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滑右滑”中解碼探探做社交的圖譜
最近和95后朋友交流,在他們的影響下,了解到不少小眾細分文化,比如C圈、鞋圈、筆圈、滑板圈、Pia戲圈、飯圈、谷圈等各色圈層。
在二次元、三次元等文化破壁的沖擊下,不得不說,這屆年輕人真的太會玩。也正因為此,他們的社交文化是一個又一個疊加的圈層。
你以為他們還在守舊的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什么的嗎?其實他們的手機里早就裝滿了各式應用,就比如在探探上滑好友已經是他們使用交友軟件的日常。
近日,探探聯合創始人潘瀅在36氪wise2020峰會上分享,現如今,很多年輕人離開家鄉來到大城市生活、工作,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需要建立新的社交圈。探探上的左滑右滑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相遇方式,一種新的相遇場景。
從探探母公司陌陌剛發布財報看,第三季度探探的凈營收從2019年三季度的3.100億元增至7.289億元(約1.074億美元)。按此計算,第三季度探探凈營收同比增長達135%。
移動互聯網發展十年歷程,社交行業巨頭林立,新選手不斷涌入賽道。對于深耕社交行業六年的探探來講,是如何于不動聲色中穩穩抓住年輕人的心?
如今,「網戀」成為返古詞匯
用社交軟件來找未來伴侶,總是會和很多年前的詞匯——網戀,聯系起來。
這一詞匯最早起源于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很多80后還有記憶。
那時候上網還需要撥號,放學后一股腦的都鉆進網吧,看到抖動的QQ頭像會覺得興奮神秘。那是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第一次通過網絡與素未謀面的「好友」交流,「踩空間」是一種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
時光流轉到2020年,“云上生活”已經成為常態,微信作為熟人圈子工作生活的通訊工具,其霸主地位毋庸置疑。但年輕人對于人脈圈子的拓展,渴望建立新聯系的社交需求,就于不動聲色中轉移到了另外的社交陣地,諸如探探這樣的移動應用上。
那里是屬于當代年輕人的社交新陣地,“左滑右滑”成為一種生活儀式感。
從探探最近的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20年12月份數據統計,探探累計注冊用戶破4億,實現互相匹配逾200億次,其中幾近80%的用戶為90后,95后、00后成為新增主力。
這款起初定位于幫助男女用戶尋找婚戀對象的社交軟件,幫助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找到伴侶,走進婚姻殿堂。
據探探潘瀅介紹,探探工作人員的郵箱里,經常會收到來自用戶的感謝郵件,還有邀請去參加婚禮的。他們感謝探探,讓他們在萬千人海中尋得知交,找到幸福。
時至今日,我們早已不再談論「網友」這個詞匯,因為每天工作、生活幾乎都離不開網絡,我們與同事通過通訊軟件協同辦公,用手機應用完成日常消費的在線交易。
我們不用和對方見面,即可感受到對方的脾氣性格、工作風格,線下、線上社交的區隔早已被網絡技術打破。哪怕是坐在對面的同事,我們也是通過微信在交流不是嗎?
走出熟人圈層,探探這類社交軟件則承載了年輕人對人脈圈子拓展的需求,也從中來尋找志趣相投的“另一半”。
網戀最早是美好的代名詞,現在早已成為生活常態,普通到沒人再會提及「網友」這個詞。
「左滑右滑」中的數字密碼
「左滑右滑」是探探最明顯的特征,提起這個動作自然想到探探。
據說,這個動作的設置,源于探探的雙盲匹配機制。
所謂雙盲,是指被左右滑動的另外一方并不知曉,雙方都是盲選的狀態。不喜歡可以「左滑」,被左滑的人并不知道,避免了不被喜歡的尷尬;喜歡可以「右滑」,如果對方同樣也向右,那么兩個人匹配成功,這種匹配就是建立在彼此互相有好感的基礎上。
用戶每滑動一次,既是對眼前這個人的審視,同時也是自我的審視。這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卻可能開啟一段對未來生活有著重要意義的社交關系。
據探探相關數據顯示,女性用戶平均每天滑動探探300次 ,男性用戶每天滑動 200次。也就是,說女性用戶的活躍度是男性用戶的1.5倍。
這可能有一點出乎意料,但背后的原因又特別好理解。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女性用戶在等著別人來追求,很少女性有勇氣,主動去追求你真正喜歡的男生。
但在探探上,很多女性第一次體驗到了主動挑選的權利,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挑選你真正喜歡的人,而不是又回到一個被動等待、被別人挑選的地位,這就是這些數字背后真正的由來。
同時,在這些滑動行為中,女性用戶平均“右滑(喜歡)”6%的人,而男性用戶平均“右滑”喜歡60%的人。
通過洞察發現,男性是更需要被認可、更需要被欣賞、更需要被愛的一個群體。由此分析得出,女性用戶的行為習慣更有助于算法優化,并提升男女用戶之間互相匹配的概率。
從算法層面來看,通過大數據分析及AI技術,可依據用戶的滑動軌跡及填寫的興趣標簽、個性特征,來為其匹配合適的人。人與人之間匹配的算法難度,是電商行業中人與物匹配難度的指數倍率升級,畢竟,人與人之間的喜好是最難通過算法來推算的。
在探探上,「左滑右滑」是自我和他人的判斷,配對成功是一種儀式感。由此可見,在左右滑動的背后,不僅隱藏著這屆年輕人交友的準則,對自己的認知,還引導著AI算法不斷提高自學習能力,來讓社交軟件更好的成為連接社交關系的智能化“橋梁”。
從這個維度來講,我從探探上滑到了一位聊得來的好友,這背后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真實,是做社交的基本盤
脫離熟人圈子之外的社交,很難繞過「真實」二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誕生了很多在線虛擬陪伴產品,來緩解年輕人的孤單感。但從長遠來看,過于虛無的在線交流之后,反而會陷于更深層次的孤獨。
在電影中,主人公西奧多在AI機器人薩曼莎的陪伴中,孤單感被消減,但并不能緩解西奧多對于真實情感的需求。
探探潘瀅在36氪峰會上強調,如何通過技術賦能交友體驗,讓在線社交更真實,是探探面對的問題之一,這是做社交的基本盤。
用過探探的用戶都知道,探探非常鼓勵用戶去通過真實頭像認證和身份認證,這種引導本身是對真實社交氛圍的營造。
而且,探探的匹配機制是基于地理位置推薦,生活、工作在相同區域內的年輕人往往具有更為接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從線上認識的好友更有線下見面的可能,讓真實的社交關系得以通過網絡技術來實現從線上到線下的延展。
在交互體驗上,用戶可以通過“真心話、閃聊”等多樣化的功能來幫助用戶尋找更為契合的溝通方式,讓破冰更順暢,不至于尬聊;同時設置了更多的個性化標簽,來突出個體的性格特質、專屬氣質,來幫助彼此加深了解,為建立更為深度的社交關聯構建基礎。
從這一點上分析來看,未來的社交平臺對用戶真實需求的把控,更有助于搭建更加豐富的社交場景,在提升平臺用戶黏性的同時,使用戶實現平臺使用的真正目的,尋找到更多同好。
可以預測,未來實時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必然帶來交互場景的極大豐富,用戶不再只是通過文字、圖片、送禮來表達自己,很多生活中的社交場景均能在社交平臺實現。毫秒級延遲的實時社交所帶來的現場感與真實感,將同時增強線上交流的 廣度、深度與強度。
現如今,社交軟件實際上是用戶心中對于文化再造的空間,是屬于自己的能量場。眾多年輕人在探探上交朋友、說心事,這正體現在此。
移動互聯網發展十年,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從未如現在這般緊密。
未來,以探探為代表的社交平臺,或將在這一代年輕人觀念變更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成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