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千年文脈,華為帶著用戶一起穿“閱”了!
在這個行色匆匆的年代里,快就是一切,起床要快、走路要快、吃飯要快、工作要快,魯迅先生對于時間像海綿的比喻在現代簡直體現得淋漓盡致。
時間被割裂,完整的信息網被掰成一小塊一小塊,滿滿當當地塞進人們工作生活的間隔,當快節奏成為社會主流模式,你完全無法想象,找一大段時間慢下來看本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紙質書籍開始落寞,傳統書店有的焦慮求存、有的消失于無聲,更多是一座座數字化書城拔地而起,但大眾手指飛快地翻頁似乎也在表達著電子書也沒有那么大的魔力。
數字化便捷,但始終無法承載傳統書籍帶來的質感閱讀體驗,特別是在承載著千年文脈的中國,《詩經》的風雅頌,《楚辭》《離騷》的典雅,《論語》的仁義禮智信,《史記》的紀實......一系列浩瀚璀璨的經典作品脫離了紙質書籍的呈現似乎缺失了部分文化的厚重。
讓后人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文思,借由智能化科技讓一系列珍藏古籍進入日常閱讀,華為Mate X2攜手國家圖書館在世界讀書日將經典古籍悉數投入華為閱讀APP,讓科技穿越千年,用數字化手段重現古籍中的人文思緒,也在起承轉合中展現出大品牌該有的擔當與溫度。
啟:新視角開啟古籍閱讀密碼
大眾認知中的古籍枯燥、乏味,冗長密集的內容加上殘缺不全的視覺體驗,讓人興致闌珊;另一方面,古籍珍貴,更易氧化,即便是在博物館、圖書館時有出現,也被嚴密珍藏,觸之不及。
華為在世界讀書日聯手國家圖書館閱讀古籍,既一種對傳統文脈的追尋,也是為了在數字年代讓大眾更多地觸碰到紙質書籍帶來的深閱讀體驗。
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開始需要完成的,便是打破大眾認知中的古籍形象,構建全新視角,用新奇有趣的體感開啟年輕用戶的溝通密碼。
其實古籍中不僅包含著先人智慧的經史子集,也有不少鮮活有趣的名人軼事,富二代李白的沒落記、詩圣杜甫的買房記,甚至《丸經》中還詳細記載的古人的高爾夫球運動,這些既趣味又具古人哲思的典籍在華為閱讀app中上線,讓古籍被賦予了數字化時代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特質。
除了挖掘古籍傳統印象之外的新鮮外,華為Mate X2還在世界讀書日同天,與國家圖書館一同開展了一場關于古籍的尋訪活動,還邀請到了在年輕人中認可度極高,曾創作出《舒克貝塔》、《皮皮魯》等一系列經典的“童話大王”鄭淵潔擔任尋訪嘉賓,文化性與年輕化風格交織下引發廣泛關注。
其實當代人也并非一昧地被快節奏的社會帶跑,有時也會停下腳步思考吸收深遠文化底蘊帶來的益處,近期大熱的《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文化性綜藝也證明著此類形式之于用戶的巨大影響力。
在尋訪古籍過程中,華為從古籍修復師們的匠心精神入手,別開生面地用現代人對于一頁頁殘損古籍日復一日打磨修復的高度重視,反襯一本本承載著先哲們思想古籍對人們的重大意義,這不僅是紙質閱讀體驗的回歸,更是千年中華文明具象化載體的持續傳承。
而為打造成為沉浸式的古籍閱讀體驗觀感,在探尋古籍存留背后的修復故事之外,華為與國家圖書館還在成都杜甫草堂、南京曉書館、曲阜尼山書院、紹興書圣故里、遼寧省圖書館、石家莊正定榮國府、西安詩經里小鎮七個線下文化氛圍極強的七個地點開展讀書品鑒活動,以立體化營銷矩陣全面構建古籍在科技時代的全新觀感體驗。
承:數字化科技承接千年文化
古籍之于大眾初印象的立體化塑造已經達成,下一環所聚焦的問題則來到了如何承接這厚重的文化載體?
隨著快節奏思維的延展,在線上閱讀領域中諸如kindle、iReader、文石等一系列電子閱讀器品牌其實也大受歡迎,加上水墨屏的運用,給人一種原汁原味的類紙質化閱讀體驗。
但觸感上,與真實的紙質閱讀上還是所欠缺,且體量規格的影響也影響著閱讀器的適用范圍,而以古籍閱讀為切入點的華為Mate X2則是真正從科技視角將真書翻閱的質感帶入產品設計,用數字化技術完成千年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華為Mate X2作為mate系列的高端旗艦機型,首創雙楔形一體設計,以折疊式的交互體驗還原紙質書籍閱讀體驗,嚴絲合縫的體態與超大屏幕呈現,都進一步模擬出古籍翻閱時的古色古香。
依托云端大數據庫,成千上萬的珍貴古籍將通過華為Mate X2實現數字化呈現,大小適中的機身如同書籍翻合,隨身攜帶即開即讀,一個人就是一個移動的古籍收藏館,讓科技與文化達成完美交融。
類書化的設計,或許在產品塑造之初,華為就有意為國人展現一種兼具工業美感與人文視野的科技創意,此次通過古籍的文化賦能,以科技外殼為載體的數字化古籍重新煥發魅力,或許也是對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傳承創新鏈路的一次全新嘗試。
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少承載著優秀文化的物質載體在不斷被替代后消亡,連非遺也同樣如此,隨著紙質書籍的沒落,古籍雖然還在,但本身數量稀少又難以修復的特性也引發了不少專業人士的擔憂。
國家圖書館聯合華為Mate X2在世界讀書日的系列活動,無疑為以上問題中關于科技發展與文化傳承二選一的情況提出了一個新思路,不是兩敗俱傷而是雙贏,是兩方優勢融合后的更強生命力。
轉:人文思考轉化為品牌資產
如果將華為這場世界讀書日的千年穿“閱”之旅上升到品牌高度,剝離開具體的營銷布局,其實不難發現這是品牌對科技與人文關系議題交出的一份滿意答卷。
遵循著邊際效應遞減原則,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影響力開始減弱,加上這一代年輕消費者的感性化特質顯著,單一的智能化鏈路無法完全搶占用戶心智,打造科技質感下的溫度成為不少品牌的著力重點。
而華為對于古籍傳承模式的現代化探索,則是在品牌溫度營造更進一步的人文價值賦能,讓科技成為助力文化傳承創新的核心動力源。
這一點在不僅是體現在這場讀書日的營銷上,更刻在華為的品牌基因中,不斷內化為品牌的內在資產。
從Mate20 Pro用AI重譜盛唐詩篇格調,讓“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用現代曲調傳唱出古典韻律;到Mate30 Pro以5G交互鏈接虛擬現實,讓代表中國功夫的少林武僧與專業電競選手展開破壁格斗;
再從P40用AR技術揭開神秘莫測敦煌莫高窟的神秘面紗,到Mate40重磅演繹京劇名場面《暗光三岔口》,讓科技的力量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全力生長的新鮮養分。
就如波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言“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而是把物用來當作能夠突出自己的符號”。
科技塑造下的智能手機只是載體,用戶消費的是在手機內承載的各種個性鮮明的信息符號,而華為則是用科技創造除了一條直達文化層次的消費渠道,讓產品科技亮點與文化傳承綁定,讓具有科技形式的文化反作用于品牌產品的銷量增長,從而塑造一種差異化營銷鏈路,而追尋古籍現代化載體系列活動也無外乎如此。
合:品效合一
鱗次櫛比的品牌圈縱橫交錯,在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下,很少品牌再局限于經濟效益的單一維度影響,而是放在了如何讓生活更舒適,讓社會更高效發展的大視角下,讓從社會群體汲取的養分重新回流至社會。
而傳承的華夏幾千年文明脈絡的珍貴古籍,橫跨政治經濟文化的全方位,對于我們尋根溯源,乃至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而深度化的閱讀體驗更是這個時代稀缺的東西,二者有效交融的科技化媒介呈現,品效合一的打法讓古籍保存更方便也讓品牌更具溫度,華為所追尋的人文科技感,大概就是就是如此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