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音樂告別典禮上映,“小眾音樂圈”的夢碎時刻
互聯網大潮下,波濤洶涌,牽一發而動全身,也許某個應用的下架就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1月5日,蝦米音樂正式宣布由于業務調整,將于 2021 年 2 月 5 日 0 點停止蝦米音樂的服務,陪伴了無數音樂發燒友12年的老牌音樂平臺就此進入尾聲。
與此同時,蝦米還同步推出2020年度聽歌榜單,以“四季放映廳”的形式講述那些與蝦米相伴走過的春夏秋冬,以告別典禮為支點的最后一場營銷也旨在傳達:“無論哪里,蝦米愛你”的音樂信仰。
蝦米音樂敗亡的原因很多,既有內因也有外壓,但它的沒落也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小眾音樂圈的活力不再,大眾多元化音樂生態圈優勢顯著,說到底是暗地里品牌角逐的轉向,可惜的是蝦米并沒有抓緊這一風口。
數字化音樂時代
信仰與小眾的勝利
2007年,數字音樂剛嶄露頭角,就讓剛從阿里出來的王皓撞上,奔著對音樂的熱愛與對在線音樂市場的潛力洞察,“蝦米網”孕育而生。
早期的蝦米被譽為音樂愛好者的天堂,5億多張原創歌單、上百種音樂曲風、無數原創音樂人,在實打實的內容與口碑建設中,蝦米一時間成為風頭無二的火爆音樂軟件。
據中國新聞周刊統計,蝦米音樂當時每月人均使用時長達300分鐘以上,一度位居行業第一,超過網易云音樂、QQ音樂、全民K歌和唱吧等音樂App。
不隨大流,對于音樂蝦米有著自己的思考,小而精并非大而泛的品牌定位讓蝦米小眾特性不斷破圈更多人群的認知,也讓無數音樂發燒友了解到這一專注于音樂本身建設的播放器,逐步構建起屬于小眾人群的音樂烏托邦。
而隨著在線音樂市場的不斷擴張,播放器之間的硝煙也逐漸彌漫,酷我、酷狗、QQ、網易云等一系列音樂陣營興起無形中讓蝦米壓力倍增,但在優質口碑的持續打磨下蝦米依舊十分堅挺。
為了進一步夯實自身地位,也為打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生態圈,保護每一個原創音樂人的版權,蝦米音樂在2010年率先開啟了付費點播模式,上傳免費但下載收費的邏輯下正版意識開始萌芽。
但當時的大眾對于音樂領域的正版意識并不強,下載收費的模式不僅受到廣大消費者抵制,更有不少音樂人也加入其中。
此外,在國家干預下,在線音樂市場開始發生巨大轉變,2015年,國家版權局正式發布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無版權音樂受到嚴重打擊,在線音樂網站數量從2005年的400家銳減到2015年的16家。
蝦米的用戶思維思考下,一方面用付費為小眾音樂領域構筑起了一道有效屏障,另一方面卻也在入不敷出的版權支付中逐漸難以為繼;加之騰訊音樂迅速布局,酷我、酷狗、QQ音樂三向發力,倒逼蝦米投入阿里旗下。
音樂信仰加持下的蝦米在初期活力昭著,受眾幾何倍的增長迅速占領了當時數字音樂的半壁江山。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Z世代走上舞臺,多元化大眾化的視野下,小眾雖精致,但局限性也暴露無疑,隨著阿里、騰訊等資本巨頭下場,未來的在線音樂市場必然是一場關于版權的資本爭奪戰。
商業化音樂時代
資本即權利
前腳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剛合并成為阿里音樂,后腳騰訊也坐不住,攜手酷狗、酷我、QQ音樂成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 TME,并一舉拿下在線音樂市場將近90%的版權。
為對抗騰訊布局,2015年高曉松、宋柯加盟阿里音樂,建立“阿里星球”,旨在將其打造成集聽歌、直播、演唱會、買票等于一體的綜合音樂生態鏈,然而現實卻殘酷,由于版權數量、用戶粘性不足、功能繁雜等一系列問題,最終消弭于無形。
發展至今,為迎合市場迅速變化,蝦米從理想王國逐漸走向了現實末日,細數蝦米由盛而衰的發展過往,品牌思維與時代發展的錯位是重點,但也有市場的變幻莫測。
一,藍海時期:超前思維下的品牌與用戶斷層。
有時候,品牌創意的無法落地不一定是本身邏輯的錯誤,也有可能是市場需求發展過于超前或者滯后。
蝦米音樂依托品牌小眾特質的流量蜂擁在數字音樂興起的年代堪稱一絕,內容PGC引發流量UGC的二合一打法時至今日也依舊有其可行性,但付費先河的開啟出發點雖好,市場卻并未形成相應意識,免費依舊是大眾主流思路。
而為維持蝦米本身的小眾特性,一邊補貼原創作者一邊繳納版權費用的做法雖得到了部分用戶的認可,但“白嫖”意識牢固的大多數用戶開始投向他人懷抱,從而讓蝦米的流量開始分散。
二,紅海時期:資本涌入下的品牌進程打破。
隨著在線音樂市場熱度的不斷攀升,用戶過億的龐大規模下品牌們蠢蠢欲動,而騰訊的強勢收購介入也正式開啟了資本進軍音樂圈的步伐,擴張吞并的火熱戰役正在打響。
而此時蝦米在內外夾擊中資本嚴重匱乏,品牌進程被外來力量所打破,為抵御市場侵蝕,在版權競爭中脫穎而出,依托更龐大的資本力量尤為重要,由此,在線音樂市場進入了騰訊系與阿里系你來我往的爭斗中,最終以TME版權優勢結束。
三,消費主角變換:小眾與大眾的市場活力。
除了市場發展由版權到資本的爭奪外,消費主體的變更更是音樂市場變動的關鍵因素。隨著Z時代登臺,多元化潮流成為主要趨勢,注意力的極度分散要求品牌用更廣闊的布局才能達成流量獲取,從這一點來看,蝦米以小眾調性主導的單點布局劣勢顯著。
大眾化趨勢與蝦米小眾市場的碰撞,對于諸多年輕亞文化圈層中的音樂愛好者而言的確歸屬感十足,但抓住10%的小眾群體卻失去90%的大眾群體打法的確不算高明。
反觀騰訊QQ音樂、酷狗音樂的多元多點打法,大眾中的領域細分顯著,囊括多個小眾音樂人群的地毯式布局贏得更多受眾的支持與喜愛。
在以上因素之外,更有蝦米音樂本身核心成員的變更與重組,核心訴求點的不斷偏離主線,以至于到后來的資本大戰中,想要向大眾破圈奈何格局已定,強行變更品牌屬性反而會更快消亡,在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后終于迎來的結局。
版權之爭落幕
音樂生態建設嶄露頭角
有人說,蝦米音樂的走向尾聲像是參加了一個老朋友的葬禮,音樂情懷在此終結,直到最終“死亡”,蝦米依舊為鐘愛小眾音樂的用戶們細心思考,不僅提供了如何將歌單導入網易云與QQ音樂的說明,并抓住最后一點希望,用告別典禮的打法將流量盡可能導入“音螺”,這個也許未來是第二個蝦米音樂的短視頻或音頻平臺。
而從整個在線音樂市場而言,蝦米的關閉也在隱晦中宣告著版權之爭最終落幕,且是以TME的大獲全勝告終;但阿里系的音樂布局中,網易云音樂在以樂評打造音樂社區的品牌特色下依舊占據著不俗市場。
版權常態化后的音樂市場發展究竟會如何?生態圈概念開始走上日程,隨著酷我廣播劇的上線、QQ音樂“播客”推廣、網易云與抖音探索“音樂+短視頻”的形式融合,音樂開始往多角度輻射式發展,探索音樂之外的廣闊市場。
生態之爭的底層邏輯依舊是以資本為導向的商業化布局,且在跨界思維的介入下將更多領域的品牌拉入音樂市場,未來多元素融合的格局才是王道。
而蝦米的理想國概念,或許在網易云音樂的后續布局中會為小眾音樂人留下小片凈土,但商業化與資本化氣息將會是所有音樂軟件必不可免也不得不推進的核心戰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