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化到數智化升級,傳統企業如何全面上云?
微軟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在今年3月表示:“在兩個月內,我們見證了兩年才能實現的數字轉型”,時間推移到2020年的最后一個月,我想這個進程至少又往前推進了幾年。
已經沒有人再懷疑企業包括傳統企業甚至業務主要在B端市場的企業需要進行數字化的升級和轉型,甚至還提出了數智化升級的進一步的概念。但問題則是,這件事情,企業應該如何去做?成功企業的經驗是什么?中小企業又該從什么地方入手?
針對這個巨大的行業困惑和市場需求,阿里云在12月22日舉辦的“阿里云 2020 新零售全鏈路數智化轉型峰會”就顯得格外意義重大,從要不要做到怎么去做,很多優秀企業已經給了我們清晰而又明確的答案。
數據中臺橫空出世
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并不是一個新鮮的事情,在跟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章凱棟的溝通中我了解到,大概在1996-1997年前后,雅戈爾實際上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數字化管理嘗試。
(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章凱棟)
不過那個時代開始的企業數字化進程還是相當緩慢的,大部分企業還是從先做一個網站開始,逐漸升級到自己構建服務器,打造自己的ERP管理系統等,其次才是開始逐步涉足電商。這個過程其實并不短,但是進程卻并不快,因為中間出現很多瓶頸。
這些瓶頸包括了人力資源的不足,技術硬件的不完備,軟件技術開發的局限,以及互聯網早期的各種技術和帶寬問題,當然也包括人們上網習慣的養成。事實上,全民上網實現生活的全面網絡化還是從智能手機開始,不過即便如此,互聯網帶來的經濟體量依舊只占總經濟體量的一小部分。
阿里云智能總裁、達摩院院長行癲表示,云計算為智能化打下了基礎。IT設施全部上云打通了系統“煙囪”,這使所有數據的統一管理成為現實,進而實現智能化的分析和處理,由此讓企業從數字化走向數智化。
這種數據的打通帶來了企業各個環節的網絡聯通和全新的溝通機制,在企業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上,實現了一個巨大的突破。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最終一切的革新都要落在零售和效率的提升上,這種落地則帶來了全新的微觀層面的敏捷化需求。
傳統ERP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模塊的適應性無法匹配千變萬化的各種企業需求,一一開發的成本過高,導致敏捷性不足,企業往往根據ERP的設計來進行自身的流程管理改變,有時候還增加了成本。
而在今天,阿里云提出的最佳解決方案就是平臺來構建數據的中臺,合作伙伴來構建微觀層面的個性化敏捷應用,讓這些應用長在中臺之上,從而形成更為敏捷的數據化體系,以覆蓋企業數智化升級從宏觀到微觀的所有需求。
對于這個理念,良品鋪子副總經理羅軼群表示,在14、15年良品鋪子搭建技術團隊來構建自己的大數據平臺。但這個平臺并不是開放的,因此后續跟不上業務復雜發展的需求。
(良品鋪子副總經理羅軼群)
在上了阿里的數據中臺后,它的計算資源、彈性以及整個技術站的管理能力都大幅度解放了技術團隊的壓力,提升了運維能力,在人的方面,消費者的洞察方面,以及商品方面,門店對門店的這種組合陳列指導方面,都起到了非常明顯的提升和優化作用。
人貨場正在改變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云智能新零售總經理肖利華在演講中表示,目前已經清晰地看到了五大趨勢,一是數智化的過程,二是人貨場重構的過程,三是整個消費升級,四是數智化已經開始向供應鏈上游傳遞,五是柔性制造已經漸成規模。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云智能新零售總經理肖利華)
其中,最為重要的可能是人貨場的重構,因為這種重構是在改變整個零售的根基。肖利華認為,現在人的板塊是新人群、新品牌、新組織、新運營,都需要做重構;貨的板塊是全渠道、全場景、全經濟、全計劃、全協同,都需要升級;場是供給端場、泛場、近場、遠場等等也都需要重構。
亞士創能信息技術部總監、數字化轉型項目負責人鄒建宏在圓桌論壇中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表示亞士之前針對的是經銷商模式,都是大訂單生產,而現在正在切換到小單快跑的階段,開始構建從大經銷商到小經銷商再到消費者的全鏈路影響。
因為貨從交付給B變成了交付給C端,同樣也要注重用戶體驗的提升。在品牌靠近消費者之后,無論線上線下經銷商還是消費者都只是工具和手段,而經營對象就變成了一個生態圈,要讓每個人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整個零售行業的變化趨勢,企業再大,也要關注到細微末節的每個用戶數據,而用戶再小,他對貨物的需求也需要得到更為個性化的滿足,商家再牛,也要在各個場中構建自己的影響通路和數據鏈條。
數智化的升級讓整個零售變得顆粒度更細,通路也更直接,人貨場之間的聯系和溝通也更加直接,整個零售業態開始從粗放的通路向細致的生態進行轉變。每個環節都不能忽視,每個角色都不可或缺。
這種改變和重構會為企業賦予巨大的價值。以飛鶴為例,飛鶴2013年從美國退市的時候不過只有十幾億的市值,在完成了人貨場的重構,數據中臺的打造后,在香港重新上市,現在的市值已經過了千億。在疫情期間,上半年就完成了超過100萬場線上活動,銷售和利潤增長都非常迅猛,并沒有被疫情擋住前進的腳步,贏得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贊同和認可。
肖利華認為,現在消費者根本不關心是線上還是線下成交,企業必須把全網和全渠道打通,不管消費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軟件里,你都要能夠觸達到他,影響到他,最終銷售給他。下一個十年,就是萬場升級,在供給端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企業應該從何入手?
場景和未來的描述可以十分宏大,但企業如何落地的問題,可能才是更多人關心的細節。畢竟工具再好如果不能很好的使用,那就等于沒有。
在會后的專訪中,我問了肖利華一個干脆的問題,中小企業最合理的數智化轉型方式是什么?他表示,10億規模以下的企業用釘釘或者輕量化中臺就足夠了,再大的企業就要全面上云了。
作為更大的企業代表雅戈爾,對大企業的轉型方面就更有發言權了。章凱棟表示,雅戈爾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個全產業鏈的公司,整個公司業務覆蓋了上中下游,從棉花種植到服裝生產再到門店賣貨,全都要做。這帶來的一個優勢是,在整個環節的數據協同上,會比較好,不像單純的生產或者銷售企業很難獲得上下游的數據。
(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章凱棟)
雅戈爾目前已經實現了全員上云,這也保證了疫情期間整個公司的工作在線上運轉正常。在貨和場方面的改造推進也非常成功,消費者線上下單、線下發貨,線下A門店下單,B門店發貨都非常通暢,這也使得在直播帶貨方面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所有門店都行動起來,每次都能帶來上千萬的銷售,成為行業的示范標桿。
在采訪中,我問了幾位高管,數字化轉型中大齡員工的接受程度問題,會不會有老員工對這塊的操作沒有辦法適應而遭到淘汰。幾位高管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比較一致,一個是完全傻瓜式的操作方式,目前并不會帶來什么年齡門檻,也不會讓老員工無法適應而淘汰。
而另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結論則是,企業目前對于既有產業經驗,又有數字化管理能力的員工特別緊缺,這些員工一定是深耕行業且具備網絡能力的,大都要在30-35歲以上,換句話說,在下一個傳統產業升級的黃金十年,35歲的員工反而會更加值錢和吃香。
這一點和我在前幾天采訪職場社交平臺脈脈時給我的結論是一致的。這對整個職場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也對年輕人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要求,一定要下沉到產業中先深入了解產業,再去結合互聯網,如果反過來,先去搞互聯網再去下沉產業,那就有可能遇到壁壘。在下一個十年,了解產業端的技術人才會特別值錢。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幾乎所有被采訪的傳統企業負責人都表示,在整個數智化升級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獲和提升其實是全員數據化理念的提升。大家開始學會用數據說話而不是憑經驗辦事,會主動的去參考數據做出調整,也會采用更多的方式來收集各個維度的數據進行分析。這種數據化思想的建立是非常寶貴的,這也會成為新時代所有企業都需要升級并具有的核心能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