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化”不是裝嫩,老品牌如何翻紅自救?
達芙妮閉店,匯源破產、香飄飄退市,小時候的知名品牌接連陷入困境。
沒想到銷聲匿跡多年之后,再次聽到他們,竟然是這樣的新聞,不禁發自肺腑問一句,敢問歲月饒過誰。
而與此同時,也有一波老字號奮起直追,搭上互聯網順風車,一躍而上成為了新晉網紅。六神、大白兔、旺旺、999,都通過無盡腦洞周邊(服裝、化妝品、奶茶)的形式,喚醒了大眾對IP的記憶,成功在互聯網再次翻紅。
他們能靠這種方式走得更遠嗎?
無論屬于哪一類,老牌品牌都有過自己的春天,即使最終失敗也是擲地有聲。
他們都在TVC時代揮灑真金白銀做投放,在早些年用打地道戰的勇氣鋪渠道,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創業易守業難”,面對瞬息萬變的互聯網社會,船越大反而越難掉頭。
當我們談論年輕化,我們在談論什么?
1.此市場非彼市場
老用戶流失,而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市場升級。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即便是高齡群體也掌握了“沖浪”技術,比以往更容易了解產品的信息。這是一個全新的戰場,互聯網融合了傳統的廣告和渠道,而沒有及時布局數字化的品牌失去了先機。
2.這是一個需要曝光的時代
沒有新增,也就是缺少網絡曝光,尤其是social平臺。很多老品牌缺少互聯網基因,即便布局電商渠道也沒有流量。在同樣的投放下,高顏值產品、流量明星、social噱頭、平實文案的產品更容易引發自傳播,但很多品牌拉不下調性,官微變成了自high營地。
有幸和虎撲CEO程航交流,他說了一句大實話:“大多數品牌想要的年輕化其實是新媒體化。”
盡管很多營銷人強調“年輕化不是年輕人化”,不可否認,互聯網上最活躍的人群總會是年輕人。
雖然他們不一定是目標受眾,但的確是傳播的必要的環節,可以高效的注入流量。而能打動他們的品牌,很多時候并沒有刻意把自己包裝成“年輕人”的樣子。與其扣上數字化的抽象帽子,不如新媒體化更簡單具象。
很多品牌特別喜歡把“年輕”放到文案里,但請各位回想一下,我們在十幾歲的時候喜歡自稱年輕嗎?
無論哪個年代,這個歲數的人腦子里想的都是“別把我當孩子,我已經很牛逼了”。
因此“我年輕,我說唱”,并不比“萬物皆可說唱”更有年輕人的精氣神。雖然和炫酷炸天的新說唱比起來,新世代的選手并沒有那么叛逆,充滿好學生的正能量,甚至歲數更大。而在B站爆火的羅翔,更是用畫面樸實的“清流司法課”吸引了刷屏的彈幕和投幣。
被視為“年輕化”成功案例的李寧在2008如日中天時曾經一直在通過代言人的方式做年輕化,向國際化潮流運動轉型,對標Nike,高舉90后大旗。結果不僅沒有Nike那里蛋糕,還丟掉了本身支持國貨的受眾。
然而當李寧把國際化的li-ning改成“中國李寧”高調的繡在中國紅的胸前走上紐約時裝周,卻成為了中國品牌的高光時刻,成功吸粉挑剔的GenZ,成為國貨之光。
看了這么多反直覺的案例,究竟“品牌年輕化”的秘訣是什么呢?
1.品牌的個性化
我們處在一個碎片化的多元時代,主流價值在被逐漸消解,但每個小眾文化都能通過網絡發布信息招募社群。
當所有品牌都在請流量明星,換賽博朋克畫風,反而容易導致品牌模糊千篇一律。但內衣廣告請大碼模特,化妝品牌不請明星,包裝保持復古20年不換,無論這些行為有多么“不合時宜”,卻能更加極致的體現品牌的價值觀,吸引到最核心的受眾,并且引起破圈的討論。而具有生動人格的品牌也更容易在社交網絡的語境與用戶互動,詳見個性品牌如何圈粉GenZ
2.產品有社群感
在產品研發方面,需要考慮以用戶為中心精細化設計,解決痛點問題。
品牌應該開放心態與用戶互動,用更生動的平等的語言與他們溝通,直接獲取反饋意見甚至是創意。
比如通過定制化UGC平臺的方式為用戶賦能,更加及時的迭代產品。在social平臺,要不怕差評,就怕沒有評價。對于一些失誤,消極處理差評容易導致情緒積壓爆料,積極處理則能成為品牌公關表示誠意和態度的好機會。
3.營銷有互動性
品牌/產品理念需要落實到細節,讓用戶從互動的方方面面中得到立體的感知。
這個互動并不是指做與產品無關的炫酷H5,而是從服務的觸點出發,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體驗。比如包裝吸引用戶拍照,讓客服對話引發截圖傳播,購物小票有出人意料的文案等等。如果用戶沒有主動宣傳,品牌也可以設計成挑戰的形式帶動用戶模仿。具體的互動形式也要參考相應的社交平臺,在小紅書、B站、抖音的玩法都不盡相同,詳見根據渠道做創意。
以上的建議適用于老品牌的年輕化,同樣適用于任何想在這個時代打造新品牌的人。
相比于新品牌,老品牌轉型的的包袱會更重。雖然他們在電視時代靠飽和投放打下了知名度,但品牌相對籠統沒有個性背書,又為了維持份額,不愿意細分調整。
對于企業來說,這涉及到一個概念叫非連續性,企業容易受限于原本的業務,而錯過新的市場方向。當品牌增長速度開始降低的時候,就應該采取措施,利用此時的穩定現金流開拓新方向,等到業績真正出現負增長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
當下人口紅利見頂,基礎設施也都已完善,業務增長到了拼品牌的時候,需要在產品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的定位,賦予精神性,并長期且精細化地堅持運作。
作者玖姑 增長創意人/中英脫口秀演員,結合創新趨勢為品牌提供策略咨詢和全案創意服務。公眾號:創意人玖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