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全世界?我還記得你!
“幾天前,我們的影片終于完成,即將前往荷蘭IDFA電影節進行世界首映。我們期盼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他們故事的溫暖,也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能讓大家共同關注阿爾茨海默癥家庭,關注養老問題?!?015年11月,紀錄片《我只認識你》的制片人馮都在為FT中文網撰文時這樣寫到。
兩年過去,《我只認識你》在中國區的點映也已陸續在各座城市開啟。截至目前,該片在大象點映上的評分已達9.8分。
影片的主人翁樹鋒和味芳是一對生活在上海的耄耋老人,他們是導演趙青和制片人馮都的叔公和叔婆。由于命運和時局的變故,兩位人到中年才走到了一起。但當他們攜手走進生命最后一段歲月時,味芳卻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癥。
空巢和疾病,是雕刻在兩位老人晚年的一記傷痛,但影片卻以一種輕松而詼諧的方式將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不賣慘,也不沉重。
觀影后給出五星評價的網友也多是為片中主人翁感人的愛情故事所打動,連導演也戲稱:“這其實是一部愛情片”
“影片節奏很慢但不冗長無聊,跟隨記錄的鏡頭去感受相伴一生的承諾和感情,與其說是講老年癡呆癥,不如說是以老年癡呆癥為例講的其實是養老問題??赐暧懈袆右灿袦嘏??!?/p>
一部從私人情感角度出發的紀錄片,呈現出來的是含情脈脈的家庭私影像,足夠令人動容,卻也體現了影片展開不足的缺陷。作為一部承載了更多社會意義的影像記錄,理應帶給大眾更多感動之余的思考。但大量拼湊溫情而缺乏社會層面更深度的挖掘與展現,往往會導致大眾只記住了患者及家屬之間動人的故事,對病患、對社會現狀的關注卻沒有隨之增添的尷尬局面。
事實上,以阿爾茲海默癥為題材的影片很多,其中有不少還是經典佳片,如《戀戀筆記本》、《我愛你》、《依然愛麗絲》等等。阿爾茲海默癥作為題材似乎一直沒有被人們忘記,但過分強調情感的渲染,反而轉移了大眾的注意力。導致這個病癥對于公眾來說,仍然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然而在中國,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已超過一千萬,癡呆病人有兩千萬,在這其中接受治療的卻僅僅只有20%。得不到及時的就診,是導致這一困境的關鍵一環。
/ 我們需要讓大眾正確認識它 /
提起阿爾茲海默癥,人們往往容易將其標簽為“健忘”。但事實上,記憶力的衰退只是這一病癥的初期表現之一。
影片《依然愛麗絲》就還原了一個阿爾茲海默癥病人從確認到惡化到行動阻滯的全過程,從初期記憶慢慢缺失到出現定向障礙、認知障礙,再發展到生活無法自理、無法控制情緒與行為,不過半年的時間。
同樣,影片也還原了作為患者家屬可能表露出的態度:背負支撐家庭重擔的丈夫、得知最有可能遺傳此病的大女兒難掩的埋怨,三個孩子因誰來陪伴在患病母親身邊而產生的矛盾……這些“人之常情”,才是患者家屬真正需要面對的日常。
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阿爾茲海默癥?它與癡呆癥之間又有何聯系與不同?醫療器械機構MAAB制作了一個科普短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生動可愛的畫風闡明了兩者之間的區別。
需要強調的是,在向大眾進行疾病科普時,無論是醫療機構還是相關社會組織,統一傳播口徑尤為重要,否則只會在傳播效果上相互阻撓。
例如,癡呆癥實際上并非“老年人”的專屬,因此“老年癡呆癥”這一說法并不準確。在傳播上采用該說法,更容易讓人們固化“只有老年人才會患上癡呆癥”以及“癡呆是人類自然老化的結果”的誤解。
/ 我們需要讓大眾意識到這件事情與“我”相關 /
像阿爾茲海默癥這類在醫學上暫未攻克的疾病,實際上并不僅僅只是醫療問題,它更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問題?;颊呒捌浼覍偎媾R的社會現狀,不僅是醫療與養老福利保障體系的缺失,市場上同樣缺乏專業的護理機構及護理人員,社會支持系統的不完備,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環境缺乏相關知識的科普及篩查方式的普及。
而這些,并不僅僅與患者及其家屬有關,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在面臨的問題,它與社會每個人的生存福祉息息相關。
記憶健康360工程就倡導發起了一場名為“認知癥好朋友”的全球化社會行動。它鼓勵每個人主動了解認知癥給患者和家庭帶來的影響,消除恐懼、病恥和歧視?!罢J知癥好朋友”的目的就是創建一個認知癥友好社會,讓全國幾千萬受認知癥影響的患者和家庭成員,繼續享有生命的愉悅和尊嚴。
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茲海默日,在這段期間,認知癥好朋友都會聯合各方密集地發起一起列活動以喚起公眾對阿爾茲海默病的關注。今年,麥利博文(上海)廣告公司就聯合漢儀字庫共同合作開發打造公益性質字體“漢儀阿爾茨海默病體”。以碎片化的字體風格,直觀的體現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能力減退和記憶缺失。
同時,這次公益活動還進行了跨界宣傳,出現在了眾多熱門App的歡迎界面,呼吁民眾關注的同時,更清晰地表明了“及早篩查”的關注重點。
/ 我們需要明確向大眾指明“下一步”/
在今年的騰訊99公益市集北京主會場上,關注認知癥科普及預防的項目“記憶小屋”攤位一直人滿為患。攤位志愿者被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該怎么辦?”
事實上,許多公益傳播在成功吸引受眾關注后,卻沒有清晰地為大眾指出下一步行動,就會導致傳播轉化率低下的問題。我們在通過各式手段喚起大眾關注后,還需要明確地向大眾指明下一步可以做什么、應該怎么做。
認知癥好朋友就通過頒發“認知癥好朋友護照”來為每個關注認知癥的民眾“授勛”,這種充滿儀式感的交互在互聯網公益盛行的情況下并不算新奇。
但是,在認知癥好朋友護照界面不僅標有鮮明的“分享”提示以推動傳播,同時也有引導人進一步了解認知癥好朋友行動的按鈕。
在該界面里,它明確地說明了成為“認知癥好朋友”后你可以怎么做,可以通過哪些行為來幫助認知癥人群。
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避免了傳播成為“一次性用品”,真正提供了轉化的可能。
公益傳播的最終歸宿仍然是撬動更多的關注和行動。打動受眾固然重要,但遠不應止步于此。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動人故事輕易喚起有相似經歷人群的共鳴及同理心,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讓每個人知道:
這件事情,和你息息相關;
這件事情,需要你的行動來讓改變發生。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