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維“造車”,強弩之“末”?
【潮汐商業評論/文】
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史記》
2021年,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真是一個熱鬧的年份。先有小米宣布準備造車,后有OPPO和滴滴相繼被媒體曝出造車計劃,而醞釀已久的華為則提出了僅提供品牌和技術的“合作造車”路線。
而在汽車領域布局近10年之久的創維,ta的造車計劃更像是一場“舊瓶裝新酒”式的無奈“自救”。
01 創維“十年磨一車”?
首先,讓潮汐商業評論對創維“造車”十年歷程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 創維集團的創始人黃宏生離開創維集團(仍是其股東),聯合金龍客車等創立了南京金龍客車,進軍新能源客車領域,經過波折之后成功;
· 黃宏生決定進軍新能源乘用車領域,成立開沃集團;
· 開沃集團的天美汽車上市開始銷售,但是新的「天美汽車」并未成功,反而“折戟沉沙”,有“夭折”的趨勢;
· 創維集團業務發展緩慢(主要為創維數碼),打算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與開沃集團洽談并購,但談判失敗,最后決定以品牌轉讓的形式將「創維汽車」賣給開沃集團,「天美汽車」換牌子「創維汽車」再次推向市場。同時,創維還將把自主研發的新技術用到新的「創維汽車」上,與之進行“深度合作”。
圖/網絡
02 1+1真的能大于2嗎?
一直以來,創維以電視機、冰箱、空調等家電產業為主。這次,創維集團收購開沃汽車不成,反被“反噬”,說明作為創始人,黃宏生比較認可創維的品牌價值。
創維品牌在民間一直以來都屬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創維的業務幾乎覆蓋家電的各個領域,但是在任何一個領域都不靠前,品牌影響力江河日下。這也許是創維集團急于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創新業務進行“自救”的原因。
截至目前,電視產品仍是創維的第一大營收來源。2020年,創維的多媒體業務在總營收中的占比高達57.7%,達到215.05億元,而增速同比下跌了13.3%。
坦誠地說,單說創維電視增速下降這并不客觀。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彩電市場全年零售量為4772萬臺,同比下降2.0%,零售額1340億元,同比下降11.2%。百戶擁有量下降了2.4%,為119.3臺,是6年來首次下降。
在冰箱空調領域,創維遠不如格力、海爾等其它大廠,影響力越來越弱。其它的智能廚房、智能鎖、洗衣機、凈水器領域,創維的品牌影響力更是處于幾乎消失狀態。
創維集團的整體發展面臨衰退,迫使他們謀求新的突破。
圖/網絡
不可否認,“創維”是一個“家喻戶曉”的老品牌。在農村和二三線城市也有眾多平民百姓對創維的品牌比較熟知和認可。
只是,由于創維集團近些年在產品創新和營銷兩方面均沒有太多的突破性建樹,導致其失去了原有的市場和品牌影響力,尤其是在智能電視等新領域。
面對新老品牌的“營銷轟炸”,創維本就“低調”甚至“平庸”的品牌影響力被營銷的“戰火”和“硝煙”淹沒了。
而以“新入者”姿態進入新能源汽車的「創維汽車」,其品牌話題度顯然不及蔚來、小鵬、華為、小米等進入新能源汽車的“新秀”,更不要說在行業深耕多年的長城、北汽、比亞迪、一汽等國產自主汽車品牌的“元老”了。
顯而易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創維汽車」的品牌溢價“勝算”不大。
如果要給「創維汽車」的品牌價值打個分數,筆者評分(滿分10分):品牌影響力:7.0分、品牌核心價值:6.5分、品牌市場價值:6.0分
03 創維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品牌“軟”實力不占優勢,那么技術“硬”實力呢?
多數讀者和商業人士可能會想:“創維一個造電視機的,跨界造汽車,瘋了吧!”
實際上,創維近些年早已涉足車載數碼領域。創維在汽車領域并非是“小白”一個!它在汽車領域已經有所耕耘,只是影響力有限。這也許是創維集團意圖收購“開沃汽車”的一個根本原因。
事實上,創維集團并非只是單純把「創維汽車」轉讓給了自己的“同宗晚輩”,還會和“晚輩”在“新能源汽車”這個領域進行全方位的深度技術合作,把自身近些年的技術成果應用到新的「創維汽車」上,讓自己以另類的方式,類似于“華為造車”的方式涉足汽車領域,而這或許才是創維“造車”背后的真正意圖。
圖/Pexels
從目前來看,創維在“AI自動駕駛”、“5G車聯網”、“車載環境控制系統”等方面的實力并不占優勢。而限于研發投入的規模和本身的技術底蘊,創維的“造車”實力大概率不如華為,但或許不會輸給小米太多。
發布會上,創維汽車方面表示將開發囊括SkyPILOT自動駕駛系統、SkyLINK智能網聯操作系統、SkyDRIVE智驅解決方案、SkyPOWER智電解決方案、SkySAFETY智安解決方案在內的Sky系列技術,希望通過軟件來提升汽車的體驗。
但令人遺憾的是,發布會上所提到的技術目前尚未有落地的跡象,而即便最終實現,若無法出現與一眾“競爭對手”明顯的差異化技術優勢,依然無法成為創維汽車的“賣點。
所以,僅從技術角度來看,哪怕新的「創維汽車」能與創維集團在新的技術上進行深度整合,也難以在和同行的PK上顯然獲得很大的市場份額。最大的可能性或許只能作為一個二三線的品牌,走高性價比路線,以獲得生存發展之路。
筆者對新的「創維汽車」的技術與產品合作做一個預測性評分(滿分10分):產品潛力:6.0分技術底蘊:7.0分產品定位:6.5分
04 「創維汽車」能否“拯救”「創維」?
坦白的說,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中國并沒有完全成熟。
其中最為嚴重的當屬續航標稱水分太大,低溫環境下使用嚴重受限,電池壽命太短(更換周期太短)且相當昂貴,整車售價過于昂貴,安全性不高(近期特斯拉的剎車問題就是一例)以及充電樁過少且充電速度太慢等幾項涉及到產品和服務的根本性問題。
這個產業和它的產品也并不成熟,也沒有發展到“高潮階段”,還處在“方興未艾”的起步階段。
隨著中國和世界各國政府對于環保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電池技術和閃充技術的日漸成熟,國內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服務的重視程度和服務設施的普及率逐漸提高,這一產業才真正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新能源汽車的諸多問題在逐步得到解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和保有量也在迅速提高。
圖/Pexels
創維集團這個時候和自己的“近親”完成“聯姻”,或許是一個“合適”的時間節點。「創維汽車」背后甚至還“藏”著發展“乏力”下創維的更大野望,只是目前來看,「創維汽車」和「創維」的雙向助力并沒有給雙方帶來什么實質上的效用。
在新能源汽車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賽道里,每個“參賽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競爭對手的任何動作都可能產生“蝴蝶效應”,而這些不正是商業最迷人的地方嗎?
「創維汽車」或許在開始的時候,就已成為了“強弩之末”。
「潮汐商業評論」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