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誰”刷爆朋友圈,這個漫畫到底從哪兒來?
來源:全民較真(ID: Fact_Check)
作者:九號洋鏡頭
版權屬于騰訊較真平臺,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較真要點(趕時間?只看要點就夠了):
1、“我們是誰”漫畫原型出自美國一位女畫家Allie Brosh,她在2010年6月17日創作出這個漫畫形象。
2、隨后,國外有人再創作,并上傳到網站上,比較著名的版本有:“我們是女人”“我們是甲方”等,這些漫畫還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在全球進行傳播。
3、中文版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某游戲網站用來吐槽“我們是胖子”,但是并沒有得到大規模傳播。這次“我們是誰”被重新推出來后,在中文網絡掀起了一股熱潮。
4、漫畫原型作者Allie Brosh曾經因患抑郁癥淡出網絡,后來將自己與抑郁癥斗爭的內容都畫成漫畫,鼓勵其他抑郁癥病友。
查證者:九號洋鏡頭 | 企鵝號作者
這兩天,國內網絡上一組六格漫畫,如同病毒般出現在各大社交網絡上:
這組漫畫用簡單的臺詞、粗獷的線條,把很多人心中對甲方(客戶)的不滿好好地發泄了一通,并且出現了很多變種版本,同樣是效果不錯。
簡單的線條,很容易讓人想到國內流行的暴走漫畫,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暴走漫畫一次成功的營銷,是不是這樣呢?
漫畫原型出自美國一位女畫家,國外網友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了再創作
這組漫畫出現的時間,可能比國內類似暴走漫畫的網絡表情要早得多,而且在國外網絡世界中,其實這幾個漫畫小人早已開始了自己的吐槽之旅。
這些簡單的小人形象在國外就已經是網紅漫畫,最早出自一位美國女畫家之手。她名叫愛麗(Allie Brosh)。
2010年6月17日,她在自己的博客Hyperbole and a Half上發表了一張名為“This is Why I’ll Never be an Adult”(這就是為什么我永遠也不是個成年人)的漫畫。
(這兩張圖就是她配發的漫畫,怎么樣?看著眼熟吧?)
隨后2011年6月,在歐美著名論壇、也是很多網絡文化發源地的reddit上,有人以這個振臂高呼的角色再創作了多幅作品,以此表達某些情緒。這些再創作的漫畫在reddit上迅速流傳開來,被很多人重新配以文字加以傳播。但是都還沒有形成對話形式的多格漫畫。
那么,這個夸張的小人何時構成了一個多格漫畫,并且配上了劇情?
可以認定的是在2011年-2013年之間,就已經有人在制作這個風格的漫畫,但最早的發源地和發布者已經無從考證。
在谷歌的指引下,我們看到這組漫畫在2012年期間,就已經在瀑布流圖片網站Pinterest上被發布,而且內容和現在我們看到的“我們是誰”高度相似。
在這組谷歌的圖片中,我們已經能找到“我們是誰”的原型圖 “who are we”。可以看出,這組漫畫中,只要把“women(女人)”換成“client(客戶/甲方)”,整個圖的內容已經和我們目前看到的幾乎一樣了。
(“我們是誰?女人!我們需要什么?不知道!什么時候需要!就是現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多格漫畫慢慢在其他圖片網站上流傳開。在知名圖片網站imgur上,可以找到“我們是誰”的另一個原型圖“what do we want”,最早的一副發表于2013年1月,內容是諷刺人們的健忘癥。
也就是說在群眾汪洋大海般的創作下,愛麗筆下的人物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劇場,并且擁有了千奇百怪的身份,這期間就有如今在中國流行的“甲方”版本,至于是誰首創,只能說是“某個網友”靈光一閃了。
可能原作者愛麗自己都沒想到,自己寥寥數筆創作出來的人物,居然在網絡上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文化現象。
中文版本在2013就已經出現,直到最近,才以“我們是誰”的版本引爆朋友圈
這組漫畫是何時在國內留下蹤影的呢?具體時間已經不可考了,在2014年百度貼吧的斗圖中,已經有多格漫畫出現,但并非現在流行的“我們是誰”的版本。
再往前翻,在2013年1月的一個游戲網站上,就已經有變種的漫畫內容了:
在國外這種表情包類的文化,都稱之為“meme”。而在歐美網絡上有很多提供meme在線創作的網站,暴走漫畫一類的網站也屬于這種,可以自行添加文字生成表情。
所以這組漫畫在國內的出現,最早應該是暴走漫畫上某位網友上傳的再創作為源頭,配以中文內容,不過一直沒有大規模傳播,直到2017年8月16日,這組表情在微博、微信上迅速引爆,各行各業都開發出了自己的內容創作,一時間“我們是誰”成了熱搜詞。
(騰訊指數趨勢顯示8月16日開始,“我們是誰”熱度大幅提升)
這組圖片又是怎么火起來的?
據最早推送《我們是誰?甲方!》這篇文章的微信公號socialmarketing編輯所說,他們是8月13日左右,在微信后臺看到了讀者發的“我們是甲方”這張圖之后,以不同職業人的口吻進行加工和演繹,在8月15日進行推送。
但是在8月16日之前,這個話題都沒有在網絡上引爆,參與討論的還只局限于公眾號所在的廣告圈。
8月16日上午9點開始,微博上出現了零星的轉載,在10-11點期間,經過“社會網絡與數據挖掘”等數個大號的轉發下,傳播面開始有了顯著的擴大,原始素材都是來自socialmarketing公眾號。
(微博趨勢上,“我們是誰”在8月16日一下沖上了熱搜)
當日下午,這組漫畫開始進入了各個微博大號的視線,“人民網”、“TFBOYS后援會”、“共青團中央”、“瀟湘晨報”紛紛轉載,這些號的博文有數千、上萬次轉發,成功帶動了蹭熱點小號的跟進,最終讓這組漫畫成了全民吐槽的大狂歡。
(“共青團中央”的微博號也進行了轉發和再創作)
這些漫畫、表情,都是互聯網時代特殊文化風潮的代表:來得快、去得快,火得莫名其妙、消失時悄無聲息,只不過這組表情代入感很強,任何職業、人種、階層都能創作出吐槽自身的漫畫來,可能是表情快速傳播的原因之一吧。
漫畫原型作者患有輕度抑郁癥,后來她講述自己患病以來的心路歷程,勸導病友們積極治療
對了,愛麗是一名患有輕度抑郁癥的姑娘,她的畫作畫風很有自己的特點,各位可以自行體會:
愛麗的所有漫畫內容,都來自于她的日常生活,主旨也是反映自己長不大、像個小孩兒一樣的性格。
所以最初的畫作被命名為“This is Why I’ll Never be an Adult”(這就是為什么我永遠也不是個成年人),主人公都是面目可憎、性情乖張、張牙舞爪的形象出現,活脫脫一個混世小魔王,當時的愛麗也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女孩。
2013年她把自己的畫稿出版成冊,書名就是她的博客名字《Hyperbole and a Half》(中文名《我幼稚的時候好有范》)。而此時她因為抑郁癥,已經淡出人們視線和網絡快1年多了。
這1年多里愛麗在和抑郁癥做著斗爭,她把這一切心理活動,都在畫作中反映了出來。
(國內抑郁癥患者翻譯的愛麗相關畫作,反應了抑郁癥患者的痛苦與絕望)
畫作中頻頻出現消極厭世、對社會、對周圍的人都完全提不起任何興趣,世界灰暗、任何事情都毫無意義等等內容,都是愛麗在與抑郁癥斗爭中出現過的想象。
但是愛麗在這本書出版時,更新了自己的博客,內容是講述了自己患抑郁癥以來一年多時間的心路歷程,勸導病友們積極治療,尋回人生的意義。
當我們都在用愛麗創造出來的人物,抒發我們的愉悅時,可能無論如何想不到,這樣一個歡快的角色,來自曾經對世界沒有興趣、絕望的人筆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