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漂亮轉身
錯失移動互聯網紅利,讓百度在中國互聯網巨頭的頂級陣營中明顯掉隊,“BAT”互聯網三巨頭的說法,也少有人再提及。
實際上,由于錯失移動互聯網紅利,百度失去的可不僅僅只是互聯網頂級巨頭的寶座。過去十年中,百度總營收增長近14倍,市值卻只增長了5倍,資本市場對百度的增長潛力和真實價值充滿疑慮。
在醫療事故、高管接連離職、業績增長放緩等一系列不利狀況的打擊下,一些行業觀察者喊出“百度已死”的夸張評語,甚至一度頗受輿論認可。
不過在2020年,資本市場對百度的看法,直接來了一個180°的大反轉。年初,在疫情影響下,百度在線營銷業務的中小企業客戶訂單量劇烈下降,導致其一季度收入出現6.5%的同比下滑,股價同時也在大幅下滑;然而從2020年下半年起,其股價就逐漸開始擺脫頹勢,自2020年底至今,股價更是接連暴漲數月。
資本市場對百度的看法為何有了大幅扭轉?百度的真實價值到底如何?這些問題的答案,在百度的最新財報,以及財報發布后的股市反應中,我們或許可以略窺一二。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打動投資者的新財報
近日,百度公布了其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就整體財務數據表現而言,這份財報稱不上亮眼。
第四季度,百度實現收入302.68億元,同比增長5%;歸屬百度的凈利潤為51.74億元,同比下滑18.46%。整個2020年,百度實現收入1071億元,同比下滑0.32%,算是與去年持平。
財報發布后,百度(NASDAQ:BIDU)股價先跌后漲,第二個交易日下跌3.5%,第三個交易日暴漲14%,股價市值雙雙達到歷史最高值。排除美股市場大盤的影響,投資者對百度這份財報,顯然還是偏向于滿意。
說實話,百度這份財報雖然整體略顯平庸,但細節處卻并不缺乏亮點。比如其核心非在線廣告收入達到42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百度智能云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67%,年化收入約130億元。這表明百度AI相關業務的商業化正保持快速推進,成效斐然,而投資者們對此尤為看重。
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投資者之所以對百度的態度明顯改觀,三個方面的利好可能發揮出了巨大作用。
第一,得益于百度對疫情的有效應對,讓其在線營銷業務快速擺脫了疫情的負面影響。
第二,2020年11月,百度對YY直播的收購協議,資本市場對其內容實力進一步增長的預期提高。
第三,2021年1月,百度宣布與吉利建立合資公司,表示要親自下場造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景氣快速傳導給了百度,而投資者普遍對百度的自動駕駛及其他AI技術懷有更高期待,實際上這才是主因。
多重利好之下,自2020年11月以來,出于對百度發展潛力的看好,華爾街投行紛紛發布研報,其中瑞穗、瑞銀、奧本海默等32家機構集體給予其“買入”評級。
百度AI的真實價值依然成謎
僅就財報發布后的股市表現來看,投資者們對百度包括自動駕駛在內的AI業務,似乎非常重視。然而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百度的AI業務畢竟處于商業化的初期發展階段,未來依然充滿風險。
首先,自動駕駛方面,百度既定戰略明顯受阻。百度投入自動駕駛在國內算是最早的,至今已有8年,技術積累在國內也最雄厚。而商業化方面,自百度2017年推出Apollo計劃,它一開始明顯想做的是通用自動駕駛系統,但遺憾的是,新能源汽車技術生態的封閉性,堪比移動互聯網的應用生態。以理想、蔚來為代表的很多新能源汽車廠商并不想在自動駕駛這一核心技術領域受制于人,于是百度只好聯合吉利,親自下場造車。
其次,百度智能云方面,其面臨的競爭壓力很大。百度智能云的競爭力在國內AI公有云市場中顯著領先,但在整個國內公有云市場中,百度綜合排名不算太靠前。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中,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的市場份額都比百度智能云要高很多。其中阿里云最新財季實現收入161億元,單財季的收入,比百度智能云年化收入130億元都要更高。
再者,DuerOS方面,百度要想在C端AIoT生態中更進一步,需要找到更多突破口。百度推出智能助手“小度”,初衷在于讓DuerOS成為萬物互聯時代的通用智能引擎,并非只想賣一些智能音箱。但在消費者AIoT生態愈發繁榮的今天,除小度音箱之外,DuerOS竟然長期沒能找到智能音箱之外的其他市場突破口,這讓百度在AIoT市場中的進展一直不理想。
總之,百度在AI技術方面的投入和布局,稱得上是又大又全;在AI商業化方面也一直都在積極探索。然而,一來,百度的AI技術并沒能和同行拉開代差;二來,百度AI商業化近年來一直沒能實現爆發,唯一有爆發希望的自動駕駛,發展路線也脫離了預期。
重估百度價值的三大要點
目前來看,對于百度AI商業化的前景,確實很難貿然下定結論。而其過去最為依賴的在線營銷業務,在互聯網廣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大環境下,想要收復失地,重回巔峰,也絕非一日之功。
所以,當前想要對百度整體價值進行一次客觀準確的重估,依然很難。當然,并不是完全無跡可尋。只要把握住三大要點,對百度的價值重估就不會太離譜。
其一,百度轉型的實際進展。2020年之前,百度的AI商業化探索不斷取得成果,但算不上是向AI轉型。不過2020年以來疫情對其廣告業務的沉重打擊,一度斬斷了百度的后路,讓其以更積極的姿態擁抱AI商業化。而在最新財報發布后,李彥宏發布全員信,他表示將在技術研發上長期堅定的投入,使百度成為領先的AI生態型公司,算是吹響了百度向AI轉型的沖鋒號。所以之后觀察百度轉型的實際進展,就成為了評估百度價值的一大要點。
其二,百度大力投入AI技術的風險。技術投入一向都是高風險,高回報,百度大力投入AI也不例外。在過去幾年中,百度對AI的持續投入,對其本身的業績造成了巨大壓力。可以確信,未來這種情況還將持續,直到由量變產生質變,或者百度被徹底拖垮。同時,還有一種潛在風險是,如果百度在AI技術上的長期投入,未能惠及其在線營銷業務,對百度在廣告市場的競爭力也會造成不利影響。
其三,AI的商業化潛力。百度深耕AI已經10年,甚至可以說,為此錯失了很多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良機。時至今日,除了在AI賽道上持續深耕外,百度已經別無選擇。所以,AI技術有多大的商業化潛力,對百度而言生死攸關。值得慶幸的是,唯獨在這一點上,百度不需要太過擔心。近年來,自動駕駛、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等領域的AI需求日益高漲,除此之外,教育、醫療、娛樂、金融等領域的AI技術應用也在不斷推進,當前哪怕是最保守的人,也不敢小覷AI商業化的潛力。
綜合這三個方面來看,盡管未來少不了風險和挑戰,但是,與AI技術高度捆綁的百度,當前實際正處于又一波上升期,長期發展的高度尚無法斷言,但成長潛力不容低估。所以,百度的實際價值遠非如此。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