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后浪》2.0,精準抨擊了幾類人......
去年五四青年節之際,B站發布了一支演講視頻《后浪》成功刷屏,成為年度現象級廣告作品。
今年五四青年節期間,B站延續去年的動作,發布了另一支演講視頻,同樣引發網絡熱議。
這支視頻是B站聯合光明日報社發布的演講視頻。演講觀點收集自全國各省市26所學校中955位初中生的真實觀點。
他們以《我不想做這樣的人》為作文題,寫下自己對于社會的觀察,表達對于自身未來的思考。
《我不想做這樣的人》
視頻文案:
那些想從我們身上
看到中國未來的人
親愛的父母 師長 前輩
其實我還不知道 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但能和你們分享的是
我不想做什么樣的人
我不想做一個拿著鋸子的人
隨時隨地 把人群鋸成兩半
這一半是女人 那一半是男人
這一半是盟友 那一半是對手
對手贊同的我們必須反對
對手反對的我們必須贊同
不論對錯 只爭輸贏
我不想做一個渾身帶刺的人
嘲諷別人的成功 嘲笑別人的失敗
看不慣過得比他好的人
看不起過得沒他好的人
一肚子抱怨和借口
凡事不是自己的錯 都是別人的錯
我不想做一個 流水線上制造出來的人
沒有獨立的人格 只有預定的人設
沒有閃光的才華 只有拋光的流量
沒有精彩的作品 只有熱鬧的八卦
我不想做一個隱身的人
需要挺身而出的時候 他藏在人群里
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 他消失在所有人的視線里
我不想做一個油膩的人
你吃虧的時候他說吃虧是福
該較真的時候他說難得糊涂
是的,我不想做這樣的人
我不想做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人
一個不講義氣的人
一個沒有教養的人
一個半途而廢的人
一個遺忘歷史的人
我不想 做一個不愛國的人
我不想做一個 口口聲聲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當我變成父母 師長 前輩的時候希望 我的孩子會對我說
我想成為你這樣的人
一、不再一味打雞血,而是更高級的正能量
先說這個標題,采用的是逆向思維。
上學的時候,老師都會問我們,長大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而B站偏偏不按套路出牌,以《我不想做這樣的人》為命題,再一次打破了常規思維。
去年的《后浪》無疑是成功的,可以說是年度最出圈的廣告作品之一,《后浪》是前浪對后浪們的剖白:
“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你們生長在一個無數前輩夢寐以求的時代”
“我看著你們滿懷自豪,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和成千上萬人分享的事業?!?/span>
“我看著你們滿懷感激,因為看著你們在陽光在奔跑的樣子,我們對自己說,得加油啊,不能被這些小年輕超過去?!?nbsp;
言語里都是在肯定年輕人創造的力量,宛如一位慈祥的長者拉著你的手,表達著對年輕人的贊同、欣賞與期許,讓人熱血沸騰,堪比2020年最強的一盅雞湯。
但刷屏的同時也引起了不少爭議,許多人認為當代年輕人被996、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來,視頻中光鮮亮麗的年輕人,不能代表當代年輕人的真實狀態,也不能讓他們產生身份認同。
而今年這部片子可以視為《后浪》2.0版本,或許是去年的后浪被網友評價太“爹味”,今年五四青年節的演講人從以何冰為代表的“前浪”,變成了以初中生為代表的、真正的“后浪”,視角從成年人說教式的演講變成了「后浪」自己發聲。
當下最年輕的人群?!彼麄兊降撞幌氤蔀樵鯓拥娜四兀拷柚鴥晌怀踔猩冢珺站將這幾類人群單拎出來吊打。
他們分別是「拿著鋸子的人」「渾身帶刺的人」「流水線上制造出來的人」「隱身的人」「油膩的人」 。
雖然演講的人是初中生,可是卻深刻揭露了社會問題,只不過用了更加溫和的一種描述方式,他們分別對應以下幾類人群:
1、刻意劃分人群,搞對立的人。
“不想把人群鋸成兩半,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直擊當下互聯網性別對立的社會現象。
今年《吐槽大會》中楊笠對男性的吐槽引發了大量男性的不滿,不僅楊笠本人遭到了攻擊,就連她代言的產品都受到了部分男性網友的抗議,甚至演變為一場互聯網罵戰。
在一些新聞或者評論之下,總會有男女性別對立的話題。而部分媒體為了流量更是熱衷引戰,比如曾經的咪蒙就特別擅長制造男女對立。這樣的嘴仗已經脫離了理性討論的范疇,純粹成了性別的對立,人身的攻擊,不是健康的網絡環境。
2、只會嘲諷別人的鍵盤俠
網絡社會,鍵盤俠們隨處可見,由于披著一層馬甲,他們需要顧慮的情況少了,很多負面情緒就被放大,他們在網上釋放自己的壓力和不滿,對別人的行為冷嘲熱諷,這是少年們所不愿意看到的。
3、沒有獨立人格,人云亦云的“流量工具人”
這部分講的不僅是普通人,還有流量明星。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當今娛樂圈亂象叢生,不少流量明星沒有過硬的才華和超強的業務能力,只有八卦和炒作,比如最近鄭爽爆出來的天價片酬,陰陽合同事件,在網上引發熱議。
4、習慣隱身、沒有擔當的人
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說:“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一種責任是最有效的辦法”。
責任出勇氣、出智慧、出力量,負責代表著實力。
沒有擔當的人永遠都不會考慮你的感受。他們會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遇到問題只會逃避,所以要遠離這種人。
5、油膩的人
初中生眼中油膩的人是什么樣,他們給的定義是“你吃虧的時候他說吃虧是福,該較真的時候他說難得糊涂”。
油膩的人不是情商高,而是處事圓滑。
雖然演講的臺詞是修飾過的,開頭的那幾張作文原件照片更能代表初中生的真實口吻。
但是從作文可以看出,這段文案講出了這些初中生的真實心聲,也道出了中國青年一代的理想與擔當。
當你以為初中生還涉世未深時,他們已經開始談精神獨立、談社會責任感、談個人素養、也談愛國,這其中有對現實世界的思考,有對為人處世的見解,有對善惡美丑的認識,有對國家民族的信仰......
相比《后浪》一味地打雞血,今年這則演講視頻明顯是更高級的正能量。
二、懷抱理想,敢擔當,才是年輕一代該有的模樣
B站這則視頻發布之后,網上有贊揚的聲音,也有質疑的聲音。
有人說這些小孩太理想主義,只是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毒打,站著說話不腰疼。
“初生牛犢不怕虎,走上社會才知苦”。
“他們早晚也會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有人認為視頻中描述的這些人,并不是自己決定的,而且環境使然,人在社會,身不由己。
就如王小波在《黃金年代》所說: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p>
“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王小波的這段話,深刻揭示了成年人的不易。
誠然,這些網友說得也不無道理,但是在我看來,年輕,不就是應該懷抱著別人看來不切實際的夢想嗎?
這不禁讓我想起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林鳴」的故事。
1978年,21歲林鳴當著同學和老師的面,第一次提出了在「海上造橋」的想法,要知道,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跨海大橋,當時他的想法在大家看來是多么天方夜譚。
但是,2018年,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這時候的林鳴已經年過60,正是青春理想和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讓這個看似理想主義的夢想成真了。
無論是60歲還是16歲,只要心中有希望,有夢想,就永遠青春。
最近,《覺醒年代》在央視一套熱播,引發了收視熱潮。該劇以《新青年》“三駕馬車”李 大 釗、陳 獨 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刻畫早期革命先驅有理想有鋒芒、有探索的革命精神。
李 大 釗寫下了《厭世心與自覺心》一文和詩歌《青春》,呼吁國人“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 陳 獨 秀 回國創辦《青年雜志》,在海內外思想界和廣大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
重溫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人們無不為李 大 釗 、毛 澤 東 等人的情懷和精神所動容。
而百年之后的今天,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在他們的榜樣力量下,更應當做一個有理想、有擔當、有膽魄的熱血青年,吾輩當自強!
魯迅先生曾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說: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p>
與其抱怨社會,不如做該做的事,為自己勇敢發聲,做一個點亮火炬的“領路人”。
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如今的年輕人通過網絡能夠接觸更廣泛的東西,見識更寬闊的世界,這也讓他們在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時候,能夠勇敢發聲——我不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正是 B 站想要傳達的東西。作為一個有著大量年輕用戶的內容社區平臺,B站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精神家園。
如今的B站,已經不僅僅是匯聚二次元愛好者的小眾網站,內容相當豐富多元。它用多維度、多層次的內容,建構著年輕人更加另類、多元、豐富的文化社區,在B站,你可以勇敢表達,大膽創作。
或許你認為這些初中生的想法還稍顯稚嫩,或許不切實際,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些思考是可貴的,也是應該被重視的。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能聽到孩子們真摯的發聲,是一件多么難能可貴的事。 相比前浪的教育式口吻,年輕人更想發出自己的聲音,選擇自己的想要的人生。
十多歲的孩子,或許他們無法清楚地概括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但他們可以明確地知道自己不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甚至想成為下一代人的榜樣。
這代表著他們有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青春、熱血和正能量,不就是我們所倡導的五四精神嗎?天真赤城,朝氣蓬勃,才是青年人應該有的模樣。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踏夢前行,聚力生長。
當生活不盡如人意,信仰是惟一不憑靠面包而存在、激勵人前行的力量。
年輕人,要永遠相信光。
4A廣告文案原創,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4A廣告文案(ID:AAAAIdea)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