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消耗太重,怎么辦?
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
忙了一天,晚上復盤時發(fā)現(xiàn)自己所做之事寥寥無幾,但是卻感覺心理很累,明知道某件事早晚要做,但始終還是拖到最后期限,待行動時壓力和恐慌讓人緊張不已。
明明到周末的放松時刻,可心里總是惦記著上周還有沒做完的工作,當真到周一要去行動時,卻發(fā)現(xiàn)“頭腦嚴重無序,無從下手”。
這些種種的情況,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稱之為自我的“自我損耗”。
自我消耗也稱之為“自我內卷,心理內耗”,它是美國心理學家鮑爾斯特(Baumeister)提出。
核心指盡管你什么都沒做,但在大腦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分散精力中,心理的能量就會被消耗,以至于執(zhí)行力受到阻礙,最后導致身心疲憊不堪。
信息化時代,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當我們不去執(zhí)行腦中的一些意識產生的想法,而不斷頻繁接受外界攝入的大量信息,于是腦中便出現(xiàn)更多的“想法被打亂”。
這些想法進而“不斷的產生關聯(lián)與對比”,從而強化反饋機制,過程就會產生損耗,結果在沒行動前,人已經心力交瘁。
劍橋大學神經科教授西蒙·克勞林表示:
這一切就好像開足了馬力的賽車,任憑車手瘋狂的踩油門轟轟作響,但從不掛擋,最后始終無法前進一步,一種深深地無力感侵蝕著發(fā)動機,以至于最后燃料被耗盡。
01“三腦”的運作模式。
我們大多都希望自身追求身心合一的狀態(tài),比如在工作之時還能享受一種輕安自在的心境。
但是現(xiàn)實卻很骨感,人常常因為某個目標的追逐中出現(xiàn)“選擇焦慮”,產生矛盾與糾結,在情緒,自我腦消耗中來回打轉。
若調整的好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調整不好則被“自身被本能所打敗”。
解決“自我損耗”這個問題,我肯定不會告訴你去“克制欲望”“管理情緒”“做好減法”,而是先了解“腦的構成與工作原理”。
只有我們懂得了其原理及構成,才有意識的認知到并克制其出現(xiàn)“損耗”。
這便是所謂的“知識迭代認知”,“用認知去打破行為”的高維處理法。
人為什么會出現(xiàn)“自我損耗”呢?
因為人大腦中有三個腦結構,“爬行腦,邊緣系統(tǒng),新皮質”,三者也稱之為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
若沒有處理好其良好的運作關系,就會出現(xiàn)打架行為,最后造成“自我心理的損耗”。
最深層的大腦主要負責處理本能信息,也叫本能腦。
中層的大腦主要負責處理情緒信息,也叫情緒腦。
最外層的大腦主要負責處理邏輯信息,也叫理性腦。
何為本能腦,它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本能腦也叫爬行腦,約在2.5億年前停止進化,由腦干和小腦組成。
幾億年前很多低等動物,蟲子,蜥蜴等,它們用“腦干和小腦”對各種行為起著主要控制作用。
這些生物為了生存,基于原始的腦結構只能控制其生命的基本功能,比如心跳,呼吸,打架,逃命,喂食,繁殖等功能。
爬行腦的核心在于自我防衛(wèi),起到本能的自我保護,舉個生活中例子:
當你突然碰到熱水壺,你的反應是什么?
很多人肯定會說“不經大腦手就縮回了”,這是不對的,手碰到熱水壺,是會經過“大腦”在縮手。
這里的“大腦”就是爬行腦開啟的自我保護,但爬行腦不會從經驗中學習,也不會思考,而是傾向一再重復已經寫入大腦的本能反應。
爬行腦傘有三大特點,概括為:“逃,打,僵”。
怎么理解呢?比如:
早上你正在專心工作,這時領導突然從你的后背出現(xiàn),并在你不注意的情況下“拍了下你”說:“下午三點到我辦公室一趟”。
這時,你的本能感受與反應是怎么樣?我猜你肯定很少想“老板下午要發(fā)工資了”。
大多數(shù)人通常有種不祥的預感,并且從那一刻開始,“你的心情一整天都會反反復復”,本能反饋是“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
什么是打,簡單概括;接到指令后,你會重復思考最近哪里做的不好,開啟了“到屋前的深刻反思模式”。
什么是逃,簡單概括;你進了老板屋子,為了躲避他對你的指責,本能默念,“你說什么都對”,“我從不反抗”。
什么是僵,簡單概括;當你走進老板辦公室后,這時老板直接開罵,你瞬間懵了,不知道怎么應對,這就是“僵住”的表現(xiàn)。
三者都是本能腦的核心特征,確保身體維持生存必須的動作與反應,屬于無條件執(zhí)行人意志的執(zhí)行腦。
猶如別人眼中的“工具人”,讓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思考的傻執(zhí)行。
何為情緒腦,它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當生物進化到高級動物后,除了顧忌自己之外,還要顧及與同伴的關系,所以從原始的腦干上又進化出“邊緣系統(tǒng)”(Limbic system),俗稱“情緒腦”。
邊緣系統(tǒng)最早是從嗅覺開始進化而來,最原始的情緒中樞部分可以稱之為“嗅腦”。
對氣味的辨別直接關系到對食物(能否吃),天敵,性伴侶,環(huán)境危險性等判斷。
在此原始薄薄幾層的嗅覺神經細胞基礎上逐漸發(fā)展出“情緒中樞”,以適應與其他高級動物合作和群居生活。
情緒腦始于哺乳時代,主管情緒和感性記憶,比如喜;怒;哀;樂,感性方面以情感為主導的記憶與注意力,控制人們的正向(回饋性)和負向(懲罰性)行為。
情緒腦有兩大核心革命:嗅腦到情感。
嗅覺選擇食物需要進行比較,若吃了某種食物導致生病,就需要學習經驗并且保存起來,避免下次中毒,通過學習與記憶,大大提高了生存能力。
通過記憶經驗的比較,做出利害取舍,從而使得人類開始有了好壞取舍的價值判斷和利害舒服的情感感覺。
決定什么事情能夠吸引你的注意力,對事物的感受是正面還是負面,來評定理性腦所產生想法的好壞。
當我們陷入狂烈的欲望,情感,愛慕,警惕等狀態(tài)時,情感腦則正發(fā)揮作用。
何為理智腦,它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理智腦即通常所說的大腦最外面皮層,分為對稱的兩部分,即左腦和右腦。
均包含四個部位,額葉腦區(qū)(Frontal Lobe),頂葉腦區(qū)(Parietal lobe),枕葉腦區(qū)(Occipital Lobe)、顳葉腦區(qū)(Temporal Lobe)。
它占據(jù)了目前人類全腦重量的八成左右,是神經細胞集中的大本營,理智腦是最后進化演化部分,大約在200-250萬年前由猿猴持續(xù)演化而成,海豚,鯨魚亦有,但人類是發(fā)育最為完全的。
與本能腦和情緒腦相比,理智腦相對年輕,在市面上也稱之為“視覺腦”,因為它是接觸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核心部分。
理智腦主管人的認知與智力,擁有16億相關的神經元,憑借它的速度和處理能力,其靈活性遠超情緒腦與本能腦。
理智腦對人的控制力比較弱,但有“意志”,沒有“力”。
所以我們做的任何決定都是有本能腦和情緒腦“各種態(tài)度”對峙來決定。
比如:
你明知道晚上要給客戶交付一份PPT,可4點還在想,我要不要休息下,待最后期限猛攻,兩者在急于求成和避難趨易翻來覆去,導致出現(xiàn)“明明知道,卻做不到,明明想要,卻不想動”。
我們作為世界的高級動物,處理任何事情完全仰仗智慧的大腦。
三腦的運作模式從“認知”開始,若對此不了解,那更多會被情緒腦及本能腦所左右,而無法根深蒂固的從更高維的層面,像操控電腦的CPU一樣的使用它。
02“潛意識”和“顯意識”。
人的意識細分為七種:潛意識,中意識,主觀意識,原意識,顯在意識和行為意識,為了方便理解,我把它總結為“潛意識和顯意識”。
什么是潛意識,對決策有什么影響?
簡單定義:是一種恒古而來為自然的生命法則初設及傳承,最為本能的意識,它包含“原意識,中意識,主觀意識”。
潛意識的形成是透過情緒腦建立價值系統(tǒng),而顯在意識則是通過理性分析經驗,建立價值系統(tǒng)。
人的“情緒腦”在早期階段發(fā)育時,沒有理性成熟的“顯意識”去過濾過多的負面程序,或是選擇成人后所需要的“正面程序”。
在大腦(the brain)這本書,作者認為:“三個腦往往是各自運作,或一直存在沖突”。
教師凱斯(ken keys)也曾提到:
雖然我們的理智腦具備處理能力,比任何計算機都強大,但它并沒有使用監(jiān)控反饋系統(tǒng)和舊腦連載一起,也沒有加裝讓大腦達到優(yōu)化運作的控制電路。
你看到的“熵增”就屬于這種情況,理智腦瘋狂輸入,產生意志,情感腦產生各種感性元素,本能腦懶的要命,最后大腦變的無序,信息過載超負荷,無法指揮人體去行動。
這一切就好比常見場景:
情感腦說蛋撻很好吃,還想再吃一個,理性腦說,我要克制,要減肥,兩者在爭論中輸給了“本能腦”。
其最好的解決辦法并不是控制,而是用“認知”去解決。
怎么解決認知,答案便是“知識”,當我突然理解了它的結構,便可以指揮它的行為。
理想的狀態(tài)是用理智腦去指揮其他兩個“兄弟”,告訴“情感腦”吃完這一個就不要再吃了,告訴本能腦,你要好好執(zhí)行我說的想法。
情感腦下的潛意識也喜歡小題大做,它可以把任何的一件小事轉化成“欲望,情緒,沖動,緊張”。
從大小維度,潛意識占據(jù)大腦92%的大小,顯意識占據(jù)8%,潛意識在處理問題時,喜歡采用歸納的方式,通過各種細節(jié)整理通則,進行判斷。
如果你告訴潛意識自己行動笨拙,它會設法讓你做一些笨拙的事。
潛意識對信息的輸入依賴于感官,因此也通常會用同樣的方式影響實際和想象,比如當你夢到怪獸時,你的身體反應和實際看到怪獸的時候一樣。
遇到危機的(逃,打,僵)機制啟動,讓腎上腺素進入你的血液,導致你的身體出汗和心跳加速等,但實際上卻沒有怪獸的出現(xiàn)或受到威脅在身邊。
潛意識擁有的詞匯也比較少,不善于用“言詞溝通”,猶如夢境不會包含語言一樣,因此潛意識主要用“影像和情感溝通”。
比如你的顯意識會說“我很害怕,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害怕”,而潛意識表達害怕的方式,可能讓怪獸在夢境中追殺你。
什么是顯意識,對決策有什么影響?
簡單定義:
顯意識是思想,是個體生活和社會所受到教育的結果,比如學習的語言,文字,道德,倫理等范疇就是人的顯意識,包括行為意識。
顯意識的構建是基于“理性腦”,盡管可以分析問題,但對其他兩位“腦兄弟”而言,就是非理性感覺掌管的潛意識的運作形式。
顯意識會透過雙眼視物,比如你現(xiàn)在所讀的文字,而潛意識無法視物,它與外在世界沒有聯(lián)系,只能看到顯意識看到的東西,因此潛意識無法區(qū)分實際和想象。
從使用角度,顯意識有條重要的特性,就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可能會有朋友反駁,我可以同時閱讀和看電視,如果你真的在某一刻意識到你當下正在做的事,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在閱讀就是在看電視。
同時做兩件事,需要兩者之間快速轉化,最后可能都沒有做好。
從認知過程來說,顯意識以邏輯思考,運用先見和后見之明,亦使用歸納法和演繹法,擁有抽象思考,理性分析,批判,選擇,計劃和構成的能力,它可以過濾大半進入潛意識的影響和信息。
所有信息都可以進入“潛意識”,但只有顯意識對那些進入的信息才能精準判斷或給予其力量。
當然顯意識最擅長的是“客觀分析”,而潛意識則喜歡“主觀分析”,比如這句話:“隔壁那位母親是小孩的家長”。
潛意識聽到后則會賦予其它的含義,聽到母親一詞,腦中便會聯(lián)想到“慈祥,善良,母愛”。
如果從工作角度出發(fā),兩者的有效利用更應該遵循“客觀居多”,這也便出現(xiàn)了很多人的兩種聲音:“公司是工作的地方”,“公司不講人情”。
前者顯意識在表述,后者潛意識在表述,一個理性,一個感性,而這時的本能腦呢,則是在群體輿論后的決策下去執(zhí)行行動。
03為什么會“三心二意”。
人所有的焦慮都來自于“制造沖突”,而沖突的由來是源于潛意識和顯意識沒有得到良好的處理引發(fā)的。
顯意識的核心在于“有意識無力量”
顯意識是“意志”,這點非常重要,現(xiàn)實中它偏感知層,知道人,事,物最后導致的結果,意識也是精神病學探討的重心,所有的心理疾病其實都是意識出了問題所致。
人們常說沒有意志力,其實包含兩種因素,“意志和力量”,他們不能達成共識,怎么會有行動呢?
意志是什么?是顯意識開始或引導某種想法的能力,意志是你的思路,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
意志的核心在于“克服困難,鼓舞打氣”,我們通過顯意識做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你第一次學習英語,可能需要花很大時間,但學成之后,你就不用太大費力就可以達到自由交流,這就是你在“無意識”情況下,完成了這件事。
比如你第一次學開車,需要考試各種科目,從理論到實踐,當真正上路兩年后,可能你看到紅綠燈時,不再像初學者一樣那么緊張。
換句話說,這一切你只是把“顯意識”需要做的事情通過刻意練習轉化成了“潛意識”,讓潛意識動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可以完成動作。
曾經報道,某位跳高運動員在破記錄后接受電視臺采訪時表示,我不記得自己跳水的經過,只是在平常心對待。
他不記得經過的核心在于“她讓自己的潛意識動工,在無意識沒有壓力的狀態(tài)下起跳”,潛意識不需要透過心理上的努力,就可以完成。
潛意識的核心在于“有力量無意識”
它是“意識”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分為兩種,一種為淺層次,個性化的潛意識,另一種是深層次,屬于群體的集體意識。
它主要的表現(xiàn)特征是“溫和的,充滿愛的領域”,潛意識有時會和自己意識相反,有時會相同。
比如當你的潛意識里覺得人生很消極,怎么努力都沒有出頭之日,不想工作,不想面對一切的時候。
而你的顯意識里又覺得人生需要面對,因為還有很多朋友,親戚,家人等,迫于無奈,你不得不面對人生。
當它們兩個沖突很厲害時,你就要靜下心來,告訴自己積極的心態(tài),樂觀面對一切,然后用“理性腦去引導其他兩位兄弟,接受正面信息。
所以,顯意識有意志,潛意識則掌握力量,當顯意識和潛意識合作無間隔時,你就能“一心一意”,但是它們兩個發(fā)生沖突時,你就不會有意志力,則會出現(xiàn)三心二意。
某位男士想要靠“意志”減肥,如果不改變建立在潛在意識上,最后潛意識還會勝出。
他前期可能會靠意志,不享受美味甜點,但敷在內心的“潛意識”最終會暴露出來,把甜品吃掉。
所以,你做工作就是學會使用“潛意識”,讓潛意識為為你打工,潛意識有武力,但沒有顯意識聰明,所以你要學會把潛意識變成“精靈”,為你做事。
而不是讓潛意識當成自己的主人,讓它騎在你頭上,這樣你每天就會三心二意,顯意識說行動,潛意識說再休息會,最后被本能所消耗。
04潛意識能力=顯意識*2。
由此可見,潛意識的根基是巨大的,因為它是感性的,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被潛意識操控。
大腦的本能習慣是懶惰的,它喜歡接受一切與自己認知匹配的東西。
因此,如若想改變一個行為,你越努力壓迫意志,想象的能力就會越大,并呈現(xiàn)等比級數(shù)增長,所以你越命令意識去做事,反彈的力量便會越大。
那么潛意識為什么總是叛變:
深夜失眠,你越想睡就越睡不著,為什么?因為當我們越強迫自己不要想一些分心的事,越擔心睡不著,想要努力睡著,可能效果越是適得其反。
這一切就好比,當有人告訴你,請不要在腦中想象一頭“粉紅色的大象”時,你會怎么做?
我們的腦中可能會立馬浮現(xiàn)一頭粉紅色的大象,當我們越是想擺脫這個畫面,就越來越清晰。
所以,我們不必那么努力地擺脫心中的某個想法或者努力讓自己入手某件事,而是從一種“試圖入睡”的狀態(tài)轉變?yōu)椤白屗咦匀话l(fā)生”的狀態(tài),這樣才可以減少“三腦沖突”制造的焦慮。
這一切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發(fā)生沖突時,為什么贏家總是“潛意識”的核心原因。
越克制,越崩潰,所以當我們找到如何控制潛意識時,自己才能完全獲勝,我把它大概總結為兩點,其一讓自己進入alpha狀態(tài),其二,重復重復在重復。
讓自己進入alpha狀態(tài):
調整潛意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催眠和靜心,這一切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找身邊的朋友進行輔助。
你現(xiàn)在可以找一個舒服的位置坐下,閉上眼睛。
如果你愿意,可以打開一些輕音樂,它可以輔助你的心率進入平滑狀態(tài),現(xiàn)在專注于沉默,把你所有的想法推倒一邊,深呼吸,然后順著各種場景進入狀態(tài)。
比如你想調整“急躁的心理”,隨著音樂進入另一個夢境,美妙的天空,草原的牛羊等,你也可以試著想我有三個大腦,理智,情緒和本能。
理智在接受信息,情緒在思考各種感受,本能在實施自我保護行為。
我所有的消耗的一切本是“我的理智沒有處理好情緒的欲望”,慢慢的強化,刻意的訓練就會變成“潛意識”。
白天工作時,當有沖突出現(xiàn),你的潛意識便會告訴你,我要用顯意識控制“其他兩位兄弟”幫我干活。
重復,重復,大量重復:
讓潛意識接受任何一個程序都需要加以培養(yǎng),會有循環(huán)周期,確保運營無礙,當然植入建議時加上情緒會更有效,在潛在意識中情緒就是力量。
另外,潛意識一次只接受一個指令,一個以上的習慣,程序可以同時存在潛意識中,但不能被有效的轉化。
因此,當潛意識認定某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會顯現(xiàn)在你的行為中,除非有更強勢的新概念崛起,打敗舊勢力,潛意識才會放棄原有采用的概念。
重點是概念不會磨滅,因其已經嵌在你的潛意識中,而你的潛意識不會忘記,所以當內心有負面概念時,必須要被更強大,更積極的概念擊敗。
當然“期望也很重要”,你給潛意識樹立真心誠意的期望值,它就會按照這個方向去走,往往目標更容易成功。
所以當我們想索取一個東西,最高的境界為,不要為你想要的東西努力,讓一切自然發(fā)生。
你的顯意識必須放手讓潛意識完成想要目標,訓練你的“潛意識”,讓你意志里面想的東西,植入到“潛意識中”。
當你的顯意識比較保持被動,并且置身事外,那以后每天工作就像“開車”一樣簡單。
寫在最后:
所以,心理損耗的根基是什么?
無法用“理性腦”去支配“情感腦”和“本能腦”干活兒的能力,沒有知行合一的意志力,無法調整內心的潛意識,讓潛意識為自己打工的能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