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下跌引爆“抽屜協議”,不透明操作加大企業風險
最近股市大跌引發諸多關注,不過在影響投資者心態之余,不少隱含在水面之下的風險也開始暴露,不少“抽屜協議”因為股價下跌而爆發,成為上市公司的未知風險。
比如近日山東高院針對冉盛盛遠與華有公司的合同糾紛案做出終審判決,中潤資源就該事件發出相關公告,法院支持了原告的主張,大股東需要高價回購其他股東的股權,由此帶來了較大的經營風險和糾紛。
大股東被判高價回購
這個案子其實也并不復雜,主要說的是冉盛盛遠曾于2018年與中潤資源原股東鄭強約定,由冉盛盛遠引進戰略投資人承接鄭強持有的中潤資源剩余股票,如股票轉讓價格未達鄭強預期,則由冉盛盛遠進行差額補足。這個約定其實是一個抽屜協議,并沒有被公開,這也是事后大家起糾紛的原因。而關于股東鄭強在這個股權上的操作,也得到了很多媒體的長期關注。
葉檀財經的一篇報道顯示,2015年5月8日,中潤富泰、金安投資分別與鄭強先生簽署了《關于中潤資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之股權轉讓協議》,中潤富泰將其持有的本公司104,000,000股股份(占本公司總股本的11.19%)轉讓給鄭強;金安投資將其持有的本公司101,221,434股股份(占本公司總股本的10.90%)轉讓給鄭強,轉讓價格都是5.00元/股,鄭強一共付出10.26億元人民幣。
而2017年一季度,大股東鄭強一共減持7次,累計減持1.39億股,金額超過13億元。減持過后,鄭強持股比例由22.09%下降至7.09%,不僅套現了13.7億覆蓋了之前的全部成本10.26億凈賺3.43億,而且還剩余了6586.9萬股,市值5.76億人民幣,總共時間,不過短短一年多,引發不少質疑。
其后鄭強將上述債權轉讓給華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有公司”)。2019年,華有公司將冉盛盛遠、冉盛盛瑞、郭昌瑋起訴至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其核心原因是,當年冉盛盛遠引入的戰略投資人在轉讓時中潤資源股價是6元,而現在股價就只有2元,中間出現了巨額的價差,所以才把抽屜協議拿了出來,要冉盛盛遠進行差額補足。
最終基本可以看出,冉盛盛遠成了冤大頭,被當年覺得不太可能執行的抽屜協議擺了一道,如果要執行這個判決,冉盛盛遠及相關人要拿出幾億作為補償,會使得這幾個公司大股東大出血,而隨后引發的問題,也就很難猜測了。比如如果要出資,大股東繼續減持或者轉讓股份籌錢,那可能就會引發新一輪的企業動蕩,這對于更多的中小股民來說,顯然是一件壞事。
抽屜協議爭議頻發帶來巨大風險
抽屜協議一般是被解釋為并未及時披露或者故意未給第三方知曉的協議。交易雙方往往在明面上的合同之外,簽訂抽屜協議,來調和相互之間的利益矛盾。這樣的協議一般都是上市公司在并購重組、定向增發等過程中頻繁發生的,協議的簽訂有利于保障雙方的利益,非常類似影視圈的陰陽合同。
一般說來,這個抽屜里的合同外人是看不到的,一旦你看到了,那么也意味著雙方可能已經對簿公堂了,尤其是業績補償抽屜協議、減持補償協議等利益格局瓦解,特別容易爆發這種利益糾紛,而這背后往往還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讓締約方出現大量的財物損失。但對于上市公司來說,這樣的后果就相對非常嚴重了,因為它損害了不特定第三方的利益,所以從監管層面來看,這也是一個嚴格管理的領域。
只不過這次證監會還在調查取證階段,鄭強所承諾的資產是否屬實尚未明確,所以目前法院判決還是有一定的爭議,當然違約方能否有能力執行這個合同也是一個未知之數。
冉盛盛遠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其實在簽約時,冉盛盛遠已經持有中潤資源的25%股份,是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為什么要和已經減持完畢只剩下7%股份的小股東簽這份補差價的抽屜協議,其實還是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原因。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小股東會協調董事會進行改選,這還是比較反常識的,只能說小股東對其他股東的影響力更大,或者讓冉盛盛遠認為他的影響力更大,可以解決這件事情。
那么這份合同的簽約是否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冉盛盛遠有沒有被誤導或者蒙蔽?是否簽約時存在被迫的成份?成了值得關注的問題。這畢竟關系到整個上市公司的利益,如果是被侵害了,那么應該有更強的監管來真實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的分歧。
在最新頒布執行的《民法典》中,規定了一些合同無效的情形,主要包括1、主體不適格簽訂的合同;2、意思表示不真實簽訂的合同;3、簽訂違法違規的合同;4、違背公序良俗的合同;5、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的合同;6格式及免責條款無效的情形。
這份合同,是否意思表示不真實,是否惡意串通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我覺得都是可以探討的??偛荒茏屢蝗说美?,所有股東跟著背鍋,這顯然顯失公平。
公開公平公正是市場基石
上市公司的第一要素就是公開,如果沒有公開那么就不存在上市?!俺閷蠀f議”顯然并非是公開下的產物,如果說是普通公司的糾紛還有情可原,上市公司的“抽屜協議”大行其道,我覺得那就非常的不正常。
另外一方面,很多“抽屜協議”最終在不考慮具體環境的情況下從技術上得到了法律的確認,換句話說,就是從法律上看這個合同可能是合法或者是應該執行的。但從合同本身來看,考慮到上市公司的背景和原則,這種合同是本來就不應該存在。
上市公司大小事務動輒就要公告向市場公開,涉及幾億資金的合同卻可以悄悄的躺在抽屜里,這顯然中間出現了一個邏輯上的重要問題。我認為這個漏洞還是應該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盡快彌補,以避免更多的上市公司通過抽屜協議來攫取不正當的利益,這顯然才是更加適合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誠然,可能也存在合理合法或者合規的“抽屜協議”,但這個抽屜還是必須要監管層看一看,即便不審批也要備案執行,這才能更好的控制住這個漏洞的缺口所在。
同時,司法對“抽屜協議”目前的執行也變相鼓勵了這種行為,讓這種行為成為默認的合法行為。我認為這一點還是需要反復的確認和甄別,不能草草地一概而論,到底這個抽屜合同在這個場景下能否被認定為有效合同。需要廣大中小股東股民來參與判斷一下的,畢竟合同雙方事小,影響上市公司的發展還是最大的問題,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總而言之,“抽屜協議”還是行走在公開的資本市場上的隱形的炸彈,會讓投資者更加難以判斷上市公司真正運營情況和風險,可能一紙合同就是天堂地獄,這一點還是務必需要重視,并且積極加以解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