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年廣告人的新年日記,抱歉來遲了
作者:痞子達達
原標題:一個中年廣告人的新年日記
#1
2017年末,只身來到喜馬拉雅山,一言不合就走了半個月。
不是苦行修煉,也不是凈化心靈,更不是找回自我,僅僅是打算在一個相對極端的環境里,耳根可以略清凈一些。
上山的第二天,手機就不慎掉入冰河。
連續十來天跟外界失聯,也使得這次高寒高海拔的trekking變得更純粹。我沒有什么事情可以做,除了趴在喜馬拉雅的陽光下打盹,就是埋頭一步一步慢慢往山上爬。
于是,我有了大量的時間思考,在缺氧的環境里,仿佛也特別容易專注,包括生活、工作、家庭等一大堆在上海無法釋懷的問題,在這里豁然開朗。
#2
在山里,睡覺經常做夢,一晚上能做七八個,場景很真實,細節很清晰。夢中人物多是生活中有交集的,互相之間發生一些微不足道卻耐人尋味的瑣事。
比較特別的,比如夢見前任koko。
國慶假期的威海,陽光與沙灘,她爽朗地一蹦一跳來到我面前,對我說道:“好啦!從今天開始,我就不在你夢里出現了,你好好的。”然后往我錢包夾縫里塞了一張照片,點著輕盈的腳步,一地玲瓏,踏浪而去。
第二天醒來,我翻了一下錢包,發現了那張照片。然后想起來,似乎這兩個月也的確沒有夢見過她了。我想,無論她是燦爛,抑或癲狂,都沒關系了,是應該從我生活中消失了。
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爬到珠峰腳下,掏出她的照片,撿起一塊石頭輕輕壓下,心里念念幾句,便轉身離去。
還比如,夢見炫邁少女。
2013年,長沙直播快男,現場遇到一個華晨宇的粉絲,穿著吊帶牛仔褲,一身青春陽光,手里拿著花花的青澀簽名照——這是我們微博抽獎發出的禮品。
見我和同事掛著工作牌在聊天,她探過來一個腦袋,弱弱地問了一句:“你是炫小邁嗎?”我倆面面相覷,也弱弱地點了下頭。
她興奮湊上前,不斷問我們跟花花怎么合作、我們幫花花做什么等。因為趕著進場,并沒有跟她細聊,我把身上多出來的華晨宇簽名周邊都給了她,還有幾盒炫邁。
剛扭頭要走,她叫住了我,說道:“你們這個工作真好玩!畢業后我要去你們公司上班!”
四年過去了,大學畢業的她,現在來應聘了。
“你知道我們是做什么的嗎?”
“大概知道,關注了幾十個品牌微博微信,有獎轉發、追熱點、藍V互轉、創意長圖、GIF海報……不過,貌似幾年前我讀高中的時候就這么玩了,現在品牌還在做這些嗎?”
夢醒,我依然能感受到尷尬:這么多年了,我們真的還在做這些事。
晚上,一堆人圍著火爐烤火,喝著熱乎的姜茶,我把頻繁做夢的事跟同行的英國老頭聊了一下。
年輕時候,他曾是個不羈的嬉皮士,如今再次來喜馬拉雅,怕是在嘗試找尋四十年前的自我。
他對這個話題有點興趣,歪頭問道:“是不是每個夢,最后都會給你一些豁然開朗的感悟或者思考?”
我說是的,他笑了:“你這不是做夢,是冥想。神在指引你擁抱變化,過去的執念、迂腐的思維、所謂的初心,你該試試把它們都忘掉。”
事實上,我和老頭的對話,也是一個夢。
#3
一直以為,現實并不像人們期待的那般總能給人啟示。
結果,在這個從未與我生活有過一絲關聯的神圣境地,一個個來自上海、成都、北京、尼泊爾亦夢亦醒的場景被荒誕地串聯起來,一步步將困擾我大半年的內心訴求清晰引導了出來。
哪怕不認為這是“神的指引”,也禁不住懷疑這就是冥冥中。
現在確信,2018年的主題就是一個字:變。
為啥要變?終歸是因為2017年犯了不少錯誤。
因為迂腐、固執與功利,這一年,我和小黑屋都止步不前,甚至有點危機。
小黑屋不是全案agency
9月份開始,小黑屋就不接新項目了,理由是今年預期營收提前達標了。
實際上,我還有另一個原因沒說:實在墊不起款了。
我不知道其他輕資產的agency是怎么處理客戶的媒介需求的,反正小黑屋忘了自己創意內容制作商的定位之后,就開始走岔道了。
比如太功利,貪流水好看,開始接觸媒介業務。
一開始,客戶要拉個新媒體列表。于是,我刷老臉把閱讀3w以上的大部分微信公眾號都要來了報價!
然后,客戶選好一批名單,找實習生詢了一遍價格,私下跟我說:“價格你看著報,太高了你比不過新榜、微格或悅普。”于是,我就很老實地只收了16%的服務費。
再然后,開始走合同了,客戶好像想起了什么,問道:“墊款嗎?別人都墊呢,不墊就只好下(fuck)回(off)了!”于是,我咬咬牙墊了。
四五個客戶三兩回下來,小黑屋的流水一下子沖上去了,開張三個月休息大半年的目標看似又完成了。
誰知道,回款才是噩夢。
“達達,老板說今年公司略有虧損,做賬不好看,供應商的應付款都得拖到明年再付,你諒解一下哈,也沒差幾個月了。”
“達達,對接你的同事離職了,她提交的流程得重新再走一遍,你再等兩個月哈。”
……
還有一些作惡的甲方,也不知道他們老板哪根筋不對,真差這幾十萬還是鐵了心要把口碑做壞。項目結案之后,還找個采購來比價甚至砍價,大號要給他折扣、海報最多3000一張、H5不能超過5萬、隨意修訂KPI惡意扣款……我一臉懵逼想不明白他們腦回路怎么長的。
直到現在,還有客戶的款沒回來。而名目繁多的應付款一度壓得我焦頭爛額,第一次認識到,現金流比啥都重要。
至于其他涉足公關傳播、傳統廣告的事就不提了,越俎代庖,自取滅亡。
執行也是核心競爭力
這行當,有錢的客戶和有趣的項目很多,靠譜的執行太少。
按照小黑屋的定位,big idea和策略從來就不是主要的業務,創意內容的制作才是核心的競爭力。
但有段時間里,我有點偷懶,不再花心思在第一線的執行,把精力放在策略制定、客戶關系維護等。想了一個idea和機制,就不去管后續的輸出工作了。
reference跟主視覺偏差太大?投放不同平臺就不要講究那么多了;
文案tone調跟推廣訴求不一樣?隨便改改就好了;
視頻后期很粗糙?調高點曝光把細節抹掉吧;
傳播推廣沒節奏?今天投一波明天投一波,數據OK就行啦;
……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個應該花時間精雕細琢的執行項目,最后變成了補漏填坑。
不再關注行業,不再研究案例,做的項目開始脫離把控,制作的內容開始與策略脫節,跟客戶和同行交流的時候,明顯感覺到底氣不足,自信不足。
沒能力把創意當成一門生意去做之前,還是老老實實做執行吧。
買房不是目標,而是欲望。
回顧了一下過往幾年的新年目標,多是很具體的能力、價值觀的提升,比如公司的管理與稅務、收入的合理分配、健康管理等,可量化,可執行。
唯獨去年的目標,赤裸裸就是買房。
這個存在不可預估變量的欲望,成為了我2017年大部分生活、工作的指引與導向,日常討論和思考最多的就是錢和房子,這對我而言,相當可怕。
我并不反對買房,但這應該是不降低生活質量和不犧牲發展機遇的前提下,一個與健康管理、家庭關系、公司業務、生活模式等并列的抉擇,而不是傾盡全力的唯一目標。
但在2017年,因為急于在愛情面前表態,我把這個原則擱置了。結果大部分時間里,我活得極其累,任何事都要優先考慮收益,很現實,很著急,繼而犯下了不少錯誤。
總的來說,安全感不應來自房子,而是來自能維持生存的技能、系統且可進化的價值觀以及自我定位的清晰認知,這個原則應該繼續強化,不再被動搖了。
個性不等于沖突
年初和騰訊客戶在群里撕逼拒絕合作,年中和阿里的好友意見不合酒后罵傻X,年末和滬江的采購一言不合就開懟……2017年很多合作都因為自己的個性缺乏包容和溝通,導致后續陷入困境。
還有在北歐追極光時隨便找朋友應付騰訊互娛的比稿、假裝很忙碌久久都不回應億滋的需求等,也輕易毀掉了客戶對我的信任。
性格的缺陷把原則性問題的不妥協變成了沖突,這也是近年愈自由愈突出的毛病。
#4
剛從珠峰下來,便遇到了風雪,后半程的計劃被迫放棄。
在撤下山的時候,向導大叔在問我:“不能去Gokyo和Renja,是不是很可惜?最美的風景都在那里。”
我搖了搖頭:“不可惜,反而覺得有點幸運,我已經看到珠穆朗瑪峰了,不是嗎?”
我指了指遠處頂著大風爬升的人們:“更可惜的是他們,剛進山就遇到風雪。喜馬拉雅山的天氣,連你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變好。他們只能在lodge等待,等一個不知道何時會來的希望。”
向導大叔點點頭表示同意:“那你有什么收獲嗎?感悟,或者其他?”
我回頭看了看不遠處籠罩在云霧中的洛子峰,笑了:“很多,很多。”
這不是敷衍,路上發生的一系列夢境——或者說是冥想——除了認清2017年的錯誤,還帶給了我諸多啟發與思考,新年的目標從模糊慢慢變清晰,很具象地浮現在眼前,仿佛已經能夠預期即將發生的變化。
有意識地去培養常變常新的適應能力
這兩三年一直待在原地吃老本,沒餓死,卻越來越焦慮。
當我拿著自以為很新奇的idea交給客戶,對方聳聳肩說這個想法幾個月前有幾個品牌已經玩過了。這種事發生越多,越能迫切感受到,很多東西都在迅速遠離你,追趕不上。
新的一年,多交流、多看、多閱讀,有計劃地鞏固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方面的觸覺和敏感度。
不敢說緊跟變化,至少當變化發生,不至于手足無措。
做一個有原則的廣告人
廣告首先是一門生意,其次才是創意。既然是生意,就有雞鳴狗盜、為奸作惡、投機取巧之徒。憑本事賺錢無可厚非,但從了這個有潔癖的行業,我想還是得對自己有點要求。
有些人目標很大,比如一些自詡獨立創意聯盟的agency,時常在外邊喊著創意改變世界,姿態十分敞亮。為了改變世界,他們套模板忽悠客戶,他們抄襲,他們送禮走后門,他們宣揚低俗負能量……
我不確定他們這樣究竟改變了什么,但各懷鬼胎的心態,格局注定有限。有些成立一年不到就分家,有些財務造假騙對賭,有些合伙人撕逼打官司……怎么看都不像是踏實做創意的人。
這么多負面典型,做不到推倒,至少也保持距離,引以為戒。
跟任何人學習
跟茶茶學做網紅,跟lamy學做合伙人,跟花爺學直播,跟李娟學優化,跟希希學品牌,跟范尼學運營,跟劉璐璐學搏擊,跟劉老實學寫稿,跟劉小夏學小確幸,跟重口味女青年學吐槽,跟星小白學行業洞察,跟新世相學寫故事,跟咪蒙學選題,跟ioioioo學文案,跟生番學社群,跟Alex Zhu學campaign,跟大M學轉化,跟楊景文學做AE,跟三皮學媒介,跟大象學做藝術家……
取消關注一批天天吐槽logo再大點五彩斑斕黑social不轉化、熱點匯總和走心扎心刷屏案例的行業營銷號
看案例,他們是滯后且不全面的。
看觀點,不指望一群沒有在第一線執行過幾個項目的文案/編輯能發表什么深度洞察。
如果是真刷屏,不關注他們也會在朋友圈看到。
專注內容
如今才意識到內容營銷是個趨勢,會不會相當晚了?
僥幸,我們這行不存在什么風口。連續跟蹤觀察了半年,我發現目前深耕這塊的agency還不是很多,做得好的反而是廣告人瞧不上的淘寶、微商、公眾號等,但它們又過度依賴平臺,節奏也比較零散,缺了整體層面的策略。
我想實踐一下以內容為核心的產品策略,從BGC、PGC、UGC到平臺導流、粉絲互動、社群運營等,任何跟內容有關的機制都去嘗試一番,看看從各種零散的打法中,能否找到整合、有效的策略,實現內容的最大轉化。
產業鏈下游的東西,你們嫌棄,我就能混口飯吃了,甭管是否遲到了。
重新做一個AE
回想起做廣告的這幾年,小AE毫無疑問是最快樂的時候。
我喜歡較真調研的數字和結論,我喜歡反復推敲稿件的措辭語句,我喜歡報告里解讀項目的蛛絲馬跡,我喜歡溝通理順客戶和供應商各方的需求,我喜歡擬定詳項目需求的brief。
如果覺得做廣告沒樂趣了,就重新做一個AE,每一周給自己布置點作業吧。
案例分析
每周一個:分析主題、策略、亮點、傳播、文案、視覺、效果,與品牌公關稿對比差異。
客戶關系維護
與客戶保持日常溝通,了解品牌動向,預估整體需求,判斷品牌的推廣策略,從需求方解讀行業趨勢。
供應商管理
維護現有供應商,開發新的供應商,按服務內容、媒介領域歸類入庫,每月定期更新。
熱點事件
每周一個:曝光較大的事件,分析事件起因、傳播節奏和事態演變,統計主要傳播平臺曝光量、媒體大號觀點等數據,可嘗試創作熱點idea、主題、文案及視覺的demo。
撰寫練習
每周一篇:結合品牌和近期流行的內容風格進行模仿創作;品牌事件的公關稿件練習并與品牌發布的稿件對比;行業現狀與趨勢的分析稿件;不同項目的brief練習與修改。
方案與報告
每周一份:推廣方案和行業報告的閱讀、解析,摘錄亮點數據與表述方式,整理邏輯結構。
待人處世,不需要變得太好
不要太包容,不要太平和,不要什么都無所謂,不要什么都看得開,時間長了,就會變成沒有棱角和沒有進取心。
不喜歡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比喜歡做什么就做什么,更難。
團隊,合適比有趣更重要
招人應該首要考慮的是性格,其次才是專業能力。
有趣與天賦還得有合適的土壤與空間,這種可遇不可求的要求,不應該成為標準。
有責任心、有情緒控制力、學習能力強、專注、細致、踏實、不要棱角,大致如此。
建立一個可復制的內容培訓系統
曾經和前老板聊過想做一個類似廣告學院的東西,我們都認為目前廣告行業缺少一個系統的培訓機制。
agency內部培訓完全看資深員工的時間和心情,課件基本就是一個粗糙的ppt,靠一張嘴忽悠。
邀請“專家”來workshop,大半時間都在吹噓自己,并不曾有心培訓。
市場上付費的課程更無力吐槽,講師素質參差不齊,2年經驗就敢指點江山,一個前奧美CD三四年拿得出手的就一個案例還不是他做的也能998元一節課賺得盆滿缽滿。
更重要的是,這些培訓都不是可持續的、系統的,今天學個文案怎么起標題,明天學個阿康如何下brief,學了也沒有針對性的實操機會去強化鞏固。
如果能夠按照職位級別和個性化需求制作一套廣告專業的教材,邀請有培訓經驗、思維邏輯較強的資深從業人員按照教學大綱去備課,定期對學員進行分課時的培訓,然后由agency提供定向的項目實踐機會,不知道有沒有可操作的可能性?
很理想化,但值得作為一個長遠目標去思考。
廣告界的爛番茄
整個行業有多少獎,大概只有數英網這么閑去數過了。
但無論哪個獎,基本都是發起人和相熟的agency、評委扎堆互相吹捧,獎項的產生完全靠買賣關系和評委喜好。這種模式下的獎項是否真的具備公信力,恐怕拿獎的agency都沒底氣承認。
如果能做一個廣告創意獎或者評分榜單,類似爛番茄,排除行業人士,完全靠草根網友按照特定標簽分組投票點評,這個獎或者榜單會不會有價值?
哪怕圈內專業人士再不喜歡番茄炒蛋,用戶被touch到了就是被touch到了。哪怕策略再牛逼、文案再刷屏、視頻再扎心,用戶get不到就是get不到,拿多少個金X獎也白瞎。
畢竟我們做廣告,是做給用戶看的,對吧?
#5
最后,分享一下EBC徒步的照片。
有想不透的事情,推薦去尼泊爾走走這條線路。
新年快樂!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微信公眾號:痞子達達(ID:colorful-ioioioo)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