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好大廈徹底關停,曾經的“中國硅谷”正式落幕
經營十七年的鼎好大廈,終于在十月份全面關停。
如今再步入這里,會發現電子城的入口早已貼上封條。
透過玻璃朝里面望去,只看得見一片漆黑。
零星幾名小老板抽著煙,指揮人將物件兒搬到街對面的柜臺去——那是中關村僅存的“最后一座城”,科貿電子城。
如今很少有年輕人會關注中關村。
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眼前這個看起來蕭瑟無比的鼎好大廈,曾經和另外幾座賣場一起撐起了中關村“中國硅谷”的稱號。
我們所熟知的互聯網大佬,柳傳志、劉強東、雷軍等人的傳奇人生,也都從這里起航。
只是斗轉星移。
原本熙攘繁華的鬧市,在失去了人流后,變得逼仄又陳舊。
而面對中關村電子時代的沒落,知情人卻連懷念的聲音都沒有。
原因無他。
這里不僅是電子城,還是無良賣家的天堂。
01
一提起中關村,很多人腦海里都會立刻浮現“電子一條街”。
這是個讓人愛恨交織的地方。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身懷絕技的民間攢機高手、有商業嗅覺敏銳的未來企業家、也有滿嘴跑火車的黑心商販與導購。
在無數70后與80后的回憶里,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他們的淘金圣地。
偶爾會結伴,到電子城采購器件,沿著一層層老舊的樓梯往上,站在每一個攤位前比較、砍價。
在那個只有臺式機的年代,無數人會在周末的下午,約著好友,在電子城逛上半天,淘幾張盤、淘些硬件,自己攢機。
餓了就在賣場附近吃碗鹵煮...
對于老北京人而言,這是一種獨特的回憶。
然而這份回憶中,也不全是美好。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嚴格意義上不是一條街,而是一片商區。
由鼎好、海龍、科貿、中關村e世界等商城組成。
然而隨著這里的繁盛,坊間卻開始流傳一種說法“買電子產品,別去中關村一條街”。
甚至給了它另一個稱號“中關村騙子一條街”。
2014年,有某高校的一同學向上投訴。
稱那年國慶期間,他去中關村買電腦,剛進海龍大廈大門,就有一群銷售人員主動迎上來,問是否需要筆記本電腦。然后一路跟著他,喋喋不休地推薦自己店鋪的筆記本電腦。
進入一家店后,銷售人員對自家筆記本電腦的優點如數家珍。這位同學選好電腦,銷售人員就讓他簽合同。待合同簽完后,銷售人員讓他先付錢、后取貨。
然而,沒想到付完錢后,銷售人員立刻換了一副面孔,告訴他這款筆記本電腦有很多毛病,如沒有安裝正版軟件等等,并要求加錢。
這位同學說自己回去安裝軟件,銷售人員不同意,并叫他們銷售主管過來,旁邊的人也圍過來。“感覺像要打架似的”。
最后這位同學被迫加了500元才了事。
像這樣的事情,還發生了很多。
在最初,中關村鼎好電子城二層是精品專賣店,柜臺向社會公開認購,受到商家熱捧。
而這些精品店經營的都是一些品牌,要求比較高。
因此中關村電子城的名氣才會響遍全國。
然而隨著時代進步,風云突變,電子商務的出現嚴重阻斷了中關村電子城的生意。
在巨大的歷史洪流沖擊下,很多中關村的從業者無法再依靠原來的經營模式繼續生存下去。
于是強行拉客、非法導購、價格欺詐、售賣翻新產品成為一些不良商戶慣用的伎倆。
02
“南有華強北,北有中關村”。
被譽為“中國硅谷”的中關村電子城,曾是商業巨子的發跡起點,也記錄著中國IT的發展歷史。
高曉松曾說“現在中國所有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中關村起家”。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自己曾經在中關村發過傳單、拉過客,當時的公司只有4平米大。
而小米創始人雷軍也數次在公開場合稱,小米是一家土生土長的中關村企業,在那里,你想要什么樣的人才都能找到。
他正是在中關村找來了微軟、谷歌、摩托羅拉和金山的員工,組成了“土洋結合”的創始人團隊。
除此之外還有創建搜狐的張朝陽、優酷創始人古永鏘、聯想創始人柳傳志等,正如高曉松所言,那時候所有的有志青年,全一股腦的往中關村鉆。
在這里,“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或許有年輕人好奇,中關村不是賣場嗎?怎么又成了創業者的搖籃?
1978年3月,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表彰了862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和7675項優秀科研成果。
會上提到“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等論述。
這意味著,科技將成為我國主要發展的方向之一。
這次會議里有一個人叫陳春先,且不提他身上的其他榮譽,最讓他被人們記住的,是另一個稱號——“中關村第一人”。
會議結束后,陳春先幾次赴美考察,發現在美國硅谷等地高校云集,還坐落著上千家高新技術企業。
在那里,科技成果可以迅速轉換成產品,創造出巨大的財富。
陳春先轉念一想,這樣高密度的人才,咱們北京的中關村也有啊,美國能做的,我們也能做。
于是他立志,要把中關村打造成“中國硅谷”。
在他的引領下,一大批中科院和清華北大的學子們紛紛來到這里開始創業。
根據官方數據,自1983年起,中關村地區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快速涌現。
表面上看起來,這里儼然已經有了“中國硅谷”的樣子。
然而實際上,除了聯想、搜狐等一系列后來發展狀大的企業之外,當時中關村很多公司并不具備怎么高的科技因素。
而是以科技開發的名義,搞起了走私、倒賣電子產品的行當,用以謀取私利。
03
一邊是日益發展的科技“硅谷”,一邊是坑蒙拐騙的無良商販。
可中關村仍舊是中國最大的電子產品批發市場,在最高峰時期,電子一條街的每日人流量高達20萬人次。
當時國外品牌手機在國內定價虛高,“水貨”版的諾基亞、HTC、三星通過各種渠道涌入國內,數碼城成為了這批水貨的最佳售賣地。
然而當安卓系統進入國內后,一系列國產手機的崛起,讓手機渠道更加扁平化。
再加上電商的出現,又對中關村進行降維打擊。
昔日輝煌的中關村,開始走向另一條路。
之前柴妹說4S店亂象時,曾提過一點,4S店賺的就是信息不平等的錢。
中關村電子零售商們也是如此。
因為在那個時代,并不是全民手機,真正了解手機的人并不多,中關村的電子零售商們便是借此在其中撈錢。
可當安卓系統進入國內、電商出現,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價格開始透明化,誰還愿意去中關村被人忽悠呢?
正因如此,才會出現商家強買強賣、大肆拉客的現象。
作為從中關村出去的互聯網大佬,劉強東的京東在中關村的衰落里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因為這個,劉強東還曾公開喊話中關村的大小商販們。
“其實不是京東們革了你們的命,而是你們自己!捫心自問,你們做了多少偷梁換柱的勾當?賣了多少水貨假貨?暴打了多少客戶?這是因果報應!”
眼瞅著中關村的人流量越來越少,一些商販選擇了離開,也有一些商販選擇留下。
但是隨著海龍大廈與鼎好大廈的接連關停,如今中關村只剩下最后一“城”。
在鼎好大廈的關停通知里有這么一句話:電子大賣場屬于落后業態,只有關停轉型,才能重新賦能,獲得新生。
不過在大家看來,中關村走到如今,除了其本身模式落后之外,也離不開商販們的“騷操作”。
從商販們決定賺“信息不對等生意”時,便已經為中關村的落幕埋下了伏筆。
即便科貿電子城還在做最后的掙扎,但中關村的故事,無疑已經走向了終章。
主筆 | 小陸
編輯 | 四少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公眾號:柴狗夫斯基(chaigou-fsj)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現在就去帶#2020生機大會#發文,邀請粉絲為你助力吧!參與方式>>https://www.toutiao.com/i6888569987708289543/
#2020生機大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