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未來版圖里,互聯網公司們該“往上走”
作者 | 李蕭楠
編輯 | 楊真心
出品 | 真心工作室
隨著兩會的召開,“碳中和”和“碳達峰”成了近期的熱詞。
2020年9月我國就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爭取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做到“碳中和”。碳中和在十四五規劃中被重點提及,環保事業正在被提升日程。
很多人對這個“新概念”一頭霧水。其實,所謂“碳達峰”,就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某個時間點達到峰值,此后持續下降;“碳中和”則是說通過節能減排、使用清潔能源、植樹造林等方式,降低并抵消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實現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
“碳中和”對環保事業與全人類未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無論是“碳達峰”還是“碳中和”都不是一個會自然實現的目標,相反,它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資源和精力去努力,這也預示著一場大變革的發生,以及變革中存在著的無限機會。
“碳中和”本質上是一個生產方式變革的問題,只有當社會的能源生產及使用結構發生轉變,作為副產品的二氧化碳問題才有可能被解決。
總體來看,我國目前的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仍然是以原煤原油等化石燃料為主,占比超過七成;但天然氣、水核風電等清潔能源占比也在不斷上升,整體結構在持續優化轉型。
能源結構的變革將直接給供給端和消費端帶來深刻的影響和變化。供給方面,考驗的是如何把新能源如風、光、核電的比重提上去;消費方面,交通運輸中的車輛電力化將大勢所趨。
那么,新能源的開發是“開源”,如何“做到節流”?在碳中和的大思路框架下,互聯網公司的整體數字化轉型、走向產業互聯網也可以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互聯網、科技公司們能做什么?
一個看上去與能源環保有關的概念,實際上跟大多數互聯網科技巨頭也息息相關。
最直接的原因是,互聯網本身對電力的消耗不低,一些公司為了降低能源成本甚至會將服務器安裝在山間隧道內或海洋里。
作為服務屬性較強的產業,互聯網科技公司們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思路主要有兩種。
一是降低自身的排放與能耗。
近兩年許多互聯網科技公司都開始關注環保議題,除了前面提到的服務器藏山埋海以降溫節能外,蘋果公司前不久都針對新機的電源適配器做出了新策略:iPhone12取消附贈適配器。這樣一來,包裝盒的體積大大減小,使用的紙質材料也隨之減少,有數據顯示,蘋果公司往后每年可因此減少200萬噸的碳排放量。
谷歌公司也在2020年4月推出“碳智能計算平臺”,該系統可以分析預測每一天本地電網碳排放強度的小時變化情況及谷歌每小時計算所需的電力,使系統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最充足的時間段自動進行大量運算,從而在不降低用戶使用體驗的同時,減少碳排放。
螞蟻集團也在不久前對外公布“碳中和”目標,承諾在2030年實現“凈零排放”。具體措施包括:對現有園區進行節能減排改造,提高能效;新建園區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建設與運營;建設綠色采購機制,積極采用液冷等新技術、推動數據中心減排。
*圖片來自“中金點睛”
二是幫助其他行業進行升級迭代,間接減排,以及協助政府部門進行管理優化。
騰訊此前就有一個項目是通過AI技術幫助火電廠進行改造,AI可以分析學習歷史數據,擬合出新的高效運行策略,輸出符合規范并盡可能人力物力的運作方案。
更強相關的是一些本身就與“氣象”、”環境“相關的公司。
2017年墨跡天氣便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發“空氣質量發布APP”,提供城市、省域、重點區域三級空氣質量預報信息,滿足公眾、管理、專業人員的不同需求,目前已覆蓋338座城市,1436個國控空氣站點的實時空氣質量數據。相關數據報告顯示,墨跡天氣在AQI(空氣質量指數) 1天預報準確率均值高達75.4%,領先行業水平約5%,墨跡天氣2到5天預報準確率在60%-70%,,準確率曲線均明顯在同類產品之上。
在2021年,墨跡天氣將推出更多種類的環境氣象產品,其AQI預報將提供未來360小時的預報,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更多的指導信息。同時,還會推出藍天預報這樣有趣好玩的產品,呼吁用戶關注藍天關注環境。
除了面向普通大眾,早在2020年2月11日,墨跡天氣又決定利用自己長期建立的氣象服務能力,幫助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物流、外賣、航空、新零售、高速公路、智能家居、工程建筑等與社會生產生活關聯密切,又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降低短期內的經營現金流成本,同時通過精準的氣象服務為企業在供應鏈、效率、庫存等方面的決策提供支持。
變革之中,往上走
總的來說,“碳中和”不是一個KPI式的指標,它更需要“OKR”的思維方式,即要實現“凈零排放”這個最終目標(objective),需要各行各業都完成自己的關鍵結果(key results),而這些關鍵結果組合起來,又最終指向的是國家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
在這場大變革當中,底層推動力是新能源開采及儲存技術的突破與完善,上層牽引力量則是互聯網科技公司依靠自身的數據信息優勢、先進管理模式、算法驅動為制造、能源等傳統行業賦能,實現數字化升級,最終產業互聯網崛起,人類生活及其生產得以一種更良性的可持續方式進行。
在這個長且艱難的歷程中, 科技巨頭中的氣象企業似乎迎來了重大機遇。
報道顯示,全球目前有60余個萬億美元級的產業集群,可與數字化結合,實現數字化轉型。根據測算,如果僅在航空、電力、醫療保健、鐵路、油氣這五個領域引入數字化支持,假設只提高1%的效率,那么在未來15年中預計可節約近3000億美元,平均每年約200億美元。
所以,如果說中國的消費互聯網市場只能夠容納幾家萬億元級的企業,那么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有可能容納幾十家、上百家同等規模的創新企業。
螞蟻集團能不能為環保產業中的小公司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百度能不能將自己在無人駕駛與AI上的優勢與電動車造車新勢力更好地結合與合作;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公司可以在物流與供應鏈上做更多的優化,同時給予低碳企業的產品更多的流量扶持。
墨跡天氣這種與環境直接相關的企業想象空間則更大,一方面利用其天氣媒體優勢向公眾發布空氣質量實況、空氣污染預警等信息。
另一方面,在未來或許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打開B端甚至G端更大的想象空間,例如幫助農產品企業規劃生產,防范天氣災害以提升農產品產量、質量;又如與冷鏈運輸等特殊物流企業協作,縮短運輸時間,降低損耗和能耗;再或者可以與政府部門更深入合作,對不同片區、廠區的碳排放進行精準監測,在即將出現或已出現重污染天氣時,根據氣象條件適時采取人工增雨雪等人工干預氣象措施,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共同做好重污染天氣應對服務。
氣象產業的新一輪機會來了
這可能也意味著氣象產業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后迎來了新一輪機會。因為無論是能源、外賣、物流、航空、高速、新零售還是工程建設,目前都在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建模實現路線規劃、運力調度、供應鏈管理層面上的優化,而天氣在其中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參數,天氣類應用剛好可以利用自身的數據優勢,為這些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我國氣象服務市場的變革始于2015年,商業氣象服務市場發展時間有限。在2015年以前,氣象服務以體制內單位為主。從2015年開始,氣象服務市場開始逐漸商業化,允許更多企業參與進來。那時候是科技領域的氣象企業的第一波機會。
而現在,隨著碳中和、環保的議題越發被重視,氣象產業也迎來了新機遇。如果單看商業化空間,中國氣象協會估算,到2025年,中國氣象服務產業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而在當下,這個數字還停留在兩位數。
不管這個市場的增長空間具體有多大,重要的是在這個增長空間里,意味著氣象企業在可以更好商業化的同時,可以真正用他們的氣象服務和技術能力,將環保這個議題帶往各行各業去。
碳中和的實踐需要開源節流,而提升各行業的效率,是關鍵一步。
領頭的依然是走過十年“天氣”探索的墨跡天氣。在C端,墨跡天氣擁有超過7億用戶,同時在深度上,利用其在氣象數據及人工智能方面的優勢,打造了數值氣象產品、圖像氣象產品及AI氣象產品的產品矩陣,可以從圍繞天氣相關的指數如釣魚、穿衣、護膚等方面切入連接人、商品、服務及相關產業。
2016年,在科技互聯網行業集體探索B端的大背景下,墨跡天氣就組建了企業服務團隊,開始嘗試探索B端業務。商業氣象服務成為了墨跡天氣的新方向。
早在2016年時,餓了么就發現,天氣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外賣平臺的配送效率。一旦遭遇雨雪等極端天氣,整個平臺會出現大面積的訂單激增、配送延遲。這時,平臺就需要更科學的運力調度方式,并及時調整預計送達時間,以提升整體配送效率。
2017年,餓了么與墨跡天氣合作,引入了墨跡天氣的精確氣象信息,大幅提升了運營效率。
外賣成為了墨跡天氣第一個跑通的B端行業。但氣象服務可以結合并提升其效率的行業顯然不止于此,農業、交通、保險、車聯網、智能家居、體育賽事、新零售、物流、航空等眾多領域,都高度依賴天氣信息服務。
墨跡天氣又相繼推出了“智慧農業氣象災害系統”,提供精確到區域的氣象信息服務賦能農業;與滬杭甬高速公路達成合作,為后者沿線的1252公里公路開展氣象服務。
在氣象服務的商業化過程中,氣象服務供應商要重點考量的是氣象信息與各個行業融合的能力,也就是說:氣象信息怎么來為行業發展服務,怎么讓氣象信息投入到實際應用中去。像墨跡天氣這種在B端的“定制化”服務就是一個值得學習的解決方案。
在過去的十年中, 以墨跡天氣為代表的氣象類應用,已經完成了技術與龐大C端用戶的數據積累。而現在,產業升級的巨大空間和環保議題下的碳中和趨勢則為他們加碼新機遇了。
當消費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將盡,各大廠紛紛陷入各種“補貼大戰”的內耗當中,這些時代弄潮兒們正該將眼光放向更遠方的星辰大海,做一些更“上游”、更符合人類長遠發展的生意。因為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正需要一批巨量的toB、to產業的企業出現,而這種轉型恰恰與碳中和“不謀而合”,蘊藏著巨大機會。
*參考資料:
《碳中和的“龍脈”:儲能》,錦緞
《號稱萬億市場的“碳達峰、碳中和”,到底是什么?》,王涵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