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機構這把火
配圖來自Canva
賣不出“錘子”的“中國第一代網紅”羅永浩,2020年學起了李佳琦和薇婭,開始了常態化的直播帶貨生意。隨著網紅直播的爆火,一批孵化網紅的MCN機構,也如同雨后春筍開始快速興起。
看上去熱火朝天的MCN機構,背后真有我們看到的表面那么光鮮亮麗嗎?從現實情況來看,似乎并沒有。MCN機構的一舉一動,更多時候是通過頂級網紅而受到關注的。而類似老羅那樣,背靠網紅的MCN機構更是數不勝數,但更多是行業中的“流星”一閃而過,行業的繁榮則更多時候只是大機構的“盛宴”。
而在MCN爆火的背后,變現路徑單一、有內容無IP等等問題,仍在困擾著MCN行業的發展。接下來MCN行業怎么走,仍有待時間考察。
被直播帶火的MCN機構
今年以來,直播帶貨的熱潮帶著孵化主播的MCN機構,一并站在了風口之上。根據克勞銳發布的《2020年中國MCN行業發展研究白皮書》數據顯示,到今年為止,中國MCN機構數量已經突破20000+,相較2018年翻了近4倍,遠超2015-2018年機構數量總和。
從機構背后的運營主體來看,目前市場上MCN機構大體可以分為幾類:
第一類是一些大的電商平臺投資的或者合作的MCN機構。比如被淘寶投資的如涵,簽約淘寶背靠謙尋文化(MCN機構)的薇婭、美ONE的李佳琦等等;
第二類是影視傳媒公司自行組織的MCN機構,其更偏重于內容營銷。如卓然影業、光合映畫等等;
第三類是一些線下機構自己做的MCN機構,如紅星美凱龍自行成立的MCN機構。與此同時,以經營網紅經紀、網紅店鋪代運營等周邊業態的MCN機構也紛紛崛起。
隨著大批MCN頭部機構的誕生,一些頭部MCN機構的商業價值,也越來越多的受到資本的關注。自2019年年中以來,納斯、茉莉傳媒等多家MCN機構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A輪融資。MCN的風暴席卷到了A股市場,上市公司“星期六”憑借著持股MCN第一上市公司遙望,股價更是多次連續漲停。
因為帶上了“直播電商”概念股的光環,MCN機構股價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紛紛直線飆升。
頭部機構的“盛宴”
在當下的MCN領域,二八定律格外明顯,頭部機構和頭部紅人占據了行業中的絕大部分優質資源,而靠在后面的小機構和小主播,基本上處于“連湯都喝不上”的狀態。
一方面以李佳琦、薇婭、羅永浩等為代表的T0P級主播吸引了大部分流量,賺得盆滿缽滿。據媒體報道,羅永浩電商直播首秀時,品牌商需要支付60萬坑位費以及20%-30%的傭金。盡管價格高昂,但卻是一坑難求。
而更多的小主播人氣低,賣貨能力差,很難找到商業合作的機會,由此使得底層網紅的商業價值受到抑制。根據行業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目前僅有5%的網紅月收入在20萬以上,10%的網紅靠廣告分成可以覆蓋成本,85%的網紅屬于入不敷出的狀態。
反應到MCN機構上,則是盡管許多MCN公司都涉足了電商直播,但很多公司的實際生存卻是舉步維艱。對于中小MCN機構而言,還有另一個尷尬,那就是缺乏頭部網紅的儲備。而沒有頭部網紅,MCN機構在與品牌商的合作中就沒有足夠的話語權,這就導致MCN機構在具體的合作中不僅傭金拿得少,而且還拿不到最低的優惠。
而在電商直播活動中,便宜一直都是吸引用戶的最大亮點。這也使得這些中小MCN機構很難與頭部機構競爭。另外,由于門檻較低,更多的中小機構進場,實質上造成了更加激烈的行業競爭,加上單一的盈利模式,這就使得中小MCN機構更難獲得長期發展。
而大的MCN機構,則憑借其在變現路徑、品牌經驗方面的諸多優勢,在行業中不斷壯大,這就使得行業的“馬太效應”越來越強,MCN機構也因此越來越成為頭部機構的“盛宴”。
難以忽視的隱憂
不過,目前來說整個行業仍存在不少隱憂。當前行業最大的隱憂,莫過于機構對頭部網紅的依賴問題,而這種現象即便在頭部機構中也不鮮見。
根據著名網紅平臺如涵財報顯示,張大奕在2017財年、2018財年和2019財年分別占據了如涵GMV的49.6%、51.0%和43.7%,分別占據了其營收的50.8%、52.4%和55.3%,可以說她是公司內絕對的頭部網紅。
其他機構這樣的事情同樣不罕見。如一手將李佳琦捧紅的MCN機構美ONE,在實際運作中全公司300多個人,全都圍繞著李佳琦一個人轉;謙尋文化靠薇婭一個人撐著,實際上薇婭也是這家機構的老板娘。
一個主播撐起一家機構已是行業常態。這種情況下,頭部網紅的一舉一動,自然直接關系著整個公司的業績,其運營的風險也因此被直線放大。但這并不是MCN機構面臨的全部挑戰,對于依賴于流量平臺的MCN機構而言,最大的風險來自于平臺對它們扶持態度的改變。
作為鏈接商品和流量的重要媒介,MCN機構以其對流量平臺和電商平臺的帶動作用,而受到平臺流量和資金等多方面的扶持,很多機構進場就是為了賺點廣告費,拿到巨頭的補貼吃點流量紅利。但隨著大平臺的直播業務發展越來越好,后期能給予這些機構的補貼,只會是越來越少,而很多靠吃平臺直播紅利的MCN機構,后續或將難以為繼。
另外,對于很多MCN機構而言,盈利模式單一也是一個問題。比如,papi醬在成名后,就選擇了MCN的玩法,成立了papitube,并簽約了60多名覆蓋搞笑、生活、美妝等多領域的短視頻作者,做廣告變現。類似papi醬這樣通過簽約網紅、廣告變現的MCN機構,并不在少數,很多機構還因此被外界戲稱“網紅經紀公司”。
MCN機構還能火多久?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小米創始人雷軍這句話在業界廣為流傳。站在當下來看,MCN機構無疑正是那個風口。但并不是站在這個風口里面的所有玩家,都能夠賺得盆滿缽滿。隨著MCN機構諸多痛點爆出,行業內的質疑聲越來越多,甚至有人認為MCN當下的火只是虛火而已。
MCN機構究竟能夠火多久?站在當下我們仍不能作出精準預測。但結合國內MCN行業的現實情況來看,國內MCN行業必定也脫不開大魚吃小魚的行業整合“慣例”。
但從目前來看,國內的MCN行業還處于一個發展上升的階段。具體來看,有兩個方面的具體表現:一方面行業亂象多、不規范、不成熟的特征明顯。此前轟動全網的翔翔大作戰的紅人遭遇其關聯機構封殺案,就顯露出了行業亂象的冰山一角;另一方面,進入行業的玩家仍然絡繹不絕。
根據艾媒數據中心資料顯示,目前為止國內的MCN機構,已經接近25000家了,預計到今年年底會達到28000家,這個數目較2019年的20000家實現了同比增長40%。
而隨著入局MCN機構的玩家越來越多,行業競爭也越發激烈,國家監管也由此收緊,行業逐漸向規范化、專業化、垂直化、精細化方向轉變。
這意味著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行業會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而這對于尚未做好準備的中小機構而言,迎接它們的或許將是全面的行業“清洗”。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