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讓人窒息的內卷社會
這兩天有部電視劇,叫《小舍得》。
一經播出就登上了熱搜榜。
倒不是因為演員光環。
而是以戲劇呈現出來的社會現實。
當一個現象成為影視劇素材,那這個現象定然十分普遍。
柴妹舉個例子。
當年房價飆升時,資本聞風而動拍攝了《蝸居》。
青年創業潮來臨時,又拍了《中國合伙人》。
這兩天播出的《小舍得》和《陪你一起長大》,則聚焦在當下最熱的教育問題。
柴妹閑暇時看了幾集,不得不說,的確讓人窒息。
與前作不同,《小舍得》的主要劇情放在了小學時代。
并抓住了中國式教育名言“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在劇里,成績差的孩子要上補習班、成績好的孩子要上培訓班、成績更好的孩子要上金牌班...
父母們為了孩子不被同齡人拋下,不得不為了一個入班名額搶破頭...
這種現實題材影視劇最大的特點就是和時代產生共鳴。
想必不少人能感受到,現在的教育環境,早已被各種“焦慮”裹挾。
學區房、私立外國語、補習班、南極游學、出國交換...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們不顧一切拼盡全力。
于是我們發現,不止成年人陷入內卷,就連教育也越來越“卷”。
從就業下探至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甚至是剛出生。
更可怕的是,大家都討厭內卷,卻不得不卷。
去年11月份,清華教授劉瑜在演講里說過一句話。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她說,在人人都被內卷得透不過氣的現在,如果一個人選擇“放棄成功”,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舉個例子,北京有三百多萬孩子學鋼琴。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孩子如何才能出類拔萃?還不如去學古希臘羅馬史。
因為這個演講,她被罵成了篩子。
道理誰都懂,可沒有人甘愿平凡。
很多人會用看電影來隱喻內卷的含義。
當第一排的觀眾站起來看電影時,后面的觀眾想要看到電影就也得站起來。
但問題在于如今站起來也不一定看得清楚,只有想辦法站得更高才行。
比如當今社會學歷越來越高,研究生跑去送外賣、博士跑去教高中,你如果不往上爬,你能做什么?
再比如一家公司里同事們都996,你若是堅持885,老板怎么想?
至于教育...
若孩子的同學們都參加語數外鋼琴舞蹈跆拳道等各類培訓班,你的孩子什么都沒學,你會怎么辦?
要知道,內卷這個詞之所以會成為2020年度十大熱詞之一,便是因為大家深受其害。
不只是打工人、不只是教育...整個社會都已經陷入內卷的泥沼。
在廣告行業,當甲方要你和其他乙方給出方案時,你以為自己熬夜做出來的方案穩了。
結果人家一下給了三個方案。
在互聯網行業,企業們都想要拉新。
當大家想著怎么優化軟件、提升服務時,某個企業突然站出來搞優惠、拼低價。
比如滴滴,曾為了搶奪打車市場一天燒了4000萬。
其他企業們一看,懵了。
你這也太不講武德了。
可這招還真奏效,導致現在企業廝殺都跑去燒錢,反正市場搶過來之后還能把利益再薅回來。
在咱們自媒體行業也不例外。
當部分媒體認真寫的分析文章沒人看時,一些媒體毫無營養的熱點文章卻能十萬加。
于是越來越多的媒體為了閱讀量跑去追熱點。
最后,讀者一打開手機,網絡上鋪天蓋地全是相同的信息。
就連企業員工上廁所的時間都越來越卷。
一層樓上千人,只有八個坑位。
為了讓員工們不帶薪拉屎...
有的企業安裝智能馬桶屏蔽信號、有的企業安裝廁所坑位計時器、有的企業故意關閉廁所空調和通風口...
當這位朋友被擠在狹小的廁所里,連擦屁股的空間都沒有,還要詢問其他人應該怎么擦屁股時...
不知道他是否懷疑過人生。
從什么時候起,上廁所都這么艱難了?
從本質上來講,內卷并不是一種可以創造價值的現象。
用一個故事來詮釋。
就是江湖上有一本葵花寶典,人人都想得到它,因為得到之后可以天下無敵。
有一天,這本葵花寶典被公開了,每個人都可以學,并練成絕世武功,你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嗎?
當一個人擁有它時,練不練是一個人的事。
但是當它被公開,練不練就不再由自己做主了。
只要有一個人選擇了練,就會帶動越來越多的人練,你不愿意練,那別人都成了天下第一,只剩下你啥也不會。
可如果所有人都練了,所有人都是天下第一。
與沒練之前毫無差別。
就像現在的教育,葵花寶典就是培訓機構。
你不學,其他孩子的成績比你好,你就會在方方面面落下差距。
可當所有人都學了之后,大家還是一條平行線。
上大學的名額沒有變,社會資源依舊只有那么多。
沒有人從中受益,反而都失去了金錢和時間。
當下的大部分行業都是如此。
本來各企業之間相安無事,所有的供需關系都處于近乎完美的平衡點。
當一家企業打破平衡,比如燒錢拉新、用996保持效率等。
其他的企業不愿服輸,也搞996、也燒錢,還要比之更甚。
于是乎,所有的企業都這么玩兒。
可他們獲得回報了嗎?
并沒有。
我國人口沒有增加,所需市場還是和之前一樣。
也就是說,所有人的工作時間變長了,可收入卻沒有增加。
歸根結底,內卷就是在資源總量固定的情況下,競爭者開始用降低自身福利的方式獲取資源。
結果形成了全體福利下降,卻沒有實質性獲得資源的結果。
如果說21世紀初,對中國人和中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期,且多勞多得的話...
那么到了如今,人們目之所及都是各行各業從上到下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壓力。
投入不意味著回報,多勞也不一定多得。
而這種內卷在當今時代,是大勢所趨,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畢竟無論在哪個行業,都離不開競爭二字。
這種現象并不是大家呼吁幾句,或者讓國家出幾個政策就能解決的。
就好比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不知道哪里是終結,也不知道還有什么意義,究竟能帶來什么產出...
但是卻停不下來。
一個存量博弈的時代,個人被鎖死在混沌狀態中,就會引起某個圈層甚至整個集體周而復始地循環。
馬云曾經說過,他不相信彎道超車,基本上是十超九翻,而且前面那個人也不會讓你超。
這種時候,應該換道超車。
在當今社會,藍海并非沒有,只是大部分的眼睛都盯著那些紅海,試圖從中殺出。
當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有限的資源,那么不妨跳出舒適圈,像一個“拓荒者”去開拓未知的資源。
前段時間“年輕人如何反內卷”的話題突然登上熱搜。
有人上班摸魚、有人選擇發展副業、也有人選擇當一條閑魚,網友們紛紛表示放棄競爭,躺平任嘲,你們繼續卷去吧。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還真算是逃脫內卷怪圈的方式之一。
只不過,當咸魚那得有錢,沒錢的話...
要么就老老實實被卷,要么就努力換個不那么飽和的工作環境。
好了,今天就這樣,散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