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知乎和B站:內容平臺的知識戰爭來了
作者| 楊真心
11月25日,今日頭條一年一度的生機大會在北京舉辦。這一屆的大會,首先引起人關注的是頭條發布的一組數據:在其平臺的創作者中,其中 9359位作者實現月收入過萬,包括45人年入千萬元,頭條還宣布未來一年要為萬名專業創作者創收超過十億。
這個數據傳達出兩個重要的信息:第一,創作者靠大腦與分享吃飯的時代真的來了;第二,最受歡迎、最能夠獲得支持的創作者還需要是專業的。
2020年的內容行業,正在釋放出一個信號:知識創作者的春天來了。
各大內容平臺對知識內容也是極度渴求,視角多元、專業深度、有效實用,已經成為內容的新趨勢。繼泛娛樂之后,一場關于知識的爭奪戰開始了。
大腦的性感時代
字節系平臺和B站為什么如此渴求知識類內容和創作者其實不難理解。今日頭條依然主打資訊、抖音西瓜視頻更偏重娛樂屬性,B站則依然被二次元的標簽所困擾。
這些平臺已經有了流量,但在未來,它們不會僅僅滿足于巨大的流量和用戶數。當用戶數達到一定飽和的狀態,它們應該想如何留住這些人。而相比娛樂、資訊類內容,知識類內容更長尾,也更有生命力。
讓前來的用戶從平臺的內容上獲得某些收獲,進一步對內容產生認可,遠比單純地博君一笑要性感的多。
這也是字節系一直以來都不遺余力支持知識類創作者的原因。抖音延續幾年的““DOU知計劃”就是專門針對知識類創作者,還由此提出了全民科普的概念,2019年,在抖音成長最快的內容領域是文化教育領域這個大類。
快手也緊跟其后,聯合知乎發布了“快知計劃”,持續引入相關學者、教授等人群的知識教育類賬號入駐快手,試圖提供更豐富的知識教育內容。
更早一點,2019年5月,B站也發布數據稱,過去一年有1827萬人在B站學習,試圖增加其在二次元以外的公眾印象。實際上B站也的確誕生了一些例如何同學、羅翔、巫師財經這樣的代表性知識類UP主。只是遺憾的是,相比鬼畜、二次元和游戲,他們依然是少數。
甚至連百度都參與到了這場“知識戰爭“當中。今年5月,百度李彥宏更是在直播間中說,百度要做泛知識類的直播。
很顯然,各大內容平臺充分意識到了知識類內容的重要性,隨之而來的是,頭部知識類創作者已經將流量分食的差不多、平臺將頭部的知識創作者搶的差不多了。
一邊是B站和西瓜視頻的搶人大戰如火如荼,另一邊是各大平臺的知識戰爭已經白熱化,但這里我們不能忽視另一股力量,那就是知乎。
戰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對于不同的平臺而言,知識類內容的重要性完全不同。對于B站、字節系和快手而言,知識類作者是它們的重要補充,是用來去娛樂化標簽的重要工具,可以充門面,打造一個好看的品牌。
但對于一直低調的知乎而言,和其它所有平臺不同的是,知識類內容沒有“是否重要”這個說法,知識類內容就是它的根基,知乎仍舊是中文互聯網世界分享優質知識內容的第一處水源。知乎去扶持知識類創作者,是因為這是他們最重要的資產和武器。
內容平臺的“知識人”之爭
知乎也許蓄謀已久了。
今年,它釋放了一系列動作。最早在今年5月,知乎推出了視頻創作者招募計劃;對創作者的現金激勵計劃也尤為密集,還有人人都是知乎大牛、母嬰視頻答主訓練營、視頻接力賽等小型活動;今年10月,知乎又動作頻頻:在首頁增加獨立視頻入口;簽約創作者,建立創作者學院,鼓勵生產視頻內容;提供五億現金激勵、百億流量扶持;上線圖文轉視頻創作工具。
表面看上去知乎要全面發力視頻,但視頻或許只是一種表達的介質。發力視頻背后,是知乎意識到,在這個平臺上有知識、能答題的創作者才是知乎和這個時代最大的寶藏。
甚至對于知乎而言,要成為這場知識戰爭的參與者,再簡單不過了:想辦法服務好、開發好這個平臺上的創作者就可以。
11月25日剛上線的自制視頻欄目就釋放了充足的信號。
前天,一檔叫做《新知青年說》的欄目上線。按照知乎官方的定義,這是一檔“新知分享“的節目,要通過線下主題演講,線上播出的方式,每月一期地推出類似TED一樣的知識科普類演講。每期圍繞不同主題,邀請六位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創作者作為嘉賓線下開講,并于知乎、騰訊視頻等平臺上線直播及持續分發。
這一檔節目背后,知乎可以說是將自己要挖掘創作者的決心顯露無疑。這個欄目是知乎官方的自制節目,區別于其它平臺單純流量與先進扶持創作者的方式,知乎另辟蹊徑,通過自制,直接把有知識、有見解的創作者聚合在同一IP下。
首先,這個欄目給以往那些只能在知乎答題分享經驗的創作者一個更大的分享平臺,通過線上的直播,他們面對的是相比他們幾萬、十幾萬粉絲的數千萬觀眾;其次,這個背后是知乎平臺的動作,意味著正在積極地為創作者提供各種曝光、支持,正在不遺余力地挖掘它最珍貴的富礦。
“新知青年”是什么?這就是知乎上面最核心的用戶群、最活躍的創作者: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有好奇心,開放包容,勇于發問,善于分享、傾聽和學習。
經過近十年時間的積累,知乎聚集了數億新知青年,覆蓋科技、經濟、社會科學、旅行、職場、設計、金融、家居、法律、人文、時尚、教育、母嬰等多個領域,貢獻了海量優質內容,并在專業領域具備關鍵影響力。
《新知青年說》也好,開放視頻入口也好,不管是否有意為之,知乎已經被卷入到知識之爭了。因為它有其它平臺最稀缺的東西——知識創作者,而成為了最具競爭力的參與者。
誰更有勝算?
在知乎創立之初,它因為內容以知識內容為主失去了一些搶占最熱門流量的機會。
熱點資訊總是能更吸引人的注意力,因而更能匯聚速食的流量。彼時,知乎上高信息密度的知識類內容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它。
但是現在,真正屬于知乎的機會來了。根據知乎官方公布數據,截至2019年1月,平臺有超過3300萬個問題和1.3億個回答,“很多大V有干貨,知乎有知識富礦”的評價并不夸張。
這是優勢之一。優勢之二當然就是創造這些回答和干貨的人。
《新知青年說》節目的第一期,參與分享的幾位嘉賓有知乎科普話題優秀答主蘇澄宇、書法話題優秀答主梁源、電影話題優秀答主章漱凡、旅行話題優秀答主趙托尼、廣告話題優秀答主車路及科普作家汪詰。
這些人乍一看好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頭部大V。但仔細分析,他們的共同點是,在各自的領域內已經是非常頭部的人物,在平臺上有一群擁躉,已經形成了局部范圍內的影響力。
他們才是平臺最需要的一群人,不是平臺最頭部的作者,他們處于金字塔的腰部,往往是平臺最中堅的力量。如何開發好這群創作者是當下平臺最需要做的。
很顯然B站的主要資源還是在向頭部UP主傾斜。頭條的流量則更普惠;知乎目前思路好像更清晰,從打造腰部的內容創作者開始。用一個欄目作為聚合大IP,去推出一群小IP,逐層釋放影響力。
創作者本身就是最大的生產力。跟字節系、B站等平臺去爭奪頭部創作者不同,知乎沒那么需要“最頭部”的人。它的中心化也是最不嚴重的。反而,它強調的是垂直領域的專業度,強調這個平臺如何持續不斷地涌現出更多更新的創作者,而不是去靠幾個創造者維持。
說完內容和人,剩下的就是知乎這些年在自我形象上的積累了。就如同B站的二次元標簽根深蒂固,知乎在用戶心中就是“知識“的代表。如果說有哪一個平臺要做知識類內容,不管是視頻還是圖文亦或是問答,可能答案都是非知乎莫屬。
知識內容進入到中長尾戰爭,擁有儲備資源優勢的才最有勝算。知乎正在做的,在問答發基礎上拓展內容服務、付費咨詢、視頻、直播等不同產品功能與內容生產消費場景,也都是為了將平臺用戶的創作能力調動起來而付出的努力。
泛知識市場足夠大,能夠容納多個平臺級產品,優質內容仍然是稀缺資源,用戶的多元化與差異化內容需求仍然有未被滿足的空間,行業尚未飽和。在快手忙著直播,抖音沉浸在帶貨, B站瘋狂尋求破圈,知乎大力扶持創作者的時候,知識內容的春天也就這樣來了。
*頭圖來自pexels,其它圖片來自網絡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