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摩托首部公路片《野倆的夏天》溫情上映,看完被治愈了
奧地利著名精神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在我們生命的長河中逗留時間雖短,但影響長遠。幸福的童年源自于父母和周遭環境帶來的關愛,這種愛足以讓人抵御未來人生歷程中的風雨,浸潤人生底色。 近日,寶馬摩托上映首部公路微電影《野倆的夏天》,恰恰印證了這個觀點。 一位年輕奶爸,一位四歲的女兒,帶著一臺簡陋的摩托車開啟了4000多公里的旅途,一路騎行到西藏,從此改變了孩子的一生。
女兒洋洋害怕接觸人和外界環境,自閉的性格受到了小伙伴們的孤立。
為了改善女兒的情況,一心向往動物保護事業的“野人”爸爸,毅然決然放棄安逸的生活,帶著女兒踏上了風餐露宿的旅程。
白天,他們在路上騎行,夜晚在野外扎營。父親看穿了女兒害怕黑夜的內心,對她說只要主動和黑夜做好朋友,就不會感到恐懼。 在兩人走散的晚上,洋洋終于鼓起勇氣,在黑夜里大聲呼喊,最終回到父親身邊。
這趟旅途中,父親堅持言傳身教,帶著女兒悉心照料受傷的梅花鹿,又讓女兒放生,讓梅花鹿回歸大自然。 在父親的帶領下,女兒擺脫了局促不安,盡情享受這趟旅程。她在風中張開雙臂“飛翔”,在草原上撫摸小羊,在溪邊給父親洗頭,在離開時還把小熊贈給當地的牧民,笑容逐漸明朗而陽光。
長大后的女兒,代替父親承擔野生動物保護的工作,騎著寶馬摩托一直在路上,象征著愛和不懼冒險的騎士精神延續下去。
故事的結尾,寄寓了傳承的意義,也呈現了產品露出,賦予產品豐富的情感內涵。
經過這一趟旅程,女兒學會了面對恐懼,卸下了對外界的心墻,收獲了迎難而上,樂觀豁達的品質。 寶馬摩托將父女二人在旅途上的所見所聞娓娓道來,畫面溫馨細膩,無聲陪伴的父愛令人動容。
▼
這支長達十五分鐘的微電影,盡管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反轉,但是依然引人入勝,讓人移不開目光。 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碎片化閱讀和觀影成為常態。十五分鐘的時長,足以勸退觀眾。但寶馬摩托這部《野倆的夏天》,卻能讓人堅持看完,觸動觀眾的心弦。在我看來,它的成功與以下這些因素密不可分:
1、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容易激發情感共鳴。
《野倆的夏天》的靈感來自于一位90后奶爸帶著四歲女兒兜兜騎行去拉薩的真實故事。歷時71天行程4000公里抵藏,父親用這趟特殊的旅途作為贈給女兒的四歲禮物。 寶馬摩托取材于真實故事,賦予作品真實性,更能打動人心,觸發情感共鳴。 藝術源自于生活,真實的力量更讓人為之震撼。
寶馬摩托在片尾公布了父親的采訪和二人旅行的片段花絮,將鏡頭延伸至生活,讓受眾從中感受騎士精神的魅力,呼應了品牌的理念。
正如片中臺詞所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不加修飾的真實故事為寶馬摩托提供了創意的腳本,也提升了產品的情感內涵,詮釋了騎士精神的真諦。 寶馬摩托通過父女騎行西藏的故事,從情感層面上溝通受眾,往故事內核注入品牌的價值理念,在打動受眾的同時,也將寶馬摩托代表的騎士精神植入了受眾的心智。
2、話題自帶熱度,具有天然的流量池。
帶四歲女兒騎行西藏,這個倍感不可思議的故事曾在全網走紅,不僅登上了微博熱搜,還被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各大新媒體爭相報道。 在奶爸的抖音號上,分享旅途的視頻也獲得了上萬的點贊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寶馬摩托從父女騎行的角度為切入口,將產品與自帶熱度和討論度的原型故事融合起來,有助于提高品牌的傳播聲量,達到產品宣傳的效果,用故事為產品加分。
3、廣告畫面唯美,捕捉大眾眼球。
除了真實故事的加持外,這部微電影的亮點當屬于畫面的唯美。從北方的小城、到青海的動物救助站,沿途的自然風光讓人目不暇接。
遼闊的碧綠草原, 不禁聯想到“風吹牛羊見草低”的美好景象。純凈的藍天白云相襯,小女孩和小鹿互動的友愛畫面,仿佛讓人看到了生命的純粹本真,舒適感十足。
在寶馬摩托的鏡頭下,我們恍如身臨其境,置身在“人間圣地”西藏的秀麗風光中,親切地見證了主人公的蛻變成長。
旖旎的風景為廣告增添了美感,極大調動了觀眾的興趣,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觀影,營造出意猶未盡的氛圍,從而成功捕捉用戶的注意力。
▼
李奧貝納曾說過,好廣告不只在傳達訊息,它能以愛的力量,穿透大眾心靈。 寶馬摩托《野倆的夏天》,講述了一段用父愛的陪伴治愈童年的故事,跨越山川湖海的騎行旅程,同時也讓寶馬摩托的騎士精神深入人心。 最后,不妨聽下樂隊 Joyside 帶來的同主題 MV《騎士之歌》,在搖滾的歌聲中感受向往遠方的騎士心聲。
今日互動
你被寶馬摩托打動了嗎?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