:因為真實,所以精彩。
王興唯一投資過的電影叫《慕遙東南飛》,花了4000元,是清華學生用DV拍的,里面植入了校內網的廣告。在影片結尾,女主坐在鋼琴前彈奏了《To Zanarkand》。
這首曲子譯為,最終的廢墟之地。
03
2009年后,互聯網開始遺忘了一個叫飯否的網站。那么多年來,功成名就的王興還活在里面,他依然喜歡在飯否上把自己向外界暴露,顯得親民又自我。
兩年過去了,在參加極客公園活動時,主編張鵬問王興:飯否之后,為什么能那么快做出美團?他斷然否認,語調雖快速冷漠,但話里話外滿是對飯否念念不忘。
他用左手使勁抓了下沙發,眼里像是有著光。
王興不會忘記。2007年3月的一天,辦公室里走進一人,是清華學弟穆榮均。他們促膝而坐,聊至興起時,拍手大笑,從窗口能看到月落日出,光芒萬丈。
周圍高樓無數,密密麻麻的鋼筋水泥,擋不住中國第一個微型博客“飯否”奔涌而出。雖然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在模仿美國網站Twitter。
飯否二字取自是《史記》: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一刻,很多人都未意識到王興變了。他收斂起傲慢,開始懂得在浩瀚的歷史里吸取文明的精華。
但外界的巴掌來得更快一點。北京奧運會那年,王興專門給寂寞的都市白領推出海內網,還是走的熟人社交那條路。他想讓大家海內存知己,卻忘了食色才是本性。
結果,苦心經營的用戶全跑到開心網去偷菜、搶車位。屢戰屢敗的感覺又重回王興心頭,他定睛一看,從未干涉的飯否發展迅猛,有百萬用戶不說,還有企業來付費開賬號。
飯否,讓王興站著掙了錢。
歲數大點的網民都知道,那些年,不管博客、微博客還是BBS,社會意義是大于商業意義的。不是掌管公共輿論的代理人不聽話,是大家還沒探索出該聽誰的話。
跟social(社會)相關互聯網企業,要討口飯吃是很兇險的。我們看看飯否的遭遇就知道:因為缺乏向上的溝通渠道,即便為爆炸新聞24小時不停刪帖,還是被和諧。
到年底,飯否被關停5個月。王興召集眾人開年會,本意上是打氣,結果成了員工的訴苦大會。他聽著聽著,便失聲痛哭。
很多用戶會在不同的角落記錄,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我們一起等飯否。每一個字都透露著瑣碎、重復,但在互聯網這個虛構的世界里,又顯得是那么真實。
飯否是王興構建的小宇宙,寬廣、無限,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漫游,是他相信的改變信息傳播就能夠改變世界。但最終還是會屈服于規則。
他卻是個書生意氣的人,常常把“君子不器”掛在嘴邊,不懂和世俗如何相處。《南方周末》記者在2010年寫過篇文章,除了說他死板,還把標題起做《最倒霉連環創業客落敗史》。
世人嘲笑他、誹謗他、輕視他。
但只要有人愿意坐在舞臺下,王興還是會大方的布道。他說四大發明有三項是IT(基于信息的技術),造紙是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指南針和活字印刷是產生信息。
提及美國的歷史時,他語氣更為興奮,從18世紀起的報紙、免費郵政系統、公關圖書館、信息高速公路,這些讓大洋彼岸先成為IT強國,再領先世界。
他總是比時代走得快了好幾步,聊天常常只說自己喜歡的。多次失敗明明難過到了極點,他卻不流于表面,溫聲細語的寬慰家里人。
他可以成長,慢慢搞懂和資本、領導打交道;他對待世界沒有惡意,最有力氣的反抗也只是不說話;別人當他是異類,卻看不到他在如饑似渴的學習。
他一直在改變,但始終高高在上。
04
2012年,北京溫都水城的一處宴會廳里人聲高亢,王興坐在高高的花轎里,望著抬他走向舞臺上的BD(商務拓展)團隊,楞楞出神。
這場美團的城市經理誓師大會,猶如人間煙火,平庸得隨處可見。臺下眾人如癡如醉,狂喝海塞。最后,酒碗猛然砸在地上,像是摔出了一聲驚雷。
美團的成立是迅速的,誕生于飯否被封的半年后。也正是在2010年3月,給中國互聯網留下深刻記憶的“千團大戰”正式上演。
好戲開場前,總要有個隆重的介紹。王興把閑置團隊全部召集后,一開口就是互聯網宏大敘事,舌燦蓮花的講起了四縱三橫理論:
“四縱”是指,互聯網用戶需求的發展方向,獲取信息、溝通互動、娛樂和商務;“三橫”是指,搜索、社會化網絡、移動互聯網等互聯網技術變革的方向。
王興是真的聰明,講完沒人懂的理論后,用手指著Social(社會)和商務交叉的格子說:向美國團購網Groupon學習。聽著挺高大上,但后來有人一琢磨,不還是抄襲。
這種事,做多了就不丟臉。
知乎上關于此的討論褒貶不一
正式上線后的美團掀起了不小波瀾,幾千個人扎堆沖進來裸泳。有好事者,把這稱為是王興引領的傳奇,結果引得本人連連否認。
團購網的經營模式,分三步。首先,找到本地的餐飲,拿到折扣;然后,再把產品放到網上賣給消費者;用戶在限期內拿著兌換券去消費。
直到今天,很多評論家都把團購模式的興起,淺顯的理解成:門檻低(兩三個人,一個網站),離錢近(用戶會預付款項,商家按期結款)。
身處棋局中的人,往往會對環境的變化感到理所當然。王興沒有,他是看到,然后思考,再去擁抱。
當時,支付寶能讓支付更便捷,其次是微博等產品的出現讓傳播更迅速,還有網民數量已經來到了驚人的4億。三大原因讓從前不可能的團購網,變得可行。
命運在兜兜轉轉后,決定給王興機會。紅杉資本的沈南鵬在感受到一場大變局正徐徐拉開大幕后,便當機立斷給王興打電話,沒聊幾句就決定投資1200萬美元。
拿到錢的王興卻極為克制,沒有和同行一樣瘋狂燒錢擴張。
在線上,他埋頭做IT后臺,加快商家供給,較早開發移動端App,全力做產品討好消費者。這般按兵不動,是因為王興搞不懂線下零售。
于是,王興六下杭州去挖角阿里的中供鐵軍領頭人干嘉偉,兩人吃了6頓飯,干嘉偉買了6次單。更有趣的是,他當面說馬云是忽悠,結果拿了阿里的5000萬美元投資。
2011年11月,干嘉偉來剛到北京時信心十足,并不在意被造假、資本撤退纏身的團購行業跌入谷底。他成了美團COO,二號首長。
那時正值多事之秋,王興找到了抬轎子的人后,難得暴露出自己的猙獰,在墻上貼起標語:要么牛逼,要么滾蛋。
05
很多年來,王慧文一直叫王興老大,還有人是喊興哥。他喜歡讀書,時常感到焦慮,都又是適度的:每天都在害怕自己懈怠。
三年前受訪時,《財經》記者問王興,合并大眾點評時和騰訊聯手請出阿里?
王興斷然否認。他說想和滴滴一樣,能夠腳踏兩只船。馬云和張勇被他這話弄得有些窩火,稱滴滴的錯誤不會犯第二次,非得讓王興二選一。
結果,他不止讓騰訊當了大股東,還把騰訊CEO劉熾平請進了董事會,首席財務官給了騰訊投資的陳少暉。畢竟合并點評,騰訊出了大力。
從25歲創業到41歲的千億富豪,歲月除了讓他發際線越來越高,還在臉上留下了些冰冷的色彩。他變得很難信人,換高管如喝水。
幫他打下天下的核心人物干嘉偉,用阿里管理文化一手締造出美團地推鐵軍,打贏千團大戰后,就被逐漸邊緣化直至離開。干嘉偉喜歡跟王興拍桌子,稱信得過他的道德水平。
只有生死兄弟王慧文和穆榮均是王興的左膀右臂。前者在2013年一手支棱起了美團最重要的外賣業務,打得餓了么叫苦不迭;后者掌管美團的金融業務,是財神爺。
很少有人知道,農民出身的王慧文在美團,成長為了一個把“干死阿里”掛在嘴邊的主。
這十年,美團躍過了一個又一個山丘,團購、電影票、外賣、酒旅、出行、生鮮、新零售,每一項業務都平平無奇,和普通人息息相關。
有個疑問一直在人們心頭。為什么精致如校內、飯否都失敗了,而看似平庸的美團卻成了萬億市值的大企業?
王慧文在知乎上給過一個不是回答的回答。
有人發牢騷的問道,我們是怎樣一步步地走向平庸?這種一股人間不值得味道的問題,引發了千萬流量的閱覽。王慧文的答案只有38個贊,隱藏在了最底下:
你憑什么認為我們是一步步走向平庸的?而不是生下來就平庸,只是沒走出來?
走出平庸,像是說自己,又好似在說美團。
2018年,美團在港交所上市。一人高的大銅鑼前站滿了人,王慧文笑花了臉。兩年后,他低調的說悄悄地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
王慧文對美團的留念,用了《再別康橋》做注腳。他42歲,正值壯年,曾是美團的首任CEO,稱得上一句功成身退。
這一聲退休還是由王興親自宣布的,他在郵件末尾說了八個字:既往不戀,縱情向前。
聽著挺有情懷,細品又覺得太過冷漠,但其實這一直是美團的企業文化。畢竟,舉目四望,王興沒有朋友。
十年前,常和王興一起吃飯的程維,在美團上線網約車業務后說了三個字:假惺惺。
老鄉張一鳴則講王興,最關注中國特色的基礎性需求。這句話,多少透露了王興想做什么的野心。
今天,有太多人關注美團的無邊界,卻不觀察它核心業務的演變。
美團用外賣倒逼了中國餐飲業搞數字化改革,教他們用中央廚房,一步步的搞供應鏈。雖然弄來弄去,富人還是能私廚訂制,但你我能吃上時代改變的盛宴。
但更高、更遠的其實是對農業的改造,讓最基礎的農民邁向大工業時代。
當每一棵蔬菜都大致相同,每一位農民都有著現代化的農具......我們堅信,除了400萬外賣騎手,美團上是能孵化出千億市值的食品工業企業“麥當勞”的。
給農業革命,這需要大智慧、大毅力,要走出一條不同于世界任何地方的路。所以,積蓄、抄襲半輩子,王興是該有創新了。
他從失敗中走出來,想用不被和諧的方式改變時代。到底是頭破血流,還是大風起兮云飛揚,管他那么多,一直向前就好。
有人縱觀王興生平,給了句神評:
他是互聯網大佬里的小說家,不創辦企業寫小說的話是劉慈欣style,起筆便是天下興亡,宇宙洪荒。
參考資料:
1、《王興的創業觀》,王興
2、《九敗一勝,美團創始人王興創業十年》,李志剛
3、《美團憑什么》,飯統戴老板
4、《美團王興,四十不惑》,何加鹽
5、《對話王興: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財經
6、《“打手”王慧文》,互聯網斗獸場
7、《Facebook的真實價值》,王興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