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民日報點名、供應商斷貨,巨頭們為什么還要死硬到底?
最近在國內的互聯網圈子里,社區團購無疑是最為熱門的焦點話題了。
不過倒不是因為巨頭們在爭先恐后地涌入這一賽道后,已經干出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輿論上對于這一行為那幾乎一邊倒的批判之聲。
上至代表官方聲音的媒體大V,下至網友云集的論壇評論區,幾乎所有人都在對國內互聯網巨頭進入社區團購的行動口誅筆伐。
其中人民日報更是直接發文點名,呼吁互聯網巨頭們“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
而事實上輿論上的反對聲,還并非是這些互聯網巨頭們所面臨的最大阻力。
就在12月11日人民日報親自下場發文呼吁之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2月12日開始,包括華海順達、衛龍等一系列供應商就發布聲明表示將停止對社區團購服務平臺進行供貨。
相比起那些眼下還看不出什么實際損失的批判聲,這才是真正能讓那些巨頭們感到頭疼、甚至可以說是火燒眉毛的要緊事。
畢竟在眼下這個背景下,衛龍與華海順達看起來應該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選擇停止與社區團購平臺合作的供應商,很可能將會越來越多。
除非這些互聯網巨頭愿意砸下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成本,親自跑去搞起農業生產,自己從源頭開始就把整條供應鏈給包圓了,否則在“無貨可賣”的情況下這出戲恐怕就很難繼續唱下去了。
面對這種種壓力,許多網民原以為這些巨頭們會及時選擇懸崖勒馬,至少也得在現有的模式下做出巨大讓步,盡量讓事態向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可尷尬的地方在于,現實最終似乎并沒有人們希望的那么美好。
不久前,坊間開始傳起了一些小道消息,說是在有關部門的敲打下,阿里、美團、拼多多等巨頭的高層領導已經承諾要全面退出社區團購。
但是隨后不久,各大巨頭就直接正面回應了此事,表示這都是“謠言”,公司并沒有就此退出社區團購賽道的打算。
可想而知,在這條“辟謠”帖的下方,評論區自然是不太好看的。
許多網友面對這一消息,都引用起了《讓子彈飛里》的那句名言“他要是不體面,你就去幫他體面”。
一時間,曾經在國人心目中擁有極高地位的互聯網巨頭們,竟然變得有些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味道了。
但是與此同時,許多人的心頭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疑惑——連咱們這些小老百姓都看出來情況已經不太對勁了,為什么那些擁有著大量高學歷人才決策層的巨頭們,卻如同蒙著眼的公牛一樣還在繼續楞頭狂奔?
人們都說利令智昏,可一個社區團購以及其背后的那點小區居民“買菜錢”,用人民日報的話來講就是幾捆白菜的流量,也配讓這些市值萬億的巨頭企業利令智昏?
不至于吧?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小柴想先給大伙插播條最近的科技新聞。
據韓國經濟日報消息,在12月10日也就是一周前,曾因為一段“兩足機器人后空翻”動圖而火爆全球的科技公司波士頓動力,已經被韓國現代集團正式從軟銀手里以9.21億美金的價格收購。
(也許你沒聽過波士頓動力,但一定看過這張動圖)
科技公司被收購這種事本身不算新鮮,但有趣的地方在于,如果你對這家科技感滿滿的企業一直抱有關注的話,就會發現其被韓國現代“接盤”的這個價格,著實有點偏低。
波士頓動力的前身是世界著名高校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下屬研究機構,于1992年從學院獨立出來成為了一家商業公司,始終致力于從事機器人領域的研究。
不同于國內網友們所熟悉的那種“軟萌可愛風格”的跳舞機器人,比方說下面這種(網上隨便找的某個科技展圖片,只是舉例,沒有冒犯的意思)。
波士頓動力研究的那些家伙什,都是些直接拿進科幻電影片里都毫不遜色的牛逼玩意。
毫不夸張的說,相比起那些小巧精致、讓人更多聯想到電子寵物的跳舞機器人,波士頓動力研發的這些身手矯捷、甚至比普通宅男都更加敏捷的人型機器人,其與電影《終結者》里那種殺人不眨眼的機器士兵比起來,也許差得僅僅是一把AK47。
(網友看到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后的第一反應)
除了人型兩足機器人,波士頓動力在四足的犬型機器人上同樣有著極高造詣,各種會自動上樓梯、自動開門的四足機器人,讓每一位看過《黑鏡》的觀眾都忍不住聯想起了那個大殺四方的機器狗。
好了,看到這相信大伙對于這家公司在機器人領域的領先地位,應該都有了一個起碼的認識。
那么現在問題來了,就是這么一家產品與技術牛逼轟轟、在業界具備極高的領先地位甚至數次火到了圈外,且研究的專業更是機器人這種毋庸置疑的“前沿科技”的企業,其在商業上的成就又如何呢?
答案就是四個字——一敗涂地。
咱都不用說的太復雜,直接用數字說話就好。
2013年,谷歌斥資30億美金收購了波士頓動力,而后在2017年又被軟銀收購,最后則是在不久前的2020年12月,被韓國現代集團用了9.21億美金買走。
7年時間,估值縮水了幾乎2/3,如果算上這幾年來美元的貶值、谷歌軟銀收購后又往里面投進去的幾億美金,這個降幅顯然還要更加夸張一些。
如果說波士頓動力的這個新鮮出爐的案例說明了什么,那毫無疑問就是那句——技術創新并不等價于商業成功。
叫好不叫座這句話,始終都是縈繞在無數致力于科研創新企業心頭的一道魔咒,而谷歌和軟銀在波士頓動力身上的失敗,足以證明即便是互聯網巨頭所帶來的雄厚資金于流量,也并不能成為打破這一魔咒的保障。
因此我們現在可以回到咱們今天的主題——為啥國內的那些互聯網巨頭寧愿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強行頂著壓力去啃社區團購這塊蛋糕?
如果有的選的話,沒有人不喜歡星辰大海、宇宙飛船,但前提是你得做得到啊,而且作為商業公司,你還得在做到之后再想辦法保證讓你的研究能夠轉化為實打實的真金白銀。
小柴在這也不是為這些滿腦子惦記著“幾捆白菜”的互聯網巨頭開脫,只是想要糾正大伙腦海里的一個誤解——并不是巨頭們吃飽了撐的,明明有能力去搞科研創新、去往星辰大海里闖,卻偏偏被豬油蒙了心似的硬是要在泥坑里打滾。
事實上,他們的決策層說不定還正是在經過了一群比我懂,更比你懂的海量專家精確計算后,發現自己的能力還真就只夠吃這“幾捆白菜”的飯,要是不自量力去搞什么星辰大海,成功率實在渺茫。
隔壁那家已經快被阿里和騰訊開除出BAT行列的百度,不就是另外一個鮮活的例子嘛?
都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盡管沒落了但也仍舊掌握著巨量資源與技術的百度,前幾年一會喊著要ALL IN 人工智能,一會又要把未來賭在無人駕駛上,這可都是前沿到不能再前沿的技術創新領域了,可到最后搞來搞去,到今天為止又搞出什么大名堂了嗎?
(如今陸奇都跑了,還all in啥呢all in)
正所謂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只有搞清楚了這一點,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巨頭們一窩蜂扎進社區團購領域,寧愿被有關部門點名、被萬千網友唾罵也不改主意的原因。
如果單純只是態度問題,那么也許真的靠罵一罵、逼一逼就能改變局面;但如果態度與意愿問題只是表象,深層原因其實是能力不足又或是對自我能力的不自信,那么自然就需要換套“藥方”,單純只是靠輿論來罵一罵,是不可能罵醒這些巨頭的。
畢竟你可以把出了思想問題的雄鷹直接往懸崖下面扔,還有一定概率“逼”他重新飛起來;而要是你推下懸崖的是一窩老母雞,那甭管你推多少遍也不可能改變結局。
(其實……倒也未必?!)
分析到這里,其實情況就已經很明朗了。
在國內的互聯網流量增長摸到天花板之后,這些躺在國家崛起風口上飛起來的互聯網巨頭們,其實從骨子里就對自己去搞真正的技術研發這一塊的實力,缺乏自信。
大伙想想,阿里賴以起家的電商,其實是山寨人美國佬的Ebay;騰訊的即時通訊軟件QQ與以色列人發明的ICQ到底是個啥關系,咱們心里也都有數……
即便先不提咱們的這些互聯網巨頭到底具不具備去搞星辰大海技術研發的實力,但起碼在他們自己心中,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太自信的。
既然自個沒膽子去搞星辰大海,每年的利潤增長點又必須得到保證,否則財報數據不好看,股東投資人那兒就交代不了……
那么在這個背景下,巨頭們現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能讓自己繼續再維持幾年光鮮財報的新市場,指望靠罵兩句就讓人家迷途知返,顯然就不太可能了。
你以為你是在勸他重新走上正道,去擁抱更加光明的未來;而在人家眼里,你是在斷他財路,逼著他去往火坑里跳。
兩邊看似吵得沸反盈天,其實根子上說的就都不是一回事,問題自然不可能得到解決,只會變成“你罵你的,我做我的”的尷尬局面。
就比如說眼下這種官媒點名要你別惦記“幾捆白菜”,巨頭轉頭直接自顧自辟謠說自己沒打算退出社區團購的局面,還真就挺讓人尷尬的,誰來了看著都覺得難受。
主筆 | 阿虛
編輯 | 四少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