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連續盈利神話繼續,唯品會穩扎穩打的這五年
2012年初的電商行業仍然徘徊在盈利的邊緣,唯品會卻選擇了在納斯達克流血上市,市值最低時不足3億美元。也正是在這一年,唯品會開始盈利,截止到剛剛發布的2017年Q3財報,已經實現了連續20個季度的盈利。
剛剛過去的五年是中國電商行業激流動蕩的轉折點,團購、O2O、生鮮、跨境電商等等,一個又一個風口出現,又一個接一個的堙沒。但對唯品會來說,卻是一個穩中求進、步步為營的五年,不僅創下了電商行業連續盈利的記錄,對電商領域的質疑聲做出了漂亮的回擊,并走出了一條用戶粘性為王的差異化路線。
低調坐大,在巨頭壟斷下垂直突圍
今年的Q3財報中,唯品會如約給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凈營收15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7.6%;毛利潤3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9.4%;年度活躍用戶達到6050萬,較去年同期的4960萬提升22%;人均消費額達643元,用戶復購率達84.4%,復購用戶銷售占比95%。與此同時,在中國B2C類網購交易中,唯品會的市場份額僅次于天貓和京東。
但唯品會卻是一家并不高調的公司,更準確的說是巨頭壟斷下成功突圍的幸運兒。2008年上線的唯品會,先是將歐洲過季奢侈品拿到網上限時特賣,彼時金融危機尚未結束,服裝企業和時尚行業的庫存堪憂,企業和消費者均在捂緊口袋過冬,低價折扣的品牌成為一大市場需求。
和當時的主流電商平臺相比,唯品會抓住了“品牌折扣”的差異化切入點,避開巨頭的核心業務領域默默深耕垂直市場。一方面積極吸引阿迪達斯、耐克、卡西歐等服飾品牌入駐,并重點向年輕女性群體展開營銷;另一方面從貨品到物流全程自營,最大程度的保障商品品質,為未來的用戶粘性和高復購率打下了基礎。
低調對于唯品會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阿里將目光聚焦在了京東和微信身上,也為唯品會的穩中求進制造了時間窗口。隨后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唯品會用了三年的時間登陸紐交所,又用3年時間成為全球最大特賣電商。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6000余家全球精選品牌入駐唯品會,涵蓋女裝、美妝、國際、男士等10余個細分領域,業已成為中國電商第三極的有力競爭者。
坐大之后轉守為攻是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戰略選擇,唯品會也是如此。只經營“特賣”顯然會束縛想象力,唯品會在今年9月份的品牌升級中,選擇了“正品、全球、精品、特賣”四個戰略關鍵詞和殺手锏,覆蓋了品牌擴充、體驗升級、競爭營銷等一系列動作,無疑在為下一個五年屯兵布局。
特立獨行,走出垂直電商的“牢籠”
就在幾天前,唯品會在微博上發起了主題為#五年來堅持最久的一件事#的故事征集活動。普通人用五年的時間堅持一件事絕非常人所能及,唯品會連續5年盈利實屬不易。要知道,亞馬遜在成立20年后才開始盈利,此外還有不少電商行業大佬至今仍在盈虧平衡的邊緣,長尾市場的一眾電商平臺,盈利或已只是商業計劃書上的說辭罷了。
究其原因,還是唯品會在模式上的特立獨行,不只是差異化的市場定位,還包括獨特的營收模型。一般來說,電商屬于流量驅動的商業結構,不僅需要品牌效應逐漸提升自然流量,還需要去搜索引擎、門戶網站或者通過聯盟的方式購買大量的流量。淘寶和天貓的崛起離不開流量,京東的厚積薄發和騰訊提供的流量不無關系,就連近幾年在電商領域嶄露頭角的網易,也離不開自身的流量優勢。
可唯品會的收入增長和用戶增長呈現出了高度的正相關,這是唯品會擺脫垂直電商“牢籠”的不二法門。諸如如紅孩子、麥考林、凡客、維棉網、初刻等垂直電商,要么已經陣亡,要么正在經歷困難的轉型。垂直電商的陷阱在品類管理上,根據“二八法則”的原理,20%的暢銷品類占據了80%的銷售額,如果砍掉了剩下80%的品類,則品類的豐富度大幅降低,影響用戶體驗。如果補充剩下80%的品類,則會造成庫存成本的大幅上升。大多數垂直電商平臺因此失去了用戶忠誠度。
在長達五年的時間內,唯品會都在反復驗證或許只適用于自身的新模型,即依靠SKU數量的不斷增長獲取更多的增量用戶,并以此提升存量用戶的粘性。到了今年第三季度的時候,唯品會的日均在線SKU數提升至320萬,遠高于去年同期的120萬。從2013年12月開始,唯品會就重點推出了美妝、親子樂園以及居家生活等頻道,切入化妝品、母嬰、家居以及3C家電等領域,逐漸在淡化自己服裝特賣的品牌定位。
原因也不難理解,唯品會在品類擴張上堅持了穩中求進的策略,SKU的增長集中在品牌擴充而非惡意提升品類,為用戶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同時在保障商品品質的前提下,通過自主化運營和一系列精細化管理,加之正品和時尚的賦能,在非標品類中構筑起自身的護城河,高毛利、海量用戶和高粘性也隨之而來。
三駕馬車,讓連續盈利神話繼續
連續盈利的背后是唯品會固執的堅持,構建了自營+正品+時尚的護城河,也是唯品會穩扎穩打的前提。
自營和正品是唯品會連續盈利的基石,畢竟任何商業的本質都是為了拉近和用戶之間的距離,電商也不例外,而平臺維系與用戶關系之間的橋梁恰恰就是商品本身。以自營為主的唯品會深諳于此,為了保證“正品”,唯品會獨創了 “正品十重保障”和“品控九條”全方位管理。不過回報也很誘人,自營服飾穿戴品類是唯品會長期核心優勢,在今年第三季度中自營服飾穿戴品類保持穩健增長,繼續穩居行業第一。
從另一個維度來看,如何滿足消費者的審美升級需求,是服飾穿戴品類零售電商的發展核心。唯品會開設唯品國際、唯品奢頻道,并與米蘭時裝周合作、打造唯美盛典等時尚活動,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實現了自身品牌升級和時尚賦能,全方面提升品牌時尚調性。
在剛剛過去的第三季度,唯品會加快了進軍國際時尚領域的步伐。繼Giorgio Armani,Versace,Guess之后,唯品會迎來Marc Jacobs、Sergio Rossi、上海灘等多個國際大牌入駐,環比新增100多個國內外大牌,并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一支1600人的資深時尚買手團隊,精選全球優質商品,以敏銳的時尚眼光為消費者精挑細選至潮尖貨。
其實在已有的三個護城河之外,唯品會還加大了對未來的投入,重點增加了物流、互聯網金融的戰略性投入,電商、物流和金融“三駕馬車”的格局業已成型。比如在今年7月份的時候,唯品會宣布旗下物流公司品駿快遞,獲得由國家郵政局頒發的全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成為繼京東之后,又一個分離出開放式物流的電商。物流之于唯品會,將從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
而消費金融已經成為又一個萬億級市場,阿里、京東率先試水并走出一條成熟之路,唯品會80%以上是女性,同樣存在差異化的優勢。以先消費后還款的“唯品花”業務為例,今年雙11期間,在開售3小時內使用“唯品花”支付的訂單數,就超過去年的訂單總數,對訂單增長的拉動作用有了質的變化。
電商、物流和金融 " 三駕馬車 " 將助力唯品會的優勢鞏固和全品類的平臺擴張,新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結語
上市之前的唯品會并不被外界所熟知,卻悄然完成了從電商新兵到新貴的轉型,連續20個季度的盈利,又一實際行動印證了唯品會的實力和潛力。
如今的電商正搖身成為“新零售”,也預示著新的拐點臨近。但這終究是一場贏在細節的競爭,與其高喊口號和概念,倒不如在價格、品質、服務等方面給用戶更多的驚喜。或許電商行業需要一些無所畏懼的“攪局者”,消費者卻更需要類如唯品會之類的“務實派”,穩扎穩打,苦練內功,終究會迎來消費者用腳投票的機會。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