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商業時代到了,警惕新生物誕生!
經歷了疫情后,人們對“居住社區”有了新的理解。它不止可以滿足人居還承載了更多元的商業業態,可以滿足居民不同的生活和娛樂需求。
“十五分鐘生活圈” 便是這種理解被高度凝練后,誕生的概念。
它指的是居民在出門15分鐘步行路程中,已經具備滿足生活所需的各項基本服務產業,比如便利市場、運動場、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和醫療服務機構等。
說是社區生活圈,其實已經是社區商業圈了。
因為居民的日常生活都能在這個生活圈中被解決,而圍繞小區成立的商業機構,雖然單個體量規模比不上大型商超,但整體規模和市場空間卻相當龐大。
有數據顯示,“在歐美國家,社區商業已占社會商業總支出的60%以上。而在中國,目前整體水平不足30%。預計到2020年,全國城鎮住宅物業面積將達300億㎡,中國社區服務消費將邁入萬億級市場”。
另外一個證明社區商業即將爆發的原因,來自發達國家的經驗:當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4000 美元,社區商業開始出現,達到10000美元時,社區商業進入爆發增長期。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0512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001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0650元。
中國已經進入了社區商業爆發的前夕。
而聯想起物流快遞從同城一日達到“30分鐘到”的轉變,以及無論是摩拜、小黃車還是滴滴打車都在嘗試解決“最后三公里通行”的問題。可以很明顯的發現,整個商業的發展路徑是從線上到線下,從線下到家門,商業離人越來越近。
社區,自然成為了這些商業活動落地的最終場景。但仍然有一個問題需要理清,中國的社區商業是怎么發展的?
01. 發達國家的社區商業有哪些模式?
目前發達國家較成熟的社區商業模式主要有三種。
美國模式
美國社區商業中心模式主要有兩種:一類是中心主題比較突出,例如以一家大中型超市為中心,其周邊附帶多家專賣店、專業店、折扣店、廠家直銷店等。
沃爾瑪、大潤發這類大型商超的誕生就是典型的美國式社區商業玩法,人們通常每周會開車去超市購買下周的產品。
另一類則是以街區為區分,與周圍多種文化娛樂設施結成互補并相對集中。這些 BLOCK 不一定集中于一個中心建筑而是可以擴散到一個空間較大的消費區域。
比如很有特色的唐人街,幾乎與中國有關的所有產品、服務、娛樂活動你都能在這里購買。
日本模式
日本的社區商業模式含有較為明顯的東方文化內涵,社區商業兼有購物餐飲、教育文化等多種功能,但仍然以休閑社交為核心,更像是一個社區居民中心。
如著名的東京都神樂坂商業街,就是東京的一條相當具有代表性卻又普通的日式社區商業街區。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的社區商業中心又被稱為“鄰里中心”,一般按照社區建設規模和定位進行相應的配建,具有較強的政策性,還會根據社區中不同居住人口需求和社區物業的規模、類型而分別設置,一般由開發商或物業經營者進行經營管理,且一般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所以說,很多人都說新加坡的福利好呢,正是因為大部分社區商業都是政策主導,當作納稅人紅利在執行。鄰里中心的本質就是一個為社區居民提供基本的商品和服務保障的社區生活服務中心。
其實,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大部分居民的住所是獨棟,社區商業幾乎以線下為主;但因為人口和土地等原因,中國大部分居民的住所是高層住宅,和新加坡、香港有點類似,但落地到社區商業層面則有所不同。
中國有自己特色的社區商業——那就是現在的社區團購,它是線下社區商業與線上的結合。
以盒馬鮮生為例,既有 APP電商平臺,也有實體店,可以到就近的門店去消費,在實體店的三公里內也可以網上下單,派送員送貨、送餐上門,線上線下不再有顯著的區分。
最重要的是,由于數據的打通,無論是在物流、選品還是價格方面,中國的這類社區商業都更有優勢。
不過,相較于社區商業,我們通常會用另外一個詞來形容---社區新零售。
02. 社區團購只是初級階段,社區新零售還有很多升級空間。
中國的消費升級經歷了:吃飽穿暖——品牌傾向——態度傾向——無LOGO化(引用“尋空的啟示錄”)四個階段。
吃飽穿暖是基礎生存需要,品牌則是安全、社交和尊重層面的需求,到了“態度和無logo化”則是精神層面的共鳴。
于是,以往聚集在社區周邊的集中式商業,也從之前的追求實用和性價比,轉向對便捷、高效、高質量的商業服務發展。
也可以說,社區新零售誕生的基礎其實整個市場層面的消費升級,而消費需求的變化則推動了中國社區商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當我們提到社區商業的第一認知還是社區團購的“賣菜”,以為會搶小商販的生意,其實并不是如此。
地域經濟的本質是服務該地區的居民,社區團購現在滿足居民生活所需,未來還會滲透到休閑娛樂、商鋪維修、家政等改善型需求,之后會是美容健身的個性化需求。
所以說,“買菜賣菜”只是社區商業的初級階段,周邊小超市與線上巨頭的互相賦能,本質還是想讓社區居民的生活變得更好。
另一方面,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互聯網已進入成熟期,流量紅利慢慢終結,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這個新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找到新流量以及如何將粉塵化的消費場景整合起來。
短視頻和線下都是目前已經被驗證過的流量來源,而消費場景則需要精準溝通到有消費需求的那一群人。面對著渠道的分散,智能化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通過“買菜賣菜”切入到了社區后,巨頭們瞄準的目標是新中產這群有錢、又有時間的新消費者,為他們提供更有效率和品質的商品交易服務。畢竟相較于白領,有穩定住所、有車有家庭的新中產才是市場的中流砥柱,而社區則是圈主新中產的關鍵場景。
如何溝通到這群新中產呢?自然是在他們最近的生活地段發聲,團長和社區媒體都是渠道。
比如,新潮傳媒從誕生之初就定位為社區媒體,也在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基于社區電梯智能設備的程序化系統產品,希望通過標簽篩選、智能匹配、在線監播、效果歸因等方式實現千人千面。
而巨頭們大量爭搶的團長資源,也是希望從人際關系的層面,溝通到社區中的“人”。
總之,“以用戶為中心”早已經不再是一句企業內部口號,而是從理念到物理層面的完全靠近,社區新零售是消費升級必然的路徑。
而在現實與虛擬不斷交織、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今天,實體與網絡,正結合的越發緊密,未來的社區商業將不僅是 Online to Offline,而是真正Online+Offlin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