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社X良渚古城遺址,開年共啟「對話良渚計劃」
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然而在它被發現之前,國際社會多有質疑之聲。它,就是良渚古城遺址,于2019年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五千年歷史文明真正得以正名。可以說,良渚是上下五千年的起點,認識良渚就是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頭。
1月3日,青團社攜手良渚古城遺址,開年共啟「對話良渚計劃」,面向全國招募考古體驗官,以創新性沉浸式考古方式,讓更多年輕人走進良渚,溯源中華文化。
通過實地挖掘文物,10名年輕的考古體驗官近距離與良渚進行對話,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歷史的厚重感,極大地樹立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遺址
中華文明之光由此升起
豆瓣評分9.5,《國家寶藏》做到第三季熱度更勝,還記得節目首播時,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曾說:“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五千年中華文明是獨屬于我們中國人的驕傲,而中華文明之光就在良渚升起。
良渚文明距今5300-4300年,遺址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打破了之前中華文明源于黃河流域的認知。
在良渚文明出現的同期,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完成統一,蘇美爾人在美蘇布達米亞南部平原建立起了城邦文明,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哈拉帕文化,世界文明似乎在一瞬間爆發。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在《國家寶藏》第一季中,周冬雨守護的國寶“良渚玉琮”正出土于良渚古城遺址。
《國家寶藏》“良渚玉琮”國寶守護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王寧遠寄語青團社的年輕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已經歷了80余年的考古工作。歡迎年輕人來良渚參與公眾考古活動,親身參與遺址挖掘、整理、修復、報告編寫等全過程,成為一個良渚考古人。”
國風青年的土地
與考古親密接觸
自去年起,良渚開始組織公眾考古活動,借此向社會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并以此更生動地認識、傳播良渚文化。這也是深入貫徹落實關于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重要指示。
在此背景下,青團社創新性地開啟“國風青年·文化守護員”系列活動,并在國慶期間啟動首期活動「長城守護計劃」,此次「對話良渚計劃」為該系列活動的第二期。
此次活動共招募良渚考古體驗官10名,他們有主修人類學留學美國的學生,有在靈隱寺工作的95后,有《鬼吹燈》的資深粉絲,有熱衷志愿活動的00后,有打卡中國51處世界遺產的數學老師,也有浙江大學在讀研究生……10個國風青年聚集在一起,火熱的心在良渚這片土地連接。
青團社COO莫凡表示,很高興大家能在「對話良渚的計劃」活動中感悟時間與歷史,收獲滿滿的國學知識。作為一家專注于年輕人的兼職服務平臺,青團社將繼續在年輕人中講好傳統文化故事,引導年輕人關注、探知、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眭星晨 @紐約州立大學
考古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也是一項非常浪漫的學問。面朝黃土,俯仰之間,我們開啟的時光之門,會將我們帶回人類歷史中的每一個不同的瞬間。
#璩先惠 @中國計量大學
雖然路途遙遠,但是非常值得。不同于在博物館只能看到精細的展品,來良渚遺址可以見到第一手古人用過的器具,某種意義上,自己也成了歷史的見證者。
#亓達 @浙江大學
認識到考古真的是一個為人類找回記憶的偉大工作。在這次活動里結識了好多優秀的小伙伴,跟大家在一起邊工作邊互相打趣十分開心!
#武義昌 @杭州靈隱寺
親手觸摸數千年前人類制作的器物,即使是殘件,也令人感嘆先人的智慧,仿佛與史前的良渚先民進行了一次跨越時間的交流。
歷史記載的更多是王侯將相,而考古挖掘出來的遺跡更多反映出平民百姓的生活。
#史曉宇 @浙江大學
大部分地方已經“荒草叢生”,但小丘上的古城墻遺址、河道里仍在流動著的水,都把人帶回到五千年前繁華的良渚城。
#李錦雯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
歷史的一項成果就在我們的指尖,它們在時代的微拂下閃現文化的進步,這才是美麗的源泉。我認為我們應該尋找,尋回歷史賦予杭州這座城市的獨一無二的光芒。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