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區眼內屈光手術論壇在渝召開,周進院長受邀出席會議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近視患者約為25億,其中中國近視人數達6億,青少年近視率已高居世界第一,且呈現出發病年齡小、發病率高、近視度數深的特點。
故現在近視矯正手術也是眾多近視者解決近視的選擇,且每年手術矯正人群均在遞增。而在眾多近視手術中,哪些更適合自己,且發展趨勢如何呢?
3月21日,2021年西南區眼內屈光手術技術研討會在重慶市南岸區舉行,百余位全國知名眼科專家,共同探討眼內屈光手術發展趨勢、臨床熱點等問題。
我們如何選擇近視手術?
目前,屈光手術矯治近視已被普遍接受,有晶體眼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ICL)和角膜屈光手術是近視矯正的主流手術方式,其中ICL憑借可逆性和適應癥廣的優點,未來占比有望持續提升。
會中獲悉,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視光學中心副主任王曉瑛表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ICL是可逆的,這是它的優點。“現在ICL還在飛速的發展,因為它還會推出像大光學區或者適合于45歲以上帶有老花功能患者的需求,所以我相信ICL在未來還會發展的更好。”
“15年前,西部第一例ICL手術在重慶實施,這些年來ICL手術市場規模也在重慶不斷擴大,未來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 )眼科專科醫院院長葉劍說。
此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眼科副主任鄧應平、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愛爾眼科四川省區副總院長周進等 全國知名眼科專家也對屈光治療、ICL手術發展、未來趨勢等進行了探討,并表示出非常大的信心。
ICL進入中國15年,對近視手術患者帶來了哪些福音?
ICL晶體由于專利材料Collamer材料的獨特性,可矯正高達1800度近視及600度散光,在記者采訪中獲悉,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沈曄教授是國內第一例ICL手術醫生,其表示首例植入是在1996年,患者原是銀行工作者,近視1700度。術后25年后目前視力仍是1.0。在醫學界,也有非常多的眼科醫生及其家屬選擇了ICL手術矯正,四川省人民醫院吳錚錚教授、重慶眼視光眼科醫院院長周奇志教授更是現場分享了為自己子女實施ICL手術的案例,親身實踐了對ICL安全性的信賴。
目前在中國市場應用的EVO ICL,各大研究結果均顯示EVO ICL植入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穩定、預測性良好的手術方式,其帶來的高清視覺、矯正范圍大、敏銳的夜視、良好的舒適感、阻擋紫外線的功能,為更多患者提供優質的術后效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眼科副主任鄧應平通過對ICL長期安全性研究表達了對其安全性的認可。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低中度近視患者也是選擇?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谷浩教授提到,Collamer材料是經過長時間研發,已有近30年發展歷史,其彈性記憶很強,與眼內組織相容性好,含水量高,物理化學特性穩定,植入后不會與身體產生排異反應,本人無法察覺它的存在,更不會有異物感。
基于專利技術和臨床實踐的累計,愛爾眼科四川省區副總院長周進院長提到:“隨著ICL適應癥的拓寬,ICL植入術已不再是高度近視患者的專屬。”越來越多的低中度數屈光患者也選擇了ICL作為矯正術式,且取得了良好的術后體驗。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