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財報加速,但特斯拉該減速了
對于特斯拉來說,過去不久的一季度,算得上是風雨飄搖。不論是Model Y在國內市場剛上線就降價的舉動,還是最近因為維權事件一直深陷輿論旋渦,特斯拉幾乎就沒有從大眾的視野中消失過,一直處于風口浪尖中。
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除了一直高調的馬斯克和特斯拉外,外界對新能源汽車的廣泛關注同樣也有著很大的助推作用。而正是在這一片經久不衰的熱議和關注中,特斯拉公布了2021年的首份財報。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加速中的新財報
特斯拉這份新財報,整體上表現雖然還算亮眼,但卻依舊沒有達到市場對其的期待。
根據財報數據,2021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營收達到了103.8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4%,超過市場預期的102.92億美元。同時,在第一季度特斯拉的GAAP凈利潤為4.38億美元,雖然同比實現了26倍的增長,并且保持連續7個季度的盈利,但是卻與市場預期的5.25億美元相去甚遠。
這也讓特斯拉在股市的表現出現了不小的動蕩。雖然因為上海車展維權事件,特斯拉的股價一度暴跌6%至691.85美元,但在之后的反彈中股價不斷回升,市值也突破了7000億關卡。然而財報公布之后的首個交易日,特斯拉的股價最終跌幅達到4.53%,市值又回到7000億美元之下。
回到特斯拉的具體表現。一季度特斯拉在毛利層面的表現十分不錯,不論是21.3%的整體毛利率還是26.5%的汽車毛利率,在環比上都呈現上升趨勢。另外在一季度,特斯拉的毛利潤為22.15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34億美元增長了79%。
當然,整份財報中最為亮眼的依舊是一季度的整車交付量。在全球新能源車企都陷入芯片供應不足的一季度,特斯拉依舊保持了銷量上的高速增長。根據財報可知,一季度特斯拉在全球共計交付了18.48萬輛電動車,同比增長了109%,并打破了去年四季度的交付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在市值和業績兩個層面的不錯表現,CEO馬斯克也分別獲得了2.99億美元的薪酬費用,以及兩筆期權獎勵,總價值達到110億美元。
整體來看,除了在盈利層面上沒有達到市場的預期,特斯拉能在風雨飄搖的一季度實現這般的成績實屬不錯。只是,在財報公布之后,外界對于特斯拉的賺錢能力,卻有了新的懷疑。
賣車難掙錢?
外界之所以對于特斯拉的賺錢能力抱有懷疑態度,主要是因為在整車交付量節節攀升的同時,特斯拉卻不能依靠賣車來掙錢。
從特斯拉公布的近幾份財報可以看出,相比于主營業務賣車,特斯拉依靠出售碳排放積分所獲得的利潤似乎更加穩定。根據財報可知,依靠出售碳排放積分這一項幾乎零成本的業務,特斯拉在一季度實現了5.18億美元的營收,創下7個季度的新高。
而且根據特斯拉公布的2020年年報可知,在2020年一年特斯拉僅僅依靠出售碳排放積分就創造了15.8億美元的營收,并成為貢獻凈利潤的主力軍。
另外,一直獲得馬斯克青睞的加密貨幣,也為特斯拉的凈利潤貢獻了一份力量。在2月時,特斯拉官方就稱已經購買15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并且在一季度通過售賣比特幣為公司貢獻了1.01億美元的投資收益。
可以看出,通過零成本的碳排放積分售賣以及比特幣的投資收益這兩項,特斯拉在一季度就獲得了6.19億美元的利潤。但是一季度的凈利潤卻只有4.38億美元,也就是說在粗略的計算下,單純依靠賣車業務,特斯拉在一季度可能會出現虧損的現象。
這有一部分是因為特斯拉的產品結構在經過調整之后,將重點放在低端車型上,導致單車收入的下滑。根據一季度各車型的交付量可知,Model 3和Model Y的交付量合計超過18萬輛,而Model S和Model X的交付量合計只有2020輛。這種產品分配帶來的結果就是,特斯拉在一季度的汽車平均售價同比下降了13%。
這種產品結構對特斯拉來說,雖然會帶來銷量上的增長,但是長期下去也會對特斯拉的賺錢能力帶來不小的影響。然而,對于特斯拉來說,需要考慮的問題遠不止這些。
特斯拉該剎車了
從4月19號開始,上海車展上特斯拉車主的維權事件就一直被熱議,輿論也一直在發酵,到后來甚至在全國各地出現不少停車場明文規定禁止特斯拉進入的事件,而特斯拉對此的態度也一直飄忽不定。
這當然不是特斯拉所經歷的第一次維權事件,從上線以來關于特斯拉產品質量的糾紛和維權就一直存在,而這些問題也說明了狂奔中的特斯拉是時候踩一踩剎車,解決一下長期累積的多方面問題了。
首先是服務能力和產能方面的不對等。服務能力的缺失可以從各項業務的表現側面看出,從財報來看,特斯拉一季度車輛銷量同比增長超過100%,但是服務中心中心的同比增長為28%,移動服務車隊增長了22%,服務能力并沒有明顯提升。
其次是質量和產量之間的沖突。特斯拉的產量成長有目共睹,不論是上海超級工廠還是即將建立的兩處新工廠,都可以為其產能添磚加瓦。但是在產量飛奔的同時,質量的問題卻一直存在并且頻頻在車主層面發生事故。
最后是還需要補足的技術實力。雖然特斯拉在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中算得上是名列前茅,但是隨著社會的繼續進步,消費者對于智能汽車的要求也正在逐漸提高。但不論是自動駕駛技術還是整車的制造技術,甚至是在產品細節上的把控,特斯拉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只是,正在快速發展道路上狂奔的特斯拉,是否愿意踩一踩剎車去解決這些問題卻是未知數。
本土勢力的好機會
雖然關于維權事件的熱議還在繼續,最終將會走向何方還沒有定數,但是可以明確的是,深陷輿論風波的特斯拉將會因為此而受到長期的影響。
不論是存在問題的產品質量還是依舊所欠缺的附屬服務,甚至是頻頻出現“失敗案例”的公關部門,都對特斯拉的口碑、銷量、未來發展帶來了長久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會讓特斯拉在中國地區慘遭滑鐵盧。
而中國地區作為特斯拉高成長的最大推進器,在消費者層面出現動蕩,勢必會影響到特斯拉接下來的發展步伐。
但對于國內的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來說,這無疑是一次超車的好機會。本土的新能源造車勢力,從推出一開始就會被外界拿來對標特斯拉,但和特斯拉之間卻一直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至今依舊存在。
比如國內最火熱的三家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在一季度中加起來的銷量,也只不過是特斯拉一季度銷量的四分之一而已。
但在特斯拉身處動蕩之中時,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將會有更多的機會被釋放。不論是已經走出ICU的三家造車新勢力,還是不斷沖擊第一梯隊的威馬、哪吒等,甚至是剛剛入場造車的小米、華為等巨頭,都將成為特斯拉動亂之下的最大受益者。
同時,在這些品牌的不斷發力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會有更多的活力和機會,未來或許還會出現超越特斯拉的品牌,重新定義新能源汽車市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