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和光同塵裝菜,大家都是土
《大明王朝1566》里何茂才對海瑞說:為官者,要和光同塵。
海瑞是那個間接餓死自己女兒的海剛峰,他是光,一生都堅硬如鋼;
何茂才是那個混跡官場多年的總督油子,他是塵,到死都在揣摩主子的心思。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作者:張宏杰。P180。
五歲的女兒脾氣遺傳了海瑞剛硬的性格,硬是自己絕食七日而亡。
這部劇寫得深刻厚重、拍得現實,刺穿人心,而這句“和光同塵”讓很多人反復咀嚼。可深刻理解這個詞含義的人確不多,今天聊聊這個: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出自道德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意思就是:挫磨掉銳氣、鋒芒和棱角,解脫紛爭,融入光明的萬象,混同于大地塵土,至大也是至微,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微妙大統一的法門。
其實細品這和光同塵的意思大致出現三種個性人群的情況:
第一種
本就資質平庸,卻自認為光 | 自欺
最為出名的講解便是孟至嶺道長講解道家三隱:
有道,在世俗當中不去顯露自己的道(指具備看到事物本質和世間規律的思維視角的能力),卻又理解和遵循世俗人間的一切現象。
“并不是說你一個凡夫俗子就能和光同塵,凡夫俗子沒必要和光同塵你本身就是塵”。
這話說得直白。
大眾心里也清楚,蕓蕓眾生很多人本就是凡夫俗子,真有能者始終是極少數。只是自己個不愿真的接受平庸的自己而已。
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性劣根性:懶、傲、裝、色、嫉、貪...,等等不一而舉。普羅大眾本就是塵心十足世俗得很!
這種自認為“光”的人在群體中往往是最不得待見的人群,因為他們大多在實際生活中會暴露出“德不配位”或“能不配位”,命運也多自怨自艾。
順風時得的勢,而運氣總會有消耗殆盡的那天。
第二種
個人能力或背景確實出類拔萃 | 自負
先生有位朋友說的好:我老爹教導我說,那些大家都說他“很精明、有心機”的人,其實并不聰明。因為大家都知道了他精明,所以都會提防著他。反倒是平常看上去很老實、沒心機的人,讓人防不勝防。
也有很多有能的人埋頭做事,心不設防卻忽略了要把事做好必須先會做人的理。苦勞是自己的,功勞確實別人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人性。
我們總會無意中掉進了人性的陷阱。要想看清楚這個人性的陷阱,就必須先弄清楚另一個問題:人的本質是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當然是偉大的社會主義創始人卡爾·馬克思(1818~1883)。
在二百年前,哲學界關于“人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可謂吵得是沸沸揚揚,鋪天蓋地。幸好有馬克思用一句話掃蕩了整個歐洲,警醒了整個時代。這句話就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
這句話是是么意思呢?馬克思指出,人的屬性有兩種: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①自然屬性就是人的本能屬性。比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等。
②社會屬性就是人的本質屬性。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換、相互依存等等的關系屬性。比如人的勞動、語言、道德等等都是由社會屬性派生出來的一種“技能”。
所以,在馬克思看來:自然屬性是人類與動物所共有的,而社會屬性是人類所獨有的。
舉個例子: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的群狼中發現了兩個狼人女孩。一個取名叫“卡瑪拉”,一個取名叫“阿瑪拉”。由于這兩個女孩從小就生活在狼群中,所以“她們”用四肢走路,怕光、怕火,晝伏夜行。不吃素,不會說話,每天像狼一樣嚎叫。盡管當地人費盡心機想讓她們恢復人性,恢復“社會屬性”,但都以失敗告終。這個故事證明了:人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如果一個人沒有社會屬性,就不能被稱作為人。也就是說,人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為什么要講這個理論呢?
因為社會屬性代表了道德的一面,自然屬性代表了欲望的一面。人的本質既然是社會屬性,那么人的社會屬性就會從根本上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
社會文化就像一座監獄,囚禁著欲望。自然屬性,即“欲望”,只是決定了人的思維模式。社會屬性,即“文化”,則決定了個體的人的行為模式。那么,人的社會屬性會對人的行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人是最高級動物、人性是復雜的,永遠關心“我”“自己”為核心。你的陳訴再客觀,再有邏輯性,也比不上TA最關心的利益。
人有嫉妒心、逃避性等心理的,他們會嫉妒你的薪水比TA高、妞比TA漂亮,但不會去反思自己的付出與能力大小等等自我反思的正能量的思考方式。
有很多人以強勢的態度或無意中表現出了自己的“光”,這是在無形中給自己添加了一道圍墻,站在了群體的對立面,一道讓人抨擊的墻。
群體不受理性思考的影響,而且僅能夠理解那些簡略拼湊起來的觀點。
當你所在的群體失去理性的時候,即使你是清醒的。你的處境也會很艱難,要么你被群體拋棄,要么你被群體視為敵人。
出自《烏合之眾》法.古斯塔夫.勒龐
距離近的人嫉妒,距離遠的崇拜。
海瑞是道“光”,有著剛正不阿的性格與強勢執行的能力。可他的“剛”和“理想主義”本就忽略了世俗人性滅了人欲,他是一把足夠鋒利的刀子,可是誰又會把用過的利刃一直放在身邊呢?
第三種
孤獨的光,和光同塵 | 得道
時代劇《大江大河》中小輝與水書記打球,老水點評:
“你沒有忘記我的年紀和職位,你是根本不會打配合。你不是太獨,你是太傲。
不過你的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驕傲,而是因為自己太聰明、太優秀,從內心深處產生的那種傲慢。”
“我改”
“這種傲是改不了的。不過你也不要灰心,傲也是一個人的本錢。是你堅持不懈,不斷努力前進的動力。但是這種傲你要深深地藏在內心深處,不要拿出來給別人看,更不要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
“你是說讓我降低對別人的要求”
“現代工業講究的一是社會分工,二就是社會協作。管理別人也是一種協作,要同別人協作,就要充分了解別人的特征。社會是由大眾構成的可能有的人不如你優秀,有的人不像你那么上進好強,但是你又離不開他們,你要同他們協作就要放慢自己的腳步,讓別人能夠跟得上你。”
“那就不是先進的向后進的妥協嗎?”
“工作往往就是在妥協和博弈當中完成的。這就是和光同塵的精髓。就像咱們打球,一直籃球隊有5個人。你跑得又快,傳球力量又大,誰能接得住你呀?你能力強,你可以打前鋒,但是總要有人打后衛,總要有人給你傳球吧。”
這類人太專注,也太自私。自私到遺忘了身后的人,專注到幼稚的以為個體成就可以超過群體成就。
有大能者也是孤獨的,他們看透了社會的文化屬性。不屑于參與大眾的“底層”物質分配,享受著高度的思維與精神自由。
而有些人則選擇了收割,愚昧對于智者固然是一種社會資源,他們在收割人性劣根性中對他們有利的那部分。
傻逼的共識也是共識,這樣的洞見不是誰都能說、誰都敢說出來的。
在《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憲(劇中胡是正面的梟雄形象,另外一個代表是李鴻章)的能是如此的高不可攀,高到大眾平庸輩的嫉妒已經傷害不到他。但是胡力挽狂瀾的時候知道必須需要大眾站在自己的身后去完成使命。
和光不污其體,同塵不渝其真。
黃渤有次采訪中調侃王寶強:
王寶強根本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傻根,那么純潔善良那么簡單。王寶強完全知道怎么用自己那種無辜的眼神跟看起來很單純很善良的一面。
誰拒絕得了真誠啊?所以他觀眾緣好,觀眾會特別心疼他。
他會習慣的露出下眼白,就是灰太狼的那個眼睛,會顯得特別無辜。
— END
本文作者:時是先生,禁止未授權商業轉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