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動千千萬,為什么一元購畫能成爆款?
剛告別了七夕,還以為今天的朋友圈會安靜下來,沒想到一整天都被一幫“小朋友”們的畫作刷屏了!
8月29日,由騰訊公益平臺發起的“幫助‘小朋友’樂享藝術之旅”的H5活動上線,瞬間炸裂式傳播,原本1500萬的目標,僅四個小時就達到了1300萬。
為什么一個看似簡單的傳播活動,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呢?應該是以下幾種因素的綜合結果。
小小的活動,大大的慈善
自閉癥、唐氏綜合癥、腦癱……這些詞語在很多人的眼中都略顯沉重。因為某些方面的不完美,他們大多生活在社會的邊緣。而這個活動雖然很小,但它把這個話題拉到了大眾的面前,對這一群體投入更多友善的關注和支持。
而畫作不僅是“小孩子”們跟大家溝通的載體,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也成為了別人走進他們世界的橋梁。普世的善良就足以激發人們支持的意愿。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慈善的意義并不會因為活動的大小而顯示出不一樣的意義。
好內容是最好的傳播載體
“總有幾只奇怪的動物跟著我,它們像一個愿望。我并不認識它們,但我不能走的更快,更不能丟下它們。”
這是一位叫曾晟的12歲小男孩,為他的畫作《我的動物朋友》錄的一句話。圖畫中是幾個“奇形怪狀”的動物形象,簡單的鉛筆勾勒線條,卻讓人驚嘆原來他們的世界如此多彩!
36幅畫中,每一幅都很讓人震撼。有色彩繁復的幾何方塊作,有梵高天空下的自畫像,有恢弘不失精細的風景畫,還有類似畢加索風格的創意變形,畫筆稚嫩卻滿溢童臻的奇思妙想……無一不讓網友紛紛感嘆:“畫的真好”、“自己都創作不出來”、“很想真的買下來掛在墻上”。
畫廊這個公益項目的“討巧”之處,就是沒有去表達傷疤和苦難,而是讓“小朋友”展示美好而充滿希望的作品,同時帶有了一定的文藝色彩,好的內容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樂于傳播。
互聯網賦能,指尖也能做公益
“用藝術點亮生命”,把公益的基因融入到了互聯網之中。大家只需要左右拉動,自主選擇喜歡的畫作,然后微信或支付寶支付,就能夠完成一次善舉,同時還能暢地把相關界面流分享出去。H5將公益組織、受救助者和捐助者,輕松地做了一個深度的融合。
用戶的價值設計,以及低門檻準入
騰訊用互聯網的產品思維和戰略來做公益,這次活動也遵循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的理念。只需要支付一元,就可以購買讓人“舔屏”的畫,可以保存下來做壁紙,并且真心挺好看。
一元并不多,是做公益很低的門檻,不會為其帶來相應的心理壓力,非常利于各個傳播受眾的加入。而且實質上也并不是買到畫,但通過“買”卻將裂變式的低價轉變成具有公益價值的朋友圈傳播。隨手公益,獲得這么美好的畫作,何樂而不為呢?
社交引發病毒式的傳播
和傳統公益相比,互聯網公益發揮了社交的力量。活動吸引了大家的參與和傳播,就很容易感染到身邊的人。根據六度空間理論,1個人首次傳播可以影響至少6個人,那么二次傳播中6個人就可以影響36個人,如此循環,進行多級傳播,影響的人就像網狀一樣發散開去,影響力巨大。
尤其在朋友圈擴散開來形成影響后,就很更容易激發起更多人的參與、關注、傳播和討論。
據悉,這場“小朋友的畫廊”,是騰訊一年一度“99公益日”中一項重要的全民活動。大家可以通過騰訊公益平臺直接查詢善款的后續使用情況。過去的2015年和2016年,騰訊公益平臺分別籌集到1.28億與3.05億元善款。公益傳播為企業的發展積累了重要的無形資產。企業因為公益而變得美好,而公益也因為企業的支撐而變得具有可持續性。
本文由“一品內容官”微信公眾號原創,轉載請聯系微:iloveneinei;投稿合作請發送郵件至:info@daedalchina.com。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