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設計師和攝影師建了一個小院,重現了他們的80后記憶
如果說,幾乎每個時代的人都面臨著惶然不可知的未來。那么80年代的魔力,則是讓人第一次對“將來的事情”有了欣然可知的底氣。今天好,明天,一定能更好吧。
——我們為什么懷念80年代
來源:米拍(微信號:mepaime)
攝影&策劃:周周;撰文:過川八不戒;紀錄片導演:涂少娜
人的記憶其實很無常:我們并非真的會“牢記”,只是每當自己已經不再記得的時候,一些人和事,卻總能使那一段記憶復活。
有一群設計師、一個攝影師,出于對80年代緊迫的懷念感,在一個從時間手里搶救出來的院子里,重現了他們的80后記憶,并用影像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以此,來“復活”我們共同的80記憶:
爸媽是在大喜的當天拍的結婚照,坐得像兩個小學生。
身后的三大件、身上的花長裙、身邊的意中人,就是他們所擁有的全部世界。不過我一直不明白:那時物質遠比現在匱乏,他們兩人是怎么做到如此相愛的。
同樣的謎,也發生在奶奶身上。
她總是有說不完的故事、變不完的魔法。她那間落滿陽光的小屋內,藏著一整個童年的游戲和美夢。
在當時, 一輛自行車,還是得憑票購買的緊俏貨。
最喜歡的事兒,就是爸騎著車,我掌著方向,媽坐在后面兒。
我爸常說:兩個輪上一個家,只要一家人往一個地方使勁兒,沒有趟不平的路。
家里唯一不想去任何地方的,應該是爺爺。
那時候茶館遍地,他卻很少離開家門前的那一家,去往別處,大概像他那碗蓋碗茶,只加水,不換湯。
爸爸不泡茶館,但十分樂意和他那兩兄弟沒事兒的時候“來一桿”。臺球廳取代老茶館,成為新青年談天說地、交換江湖傳說和新鮮見聞的聚集地。
80年代,擁有一臺雙卡收錄機算得上時尚摩登的“最高榮譽”。要是誰家有一臺,那他一定會拿著滿街跑,反正也沒人會把他當廣場舞老大爺。
但有些隱秘的小角落,依然是孩子們涉足的禁區。比如說街那頭的錄像廳,除了革命電影,也開始有更多新式電影在此播放。人們如饑似渴地盯著屏幕,看著光影變幻,聲音流轉,眼睛里含著驚喜的眼淚。
我爸常說,小時候是餓大的。我驕傲地發現,盡管零食和小吃仍然是生活中偶爾的奢侈,但一家人、一頓飽飯,已經成為日常的一部分,飯香和笑聲,是日子里最甜蜜的部分。
不過生為一個80后。給我留下最深印象,讓我時隔多年,依舊處于懷念、感激、驚詫種種情緒中的,還是大院里的人們。沒有物理空間的阻隔和人心的淡漠,你很難想象,那時候的人,可以毫無保留地對待彼此。
王姐姐是“叛逆女青年”,她愿意這么稱呼自己。短裙子、牛仔衣,沒事兒處個小對象,王叔叔沒少因為這事兒上火。只是每個人都看出來了,苦口婆心背后,是理解不了,但愿意妥協的疼愛。
龍哥的偶像是李小龍,一個很厲害的功夫巨星。他整日這么練著,也終于能踢腿過頭,成了附近三條街所有小學生們的偶像。
那時一臺國產海鷗相機抵得上兩個月的工資,劉大哥勒緊褲腰帶大半年還是買了一個,“文藝青年在80 代還不是個貶義詞?!?/p>
不知道為什么,我現在依然認為80年代是出美女的年代。輕施粉黛,就超凡脫俗,那時候的漂亮姑娘,是有煙火味的美。
雙胞胎姐妹是我最好的朋友,雖然我經常會分不清楚她們中誰是老大。
王小虎是我曾經喜歡過的男生,他跟他媽媽長得都好好看,而且笑起來很甜。我第一次了解到喜歡一個人是種什么感覺,大概就是:“你吃飯時臨陣脫逃的樣子都很帥吧?!?nbsp;
都說白駒過隙,那為什么,時隔多年,想起大院的種種,竟還是真實得讓人心悸呢?
我終于明白,雖說人生猶如旅途,身邊的人總會上來又下去。但有的時候,上來的是陌生人,有的時候,卻是生命中的至親。所以,懷念大院,懷念80年代,大概是懷念身邊有親人的,那段有溫度的歲月。
記憶有余溫,所以影像會動人
周周,人像攝影師。
溫和的人難得,溫和中有力量,以至于讓人放下防備,又足夠產生信賴的更罕有,周周算是一個。作為人像攝影師,也是這次拍攝的策劃掌鏡人,她連說了好幾次:“不輕松?!?/p>
攝影師周周
橫跨三代人、將近40位被攝者、兩天時間,的確不輕松。
被攝者全部為成都本地設計圈中知名的設計師,70后、80后,連同他們的子女,一并擔綱這場80年代的懷舊拍攝之中。
彈弓,鐵環,西游記,木頭玩具槍
約會其實也不需要燭光、法餐、高腳杯
“光榮家庭”是真的會讓人感到光榮的
30年的跨度,怎么讓人回到過去那段實際已經不存在的時間,其實是這場拍攝最大的難點。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給他們化這么土的妝,是因為他們已經脫離了那個年代的審美。為了拍出年代感,衣服全部是一件件去收的舊衣服,力圖還原80年代的場景”
還記得少男少女的情書嗎
下館子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雖有諸多難題,有意思的事也在發生著: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不管是否經歷過80年代。身處在這個空間,自覺不自覺地,人會靠近80年代的行為模式。這讓我相信,生活這個東西,的確是有跡可循的?!?/p>
不懂為什么,那時候喜歡在家里的電器家具前面留影
逢年過節的年味
“比如說,照片中這一對,原本不是真正的父女,可他們卻配合無間。因為人的情感共鳴,可以由過往經歷中某種共同的要素來喚醒和激發,服裝、空間,固然是前提,但在這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那是什么?”
“溫度?!?/p>
溫度,除了事件發生時的物理溫度,我們通常還會用來形容人在心理層面因激素分泌導致的情感狀態。因為拍攝的緣故,突然在某個場景之中得到了和從前某個事件相同的感受,由此喚起了情感的共鳴。
在家門口趕作業趕到睡著,旁邊等待的是最喜歡的漫畫書
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爭著玩俄羅斯方塊
周末爸爸自行車帶著去少年宮學藝術興趣班
最突出的,便是已育有一雙兒女的付姐。
她選擇的,是在公共盥洗室和孩子們一起洗一次衣服,“洗著洗著,我的孩子突然開始玩水。我當時一下有點懵,因為我小的時候,就是像這樣跟哥哥在母親洗衣時玩水打鬧的?!?/p>
無需示范、無需言語。從小伴隨智能手機長大的小孩,下意識做出了最本能的游戲反應。
而這一幕,對付姐來說更妙不可言,“心里面那種驚喜,就像是又回到跟哥哥打鬧的時候。”
身為攝影師,周周完全能夠感同身受,“我覺得在這一場拍攝中,我的角色變得很有趣。不像是一個策劃拍攝的攝影師,我更像是一個參與記錄的記錄者。我們原以為他們是在扮演,后來發現,這就是他們本來的狀態。很大程度上,這一切都是這個空間的功勞?!?/p>
六一兒童節能和父母一起去郊游是最快樂的事情
考試下了90分就免不了家長的嚴厲訓斥
媽媽和現在的我們一樣愛美,穿著時髦,據說那時候的衣服到了現在叫(古著)
的確,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所有關于喚醒、復活、溫度的影像,都離不開這個讓人置身其中,恍若隔世的空間。最令人驚訝的是,并非保存極其完好的80年代大院。
整個場所,都是新鮮出爐的。
這里是時間的容器,一個把記憶還給你的地方
成都南二環以內,桐梓林、玉林,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便是新興居民區的代表。除了風靡一時的8層住宅樓,還有很多,是成都特有的平房大院。橫向空間所具備的人情味,連同蒼蠅館子、街頭小鋪一道,構成了安逸成都的屏障,一個充滿迷人魅力的市井之都。
“看見這些老的東西不再了,我是很心疼的。”
說話的,是個五大三粗的漢子,名叫姚曉冰,“有些事情是講究緣分的,當時這里還是個洗車場。我過來洗車,一眼就看中這里,因為它有院子?!?/p>
姚曉冰
姚曉冰十分清楚,他這次的設計,與以往不同,與其說是設計,不如說是還原,“舊的東西遺失了,我要找到尚存的記憶碎片,把它給重新還原出來,而不是做一個仿古的建筑。它需要自然地像是,一直在那里似的?!?/p>
一間修理鋪,還原那時真實的街邊場景
2年多的時間里,就因為這點堅持,姚曉冰一直在折磨自己。
“最難的是找老物件。真的是什么方法都試過了?!迸f貨市場、老一輩家里、陌生人房中,姚曉冰就這么一家家地找著,好事多磨四個字,便體會得尤為深刻。
“有一次,看上朋友老人家里的一個柜子。說好了我去買一個宜家的新柜子跟他換,結果柜子拉到樓下,老人又不太愿意了。”站在樓道里,姚曉冰又打電話求了朋友好久,一米八幾的漢子,執拗地像個小孩子。
柜子上的不干膠,在呢喃著過去的故事
這里的每一匹磚、每一塊瓦、每一個窗花門臼,都來自于一個人或家庭。
“我員工說柜子上有貼紙,問能不能撕了。我讓他千萬別,舊的東西上面,灰塵都是寶?!边@樣堅持下來的結果就是,在成都,在繁華喧鬧的玉林路,南二環。出現了一個存在已久,又從未露面的院子。
就連80年代起就住在附近的老玉林人,也找不出它有任何毛病:閃電游戲廳、永興錄像室、成都人民銀行。老玉林統統起了疑:不都是從前的地方嗎?還留著呢。
到了這兒,姚曉冰終于長出了一口氣:看來,這次沒砸!
“城市的變化太快,一年一個樣。舊的東西拆掉了,一點音訊沒有。但其實人承受不了這么大的變遷,我們只是被迫把回憶、和回憶里的溫度藏了起來。所以,我做個這么一個地方,它像是時間的容器,一個把記憶,還給你的地方?!?/p>
后記
一個月前,姚曉冰找到周周,希望召集一些朋友,拍一些還原80年代回憶的、有溫度的片子。兩人一拍即合,還得到了設計圈朋友們的大力支持。
拍攝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所有的人,都在這里,找到了往昔時光的記憶和溫度。因此,有了此文。對一個城市、對一個城市的居民來說:
有溫度的設計、有溫度的影像,最好,都別缺席。
來源:米拍(微信號:mepaim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