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代餐:熱量原罪的慰藉
文|李北辰
進化心理學有一個名為“Savanna principle”的基本假設:人類的演化速度很慢,生活方式的變化很快,前者沒跟上后者步伐,導致大多數行為和思維還停留在史前水平。
作為一門顯學,最近5-10年這一理論有被過度解釋之嫌,但關于飲食偏好的歸因不會變:為什么你愛吃高熱量的東西?因為人類在采集狩獵時期食物匱乏,高熱量東西尤為珍貴,自然選擇的結果是,只有那些喜歡高熱量的人類基因得以流傳,那些不喜歡高熱量的人已被淘汰。
但現在不是采集狩獵時代,現在是“自律給我自由”的時代,很多年輕人和城市中產開始將高熱量視作一種原罪——“原始的罪過”。
他們重要的“懺悔”方式就是:代餐。
代餐很流行,你可能也看過很多文章,但任何關于營養學的論述都必須非常謹慎才行。無論是代餐市場還是相關資料,都是一個需要“去偽存真”的地方。
代餐的邊界
代餐2020年尤其火,線上到線下,你都能瞥見代餐的身影:打開朋友圈,你能看見好友在WonderLab代餐奶昔廣告下逗悶子瞎貧;打開抖音,你能看見羅永浩捧著ffit8蛋白棒贊美它的功能和味道;走進屈臣氏,你還能見到貨架擺著Smeal的主打系列NOTO代餐奶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費偏好,物質極大豐裕時代,“健身”“代餐”“代糖”“輕食”,這一組相互關聯的詞匯背后,是一群龐大的消費人口。
其中代餐相對而言比較“激進”。而事實上,這一波代餐浪潮,本就源自一位激進的“生活黑客”。2013年,在硅谷工作的Rob Rhinehart覺得吃飯太浪費時間了,他大概是將人體視作一個系統,認為其進食目的不過是為了獲取營養維持生存,系統輸入端完全可以被“簡化”,于是他利用營養學的基礎知識,購置了“生存所必須”的35種營養素,兌水攪拌后連續服用一個月,期間停止了一切其他食物攝入。這堆混合物就是美國代餐獨角獸Soylent的產品前身。
Soylent在美國的火爆也傳入中國,但大概2019年,代餐領域才迎來爆發拐點,ffit8,WonderLab均在這一年成立,Keep,康師傅,樂純等非代餐品牌也在這一年宣布進軍代餐領域。
輿論也迅速劃分,有人將其視作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捷徑,有人則認為這是在“交智商稅”。
在我看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概念的模糊。人類發明概念,卻也總成為概念的囚徒,當新事物破繭而出,很多概念也就混作一團,比如究竟什么是“代餐”?
我查了一下資料,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定義,代餐食品是指為了滿足成年人控制體重期間一餐或兩餐的營養需要,代替一餐或兩餐,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種控制能量的食品。
這里面有嚴格的邊界條件。比如代餐是替代“一餐或兩餐”,倘若你一日三餐皆為代餐,據我所知那就等同于全配方的醫療級飲食方案,通常針對BMI很高的人采用,如果你是一個“健康人”,建議別自己瞎嘗試。
其次,好的代餐必須含有一定熱量,通常在150-350大卡之間,能量物質要按一定比例合理搭配,且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充足。
更重要的是,吃代餐通常只是為了一個目的:減肥。當我在搜索框輸入“代餐”二字,第一個聯想詞就是“代餐減肥靠譜嗎”?
那么,代餐減肥靠譜嗎?
去偽存真
也許是由于大眾媒體打破了科學共同體閉塞的科研壁壘,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是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也并非“100%可信”,而且不同學科的“嚴謹度”差別極大。
比如數學絕對正確(純邏輯產物);物理學不如數學嚴謹(邏輯推導外還得靠實驗);化學不如物理學嚴謹(實驗需要的參數較多);醫學不如化學嚴謹(幾乎完全依賴實驗);營養學和心理學不如醫學嚴謹。
總之,越是與日常關系最近的領域,越是很難做到嚴謹。這當然是因為人體是個過于復雜的系統,各種實驗在很大意義上是盲人摸象,在各種可能的相關性之間努力尋找因果鏈條。
但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解決問題最重要,不嚴謹不等于不能信,哪怕是面對復雜人體的營養學,科研人員也在通過實驗努力尋找共識。
比如有一項著名的“LOOK AHAED”代餐研究,對5145名患者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發現讓肥胖的人堅持吃1年代餐,1年后體重比不吃代餐平均減少7.7kg,2年后依舊能保持5.2kg的差距,到4年后還有3.4kg的減肥效果。
這個實驗被引用多次,據我所知,在符合上述關于代餐的使用邊界的前提下,營養學界普遍還是比較認可代餐的,只要科學飲食,在大概率上,代餐在減肥這件事上效果不錯。
換句話說,好的代餐不是“交智商稅”。
現在真正的問題是,很多商家對于概念追逐的狂熱,讓如今的“代餐”良莠不齊,它就像是一個萬能標簽,被商家任意張貼,甚至很多產品出自“三無廠家”,長期食用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甚至直接去醫院。
截至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代餐食品的強制性標準,我前文引述的中國營養學會的定義,由他們頒布的《代餐食品》的團體標準也僅僅作為行業參考標準。
現階段監管的缺位,才是造成代餐產品魚龍混雜,消費者反饋參差的重要原因。
但我愿意相信,當市場秩序慢慢建立,代餐將成為更多人緩解熱量原罪的慰藉和武器,他們只是想成為更好的自己;他們也一定會撐起代餐這個數百億規模的消費市場,并在這個過程里,真的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李北辰,媒體專欄作者,關注技術驅動帶來的社會變革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