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案,連寫數據都渾身是戲!
首發:木木老賊
經濟學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理性人假設。每個人都會在市場上做出完全合乎理性的、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選擇。
但心理學的基本假設則是,人是非理性的。理性人更多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抽象假設,而現實中大多數人不過是憑借激情和欲望活著。
每一天,我們都會做出各種選擇和判斷。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自信滿滿地,認為一切都是出于自己的理性。
但是,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比如:
你看到一個奶茶店門口都在排隊,你會覺得它非常熱銷,所以選擇也上去排隊。(事實是,這只是店家故意營造的一種銷售氛圍。)你去吃炸醬面,在炸醬面端來時候,都是把各種雜醬平鋪在上面,你會感覺炸醬很多的樣子。(事實是,吃過的應該知道,其實并沒有那么多。)
你在打牌的時候一直輸,反而會覺得下一把肯定會贏,然后繼續?(事實是,你繼續輸,那為什么還要繼續?)
你聽了十年的 “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后,過年走親訪友也馬上想到腦白金。(事實是,你從來都不知道腦白金到底怎么樣,那為什么還選?)
你在看星座的時候,總是會覺得特別準,這個不就是在說我嗎?(事實是,每個人都覺得是在說自己。)
現在給你100塊,或1年后給200塊,你選哪個?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選100塊!(事實是,200元很明顯是遠多于100塊的,為什么還選100塊?)
......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社會中還有非常多。
大多數正常人都是一樣,我們都會憑一些表象進行心理主觀判斷,甚至堅定選擇,而往往事實這個東西反而沒那么重要,我們的心理感覺決定了最終判斷。
人們的所有行為都是基于認知產生的,而認知在選擇和判斷上產生了偏差,就有可能做一些沖動的行為。
這也為大多營銷和運營的成功提供了可能。
絕大多數營銷運營案例背后,都會有心理學規律在起著作用,影響我們的選擇和判斷。
比如我們的大腦會覺得:
漂亮的就是好的。所以行頭、包裝以及視覺很重要。
未知的就是危險的。所以一定要讓用戶有熟悉感,可以和熟悉事物做關聯。
有利于生存繁衍的就是好的。不然為啥現在健身行業都說健身完了更吸引異性?
越能看得到的東西越是好東西。所以我們總是說要場景化、具象化、細節化。
越是經久不變的越重要。所以百年老店就是好啊。
越大的東西越重要。所以現在那些高端品的包裝是越做越大了,拆了一層又一層。
重復越多的越重要。所以洗腦廣告一直到現在都很盛行。
越能打動情緒越重要。所以你看那些抖音短視頻爆火的都是啥樣的。
這些都很直接就能刺激大腦反應,馬上影響消費者認知心理,進而影響決策。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絕對理性的,能夠完全不受外界的影響,或者不被心理主觀判斷左右選擇,那么你該醒醒了。 真是這樣! 幾十年來的心理學研究不斷證明,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非常有限。 我們任何一個選擇,小到看一個廣告、點一個標題,大到買房或者職業選擇,都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
而這,對于產品、營銷、運營以及文案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去結合,那將會受益不淺。
《無價》這本書里有一個觀點:價格是一種心理主觀的標簽,而不是一個客觀的存在。這其實也是說人對價格的判斷是非理性的。
書中有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告訴學生們,如果我給你們10塊,你們一定很開心,但是如果你們想獲得雙倍的開心,我該給你們多少錢呢?如果價格是一個客觀的存在,10塊是一倍的快樂,那給20塊應該就能讓他們獲得雙倍的快樂呀。
但實際結果可不是這樣,要得到雙倍快樂,20塊遠遠不夠,學生們的答案平均是40塊。
所以說,價格是主觀的,它根據人們的心理變化而變化。這說到底也是人們的非理性決策。
法國經濟學家莫里斯·阿萊對此提出了有名的 “阿萊悖論”,他說,其實人在做決策的時候是極其不理性的,只要改變一下敘述的方式,就可以影響人們的決策。
就拿文案中經常用到的數據來說。
數據是我們經常鼓勵在文案中要多用的,因為數據傳遞信息簡單直接,而且具象準確,給人感覺可信度高,且沖擊力更強。
比如支付寶十周年《賬單日記》那段文案,當時真的只看過一次,就印象深刻,很溫暖很真實也很信任的感覺。
這其中,數據的運用應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2004年,畢業了,新開始。支付寶最大支出是職業裝,現在看起來真的很裝。
06年,3次相親失敗,3次支付寶退款成功。慢慢明白,戀愛跟酒量一樣,都需要練習。
09年,12%的支出是電影票,都是兩張連號。全年水電費有人代付。
2012年,看到26筆手機支付賬單,就知道忘帶了26次錢包,點了26次深夜加班餐。
2013年,數學23分的我,終于學會理財了,謝謝啊,余額寶。2014年4月29日,收到一筆情感轉賬,是他上交的第一個月生活費。
每一份賬單,都是你的日記。十年,三億人的賬單算得清,美好的改變,算不清。
不過,數據雖然給人的感覺很靠譜,但其實同樣是可以在數據的基礎上變換文案說法,馬上就能進一步影響人們的決策。
雖然事實不變,但卻能改變人的心理主觀判斷。
比如你可以改造抽象數據,讓數據更具體形象,雖然本質差不多,但傳達出去的信息千差萬別。
比如 “增長了36.7%” 不如 “增長幅度超過了三分之一”、“增長了98%" 不如寫成 “幾乎翻番”。
比如你可以用比率來代替龐大的數據。不要說 “58,013,261名美國司機中,有14,654,231人駕駛的是進口車”,而要說 “平均4名美國司機中,就有1人駕駛進口車”。 也可以提供一個參照對象,馬上就讓人從摸不著頭緒到直擊內心。
比如,亞利桑那州每年的地下水透支量達到了250萬英畝一英尺。這個看著就有點懵逼,如果我們換個說法馬上就不一樣了——
亞利桑那州每年的地下水透支量足夠讓整個紐約浸泡在11英尺深的大水里。
還可以切換一個視角去說,讓人從理性變成不那么理性。
比如足球比賽,如果你要想夸自己隊牛,你可以說 “2勝1平”,但其實你也完全可以說 “連續3場不敗” 。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會發現很多商家在降價促銷時,有的時候用實際優惠金額來展示,比如立減500元;有的時候他們又用百分比折扣來展示優惠,比如降價40%(打6折)。
這其實也是同一個數據,只是改變一種說法。
促銷降價文案寫法有一個 “100法則”:
當你的原價高于100時,用實際優惠金額來展示。比如原價10000元,“立減2000元” 就比 “降價20%(8折)” 誘人。
而當你的原價低于100時,用百分比折扣來展示。比如原價10元,“降價50%(5折)” 就比 “立減5元” 得勁。
算一下就知道,優惠是一樣的,但產生的價格認知確實是不一樣,最終給人的主觀感覺也不一樣,帶來的促銷結果自然就不一樣。
好了,這里只是管中窺豹,談了一點個人的感受,文案的確可以影響人的心理感受,但請記住文案不是忽悠人,只是讓產品多一些機會。
到頭來,哪是營銷,或是文案征服了人。
只不過是加了一把火,讓別人自己的大腦說服了自己而已。
作者公眾號:木木老賊(ID:mumuse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