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教科書般的品牌上位法
《我的前半生》里,一個相貌平平,工作一般,拖家帶口的女人,是怎么能夠讓陳俊生放著家里的如花美眷不要,轉投她的懷抱,簡直喪心病狂。
仔細分析,凌玲作為心機婊小三,她的上位絕對屬于“教科書級別”。
每一步所作所為,都和那些品牌營銷“老饕”們做的一模一樣:收人心,推產品,擊敗競爭對手,最后成功上位。
見縫插針
看準消費者需求猛烈攻擊
一個天天查崗、不信任自己的老婆和一個百依百順、知心體貼的熟女,直男們每天身心疲憊回家之后更愿意看見哪個?
應該是凌玲,沒跑了。
“你就是看上了我的錢!”如果一個第三者給了男人這樣的印象,他們的關系也不會那么不可救藥。
“這明顯是營銷!”——這是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看到一個營銷活動時的反應。
可是凌玲說,我只是愛你,只是想對你好啊!這樣的態度,有幾個能夠心生反感呢?
凌玲在調研陳俊生的時候,充分的利用了解釋驅動的調查方式。她的任務不是去了解陳俊生喜歡吃什么,穿什么,而是觀察陳俊生工作、生活上的一切所作所為,發現這些行為,然后找到原因,給予陳俊生溫柔體貼的需求。
例如:
羅子君說:跟我在一起,你有美貌妻子,有聰明兒子,有人人羨慕的生活。
凌玲說:我跟你在一起,不敢貪戀太多,你快樂、幸福,我就很知足。
例如:
一個眼睛按摩儀說:我可以緩解眼部疲勞,健康你的雙眼。
另一個眼部按摩儀說:我讓你玩12個小時LOL眼睛都不干澀。
凌玲老師的上位,根本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
了解消費者的行為,創造需求,塑造需求,凌玲老師成功吸引消費者想要購買的心理。
后者居上
弱化自己的目的性
凌玲當然知道自己小三的身份上不了臺面。有一個品牌在一個領域里先入為主,你要怎么辦?
本來大家已經適應了原有品牌,突然殺出來個程咬金,會給人名不正言不順的第一感覺,你想搶奪市場肯定不能大肆宣揚“我來了”。
所以,凌玲以退為進了。
是先做產品市場滲透。羅子君她很好,我想把你還給她。凌玲是這樣說的。但是在自我推銷的過程中,凌玲不斷告訴陳俊生:你可能需要我的存在。
陳俊生作為“消費者”而言,本身就想要凌玲這朵解語花,現在被告知可能得不到。腦子里面需要的理智就被震撼的分崩離析,感性消費油然而生。
科普繼續
面對外界的質疑時,你要怎么做?首先你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拿來說服投資人,說服合作方,說服市場,頭頭是道。
在通過逐漸滲透市場,提升潛在客戶的需求時,陳俊生這樣的人就會坐不住,將原本的潛在需求轉成真正的需求——離婚,和凌玲在一起。
鞏固地位
不給對方留余地
凌玲老師此時又開始講課,激怒對手,讓對方自亂陣腳,行差踏錯。
陳俊生本來就已經對羅子君產生了心理抗拒了,羅子君如果再愈演愈烈的胡鬧,會讓陳俊生更加厭惡她。
羅子君果然又沒讓人失望 ↓
這里面暗含的一個道理:
關注消費者當下處于的場景和當下的心理狀態。
廣告投放上一定要適應場景,如果消費者感受到選擇權不合理,例如看視頻突然出現的硬廣,本來就抵觸的硬廣出現在我在享受的過程中,他們的內心排斥感會更加強烈。
就像之前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分”事件,明明這只是一個支付平臺,卻分要用信用積分來進行社交。用戶的內心當然是拒絕了。
凌玲老師已經摸準了陳俊生這個消費者的心理狀態,給他的都是他愿意接受的。
現在做的就是再補一刀,讓對手在本來與消費者漸行漸遠的路上,再次突進。
如果這時候對手做了任何不理智的回應,只會讓自己的勝率更勝一籌。
此刻,品牌地位基本上就已經收入囊內了。
維護感受
做戲就要做足全套
這方面,凌玲只能說是一個反面教材了。工作沒了,陳俊生雖然喜歡她,為了自己的兒子,凌玲玩脫了。
凌玲幾次拒絕讓陳俊生的兒子一起住,陳俊生最在乎自己的這個兒子,公公婆婆也十分在乎這唯一的孫子。但是凌玲卻沒有和平兒搞好關系,甚至讓平兒和公公婆婆搬出去住。
如果品牌在一開始就是“最是那一低頭溫柔”的矜持感,后面萬萬不能變成“我的卡姿蘭大眼睛”。如果一開始說的是“為改變人類的出行”,后面也千萬要在優化乘客服務上不斷前進。
陳俊生也好,消費者也好,都會享受前后一致的品牌風格。
感謝凌玲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生動的
《干貨┃同一領域中,二線品牌如何突破一線品牌,站穩腳跟又摔倒》的課程
我是一枝花,長在牡丹園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